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平伯 著
ISBN:10位[7532540820] 13位[9787532540822]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1
定价:¥25.00 元
红楼梦,是世界公认的伟大著作之一,也是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后来人为了 这本书,发展出研究红楼梦学问(简称 红学)的作家。本书是著名 红学家 俞平伯先生红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 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对 《红楼梦》的风格和后三十回《红楼梦》之原貌等红学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是广大《红楼梦》爱好者、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必备读物。
俞平伯是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红学家,他于1923年发表的《 红楼梦辨》一文,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非属 曹雪芹原著而系出自 高鹗伪续,并对后四十回有很严厉的批评。此文与 胡适的 《红楼梦考证》一样,是新红学的开山之作,新红学的学术地位从此得以确立。1953年9,俞平伯把他在30年前写的 《红楼梦辨》稍经修改,易名为《红楼梦研究》再次出版,不料竟然因此陷入政治风波。而此书也因此 红学史及至 中国文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此次出版,配以精美插图200幅,以便读者更好地领略大师经典的风采。
红楼梦,是世界公认的伟大著作之一,也是中国 四大名著之一,后来人为了这本书,发展出研究红楼梦学问(简称 红学)的作家。本书是著名 红学家 俞平伯先生红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 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对 《红楼梦》的风格和后三十回《红楼梦》之原貌等红学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是广大《红楼梦》爱好者、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必备读物。
俞平伯是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红学家,他于1923年发表的《红楼梦辨》一文,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非属曹雪芹原著而系出自高鹗伪续,并对后四十回有很严厉的批评。此文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一样,是新红学的开山之作,新红学的学术地位从此得以确立。1953年9,俞平伯把他在30年前写的《红楼梦辨》稍经修改,易名为《红楼梦研究》再次出版,不料竟然因此陷入政治风波。而此书也因此红学史及至中国文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此次出版,配以精美插图200幅,以便读者更好地领略大师经典的风采。
前言
自序
论续书的不可能
辨后四十回底回目非原有
高鹗续书底依据
后四十回底批评
高本戚本 大体的比较
作者底态度
红楼梦的风格
红楼梦地点问题底商讨
八十回后的红楼梦
论 秦可卿之死
所谓“旧时真本红楼梦”
前八十回红楼梦原稿残缺的情形
后三十回的红楼梦
“寿怡红 群芳开 夜宴”图说
红楼梦正名
红楼梦第一回 校勘的一些材料
附录
红楼梦 脂本( 甲戌)戚本程乙本文字上的一点比较
读红楼梦随笔二则
乐知儿语说 《红楼》
十二钗底结局,八十回中都没有写到,已有上篇这样的揣测。独 秦氏死
于第十三回,尚在八十回之上半部,所以不能加入篇中去说明。她底结局既
被作者明白地写出,似乎没有再申说底必要。但本书写秦氏之死,最为隐曲
,最可疑惑,须得细细解析一下方才明白;若没有这层解析工夫,第十三至
第十五这三回书便很不容易读。因为有这个需要,所以我把这题列为专篇,
作为前文底附录。这个题目,我曾和颉刚详细论过。现在把几次来往的信札
,择有关系的录出,使读者一览了然。问答本是 议论文底一种体裁,我们既
有很好的实际问答,便无须 改头换面,反增添许多麻烦。平常的论文总是平
铺实叙的,问答体是反复追求的,最便于充分表现全部的意想。所以我写这
篇文的方法,虽然是躲懒,却也并非全无意义的。
我对于 秦可卿之死本有意见,平空却想不起去作有系统的讨论。恰好颉
刚于一九二一年六月二十四日来信,对于此事表示很深的疑惑。他说:
< 晶报>上《红楼佚话》,说有人见书中的 焙茗,据他说,秦可卿是与贾
珍私通,被婢撞见,羞愤自缢死的。我当时以为是想像的话,日前看 册子,
始知此说有因。册子上画一座高楼,上有美人 悬梁自尽,其判云:“情天情
海幻情身,……”历来评者也都不能解说,只说:“第十一幅是秦氏,鸳鸯
其替身也。”( 护花主人评)又说:“词是秦氏,画是鸳鸯,此幅不解其命意
之所在。”( 眉批)然鸳鸯自缢,是出于 高鹗底续作。高鹗所以写鸳鸯寻死时
,秦氏作缢鬼状领导上吊的缘故,正是圆满册子上的一诗一画。后来的人讲
习顾 高氏续作,便说此幅是二人拼合而成。其实册子以“又副”属婢,“副
”属妾,“正”属小姐奶奶,是很明白的,鸳鸯决汪会入正册。(平案:又
副属婢妾;至于副属妾却不确,书中不甚重要的女子,如 李纹宝琴都应入此
册中。)若说可卿果是自缢的罢,原文中写可卿的列状,又最是明白。作者
若要点明此事,何必把他的病症这等详写?这真是一桩疑案。
签是:“……于今衣锦返家园。”后来宝钗说:“这‘衣锦还乡’四字里头还有原故……”这似乎在后文应当有明确的照应,方合情理。那知道凤姐后来竟是胡言乱语的病死了,临死的时候,只嚷到金陵去。至于“衣锦”两字,并无照应。说是魂返金陵,那里有锦可衣?魂能衣锦或否,高氏又何从知道?说是尸返金陵,则衣锦作为殓衣释,也实在杀风景得很。况且书中既说,贾氏是金陵人氏,则归葬故乡情事之常,又何独凤姐?又何必求签方才知道呢?高氏所作不合前八十回,还可以说两人笔墨不能尽同。至于四十回中底脱枝失节,则无论如何,高氏无所逃罪。况且相去只十四回,高鹗虽健忘也不至此。我想,与其说高鹗底矛盾,不如说高鹗底迂谬。程伟元说他是“闲且惫矣”,真是一点不错。他如不闲,怎么会来续书?他如不惫,怎么会续得如此之乱七八糟呢?
