龙街镇

龙街镇

人口 55681人(2021年)
中文名 龙街镇
地理位置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目录导航

名称来历

因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古时以卜二生肖龙日赶集而得名。[2]

地理位置

地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汉县西北部,东、东南与雪山镇毗邻,南、西南与雪山镇、迤那镇相连,西与黑土河乡为邻,北与石门乡相邻,东北与云贵乡接壤。人民政府驻龙街村,电话区号0857,邮政编码553109,东距县城39.88千米。[2]

政区沿革

1949年,属四圃、黑姑、官胜乡。

1953年4月,置四圃、方井、海龙、木槽乡。

1958年,合并为龙街公社。同年冬,四圃、方井合并为龙街管理区

1962年,改称公社。

1984年7月,称乡。

1985年1月,改称镇,属龙街。

1992年原龙街管辖的龙街镇、龙河乡、天桥乡、马踏乡合并建立新的龙街镇。[2]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下辖5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委会。[3]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520526111001 121 龙街社区居民委员会
520526111002 220 大寨社区居民委员会
520526111003 220 中心社区居民委员会
520526111004 220 扎塘社区居民委员会
520526111005 220 方井社区居民委员会
520526111202 220 大院村委会
520526111203 220 奢基姑村委会
520526111207 220 甫嘎村委会
520526111208 220 龙河村委会
520526111209 220 小米村委会
520526111210 220 木槽村委会
520526111211 220 同心村委会
520526111212 220 朝阳村委会
520526111213 220 海龙村委会
520526111214 220 银桥村委会
520526111215 220 红星村委会
520526111216 220 银泉村委会
520526111217 220 金星村委会
520526111219 220 新水村委会
520526111220 220 和平村委会
520526111221 220 高峰村委会
520526111222 220 营合村委会
520526111223 220 丰光村委会
520526111224 220 团结村委会

社会事业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520526111001 121 龙街社区居民委员会
520526111002 220 大寨社区居民委员会
520526111003 220 中心社区居民委员会
520526111004 220 扎塘社区居民委员会
520526111005 220 方井社区居民委员会
520526111202 220 大院村委会
520526111203 220 奢基姑村委会
520526111207 220 甫嘎村委会
520526111208 220 龙河村委会
520526111209 220 小米村委会
520526111210 220 木槽村委会
520526111211 220 同心村委会
520526111212 220 朝阳村委会
520526111213 220 海龙村委会
520526111214 220 银桥村委会
520526111215 220 红星村委会
520526111216 220 银泉村委会
520526111217 220 金星村委会
520526111219 220 新水村委会
520526111220 220 和平村委会
520526111221 220 高峰村委会
520526111222 220 营合村委会
520526111223 220 丰光村委会
520526111224 220 团结村委会

民情风俗

龙街镇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交通闭塞,全镇二十四个村中,只有两个村不是凉山地区,全镇每年只靠4000多亩的烤烟作为税收来源,农户只能以洋芋、玉米为主粮,但都以广种薄收为主,所以,整个镇的经济发展缓慢,人均纯收入只有300元左右,人均占有粮只有200公斤左右。

龙街镇境内共有22所学校,7432在校学生,有教职工193人,这远远满足不了本镇入学学生的需要,师资比较缺,基础设施较差,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上课方式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

龙街镇龙街镇(3)龙街镇的最近修开发区,投资4000万,以去龙河道路为主,呈四方形街道,以政府·派出所·计生·信用社等单位为主建设。河流有龙河(下游称发拉河),影响龙街天气。河边的樱桃, 龙街樱桃味道甘甜,皮薄、肉嫩、汁多,都不能完整的形容龙街樱桃,喜食樱桃的人都知道,吃樱桃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樱桃含铁量高,能抗贫血、促进血液生成,除此之外樱桃还有很多的好处。而且种植樱桃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2010年底,全镇总户数12223户48584人,其中,少数民族共5108户,20223人,占总人口的46.06%。全年日平均气温10.5℃,四季分明,冬春干燥,属夏秋湿润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全年日照时间1220小时,无霜日308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36.7%,以农业收入为主,常年种植太子参、烤烟面积5000亩,无公害蔬菜、水果、干果6000余亩,畜禽养殖有牛、马、骡、猪、羊、鸡、鸭、鹅等,各种牲畜存栏达88050头(匹、只),家禽存栏达131050只。2010年实现了财政收入210万元,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人均纯收入增长1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18公斤,人均纯收入2776元,人均占有耕地1.35亩,全镇共有粮食种植面积84191亩。

目前,龙街镇已建成两路一街的格局,邮电通讯、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较为发达,农贸商业街道近2000米,市场秩序规范,现有个体工商户300多户,每3天一次的集市贸易总额在80万元以上,小城镇建设正在规划争取中,集镇建设蒸蒸日上,成为龙街镇与外界经济融通的重要桥梁。

镇党委、政府领导以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为契机,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胆尝试运用现代经营的形式发展农业,先后建起了樱桃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大棚西瓜基地等新型产业。其中,尤以甫嘎村水井组农民陈金树试种的大棚“早春红玉”优质小型西瓜最具代表性,2007年他试种了2分地,共采摘瓜果1200公斤,收入近2500元。在镇党委、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下,他大胆地发展到了20个大棚,目前,西瓜已快成熟。