(20)巧姐年纪,忽大忽小。(第八四、第八八、第九二、第一百一、第一百十七回)这也是全在四十回中的,是高作最奇谬的一节文字,我们不能不详细说一说,先把这几回文字约举如下。
(甲)奶子抱着巧姐儿,用桃红绫子小绵被儿裹着,脸皮发青,眉梢鼻翅微有动意。(第八十四回)这明是婴儿患病将抽筋底光景,看这里所说,她至多不得过两三岁。
(乙)那巧姐儿在凤姐身边学舌,见了贾芸,便哑的一声哭了。(第八十八回)小儿学舌也总不过三岁,且见生人便哭,也明白是婴儿底神情。
(丙)巧姐跟着李妈认了几年字,已有三千多字,且念了一本《女孝经》,又上了《列女传》。宝玉对她讲说,引了许多古人,如文王后妃、姜后、无盐、曹大家、班婕妤、蔡文姬……等;共二十二人。巧姐说:这些也有念过的,也有没念过的,现在我更知道了好些。后来她又说,跟着刘妈学做针线,已会扎花儿,拉锁子了。(第九十二回)即以天资最聪明的而论,这个光景至少已是七八岁了,况且书上明说已认了几年字,又会做精细的活计,决非五六三四岁的孩子可知。且巧姐言语极有条理,且很能知道慕贤良,当然年纪也不小了。即小说以夸张为常例,亦总不过七八岁。在实际上,七八岁的孩子,能如此聪明是百不见一的。算她仅七八岁,已是就小说论,不是以事实看。但这个假设,依然在四十回中讲不过去。巧姐万不能如此飞长,像钱塘江潮水一样。第九十二回距第八十八回只有四回,在四回之中,巧姐怎么会暴长起来?不可解一。从第七十一回到第一百十回,总共不过三年;(第七十一回,贾母庆八旬,第一百十回贾母卒,年八十二岁。)而巧姐已在四回之中过了几年,——至少亦有三年,因两年不得说几年——这光阴如何能安插得下?三十九回中首尾三年,四回中亦是三年;则其余的三十五回,岂不是几乎不占有时间的,这如何能够想像?不可解二。
但这还可以疏忽作推诿,小说原是荒唐言,大可不必如此凿方眼;上边所论,不过博一笑而已,未必能根本打销高作底声价,只是笑话却并不以此为止,这却令我们难乎为高鹗辨解。
(丁)巧姐儿哭了,李妈很命的拍了几下,向孩子身上拧了一把。那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了。(第一百一回)巧姐被拧,连话都不说,只有大哭的一法,看这个光景她不过三岁,至多亦以四岁为限。若在四岁以上,决不至于被拧之后连话都不说的;况且如巧姐能说话,婆子亦决不敢平白地拧她一把。可见其时,巧姐确是不会说话的,至多也不过会学舌。既然如此,请看上文慕贤良之事,应作何解释?念书,认字,做针线的孩子,过了些时候(九回书),反只会啼哭,连话都不会说了。这算怎么一回事?孩子长大了,重新还原。
俞平伯(1900-199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浙江德清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多年。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冬夜》,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其著作《红楼梦辨》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一九二一年四月到七月之间,我和顾颉刚先生通信讨论《红楼梦》,兴致很好。得到颉刚底鼓励,于次年二月至七月间陆续把这些材料整理写了出来,共三卷七十篇,名曰《红楼梦辨》,于一九二三年四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经过了二十七个年头,这书并未再版,现在有些人偶尔要找这书,很不容易,连我自己也只剩得一本了。
这样说起来,这书底运道似乎很坏,却也不必尽然。它底绝版,我方且暗暗地欣幸着呢,因出版不久,我就发觉了若干的错误,假如让它再版三版下去,岂非谬种流传,如何是好。所以在《修正红楼梦的一个楔子》一文末尾说,(见一九二八年出版的《杂拌》一一一页)“破笤帚可以掷在壁角落里完事。文字流布人间的,其掷却不如此的易易,奈何。”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老残游记》……构成了中国古典小说蔚为大观的繁荣景象。其中有许多是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历久不衰,其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古典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曾经的辉煌。
此次出版的“名著赏析系列”是包含两方面含义的:一是所选取的赏析著作均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名著;二是所选取的赏析者均为大家。就其篇幅而言,我们选取了篇幅小一些的经典赏析著作,但是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
编辑这套小书,用意之一,就是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这套丛书所选取的作品,篇幅都较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用意之二,就是想做一点文化传承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