龙街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如今,根据县委、政府两年提速的要求,龙街镇种植特色经果林核桃一共3000亩,针对龙街镇地理位置等条件,我镇将核桃种植基地设在龙街、龙河、小米、中心、海龙五个行政村,自从得到项目后,龙街镇政府领导便紧急开展工作,在包村干部、村干部及老百姓的配合下,目前,已将栽种核桃树苗的坑挖好,第一批树苗也已经发放到位,在每一片区,在每一基地,都能看到村民们正在镇领导、包村干部及村干部的带领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栽种工作。

并有老百姓在休息之余憧憬着当核桃树长大结果的时候,就能够给自家带来不少的经济收入,中心村冯德清一家7口人,一直以来都是靠种养殖支撑一个家庭的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如今,种上一百多棵核桃树,来年挂果,一定会给这个家的生活带来较大的改善。并连声说,如今,党的政策好了,上级领导心系老百姓,相信以后的政策会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过。

民族人口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禄劝、武定、安宁一带的大花苗爱披加花披肩,上绣三道方形图案,与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练兵场广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所以,传说它象征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代表过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苗族妇女大多佩戴手镯、耳环,胸前有大项圈及银锁,有的在项圈与银锁上还垂下长短不同的银质珠穗,显得华贵富丽。

生活

相见先问姓为苗族交际习俗。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 姓。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末修眉才可用 言语歌声探情示爱。打转也是苗族交社会俗。苗族男子喜欢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 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 锻打一次。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节日

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除夕洗脚

也是苗族节日习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边河畔挖来几株叶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乌泡叶、桃花叶枝,晚上将它们放进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热后倒入盆中洗脚。

苗族人民庆祝花山节苗族人民庆祝花山节(2)花山节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打“芦笙架”(用芦笙对调),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样结友的美好时机。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用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

龙街“淋灵洞”风俗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路人经过我镇营合村,他肚子很疼,他停下来在路边的一个山洞休息,山洞里有一股甘甜的泉水,他就取了一些泉水喝下去,然后肚子就不疼了,这件事渐渐的在周边地区传开了,到后来要是人们有点小病就会带上香火来这里取水、求福,到现在每年的古历7月属猪的那一天人们就会到这里来烧香,祈求神仙保佑。龙河大峡谷及龙河樱桃花,龙街镇镇龙河大峡谷,自然生产,全长1000米,最深地点可达500米

经济产业

人口总数:48584人 农业人口:42980人 非农业人口:5604人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回族,苗族,布依族,蔡家人 发展口号:工业引领 城镇带动 农牧助推 旅游活镇 建龙的故乡 做龙的传人

截至2021年12月,有人口55681人。[1]

党政领导

马铃薯,玉米,烤烟,苦荞,干果,水果,养殖业 名特产品:樱桃,核桃,苦荞,西瓜,火腿,鸡 办公所在地:龙街镇龙街村街边组

--自然条件:全年日平均气温10.5℃,四季分明,冬春干燥,属夏秋湿润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全年日照时间1220小时,无霜日308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36.7%。 资源:煤矿,石膏矿,铁矿,水力,风力,森林

词条图册

许如龙:男,汉族,1966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禄德聪:男,彝族,1969年出生,本科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人大主席团主席,主持人大全面工作,联系文教卫生、整脏治乱、城镇建设及建设工作。朱达学:男,苗族,1972年出生,大学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人民政府镇长,主持政府全面工作赵英崇:男,汉族,1972年出生,大学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党委副书记,协助书记工作,具体分管党政办、党建办、远教办、组织人事、政协、统战、工会、团委、妇联、宣传及新闻报道工作,联系计划生育、项目建设工作。钱秉强:男,汉族,1973年3月出生,大专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纪委书记,协助书记工作,主持纪检监察工作,具体分管安监站、村镇规划建设站,安全生产、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工作,协管党建办。张志辉:男,苗族,1969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政法委书记,协助书记工作,主持政法工作,具体分管综治办、禁毒办、维稳办、监控室、信访中心、视频接访室。陆启斌:男,彝族,1972年6月出生,大学专科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武装部长、副镇长,协助镇长工作,主持武装部全面工作,具体分管计生办、街管委、环卫站、人武部各室、流管办及妇幼保健中心,计划生育、整脏治乱、城镇综合管理、马踏炮台、应急(旱、涝、冰等自然灾害)工作。闻 宏:男,汉族,1974年出生,大学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副镇长,协助镇长工作,具体分管财政所、农业服务中心、烟叶站,统计、旅游、财贸、招商引资、工业、建设、交通、应急(畜牧疫情防治与管理)工作。朱显英:女,苗族,1973年6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副镇长,协助镇长工作,具体分管文教卫生、民政、新农保、合作医疗、民族宗教及应急(学校疫情防治与管理)工作。宋乃龙:男,汉族,1960年6月出生,中专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党委委员,协助副书记分管党政办及宣传工作,负责值班守护、办公区卫生、花草树木管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