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李大钊同志曾经就读于此校,其前身为永平府敬胜书院,1902年改称为永平府中学堂,1914年改称为直隶省立第四中学校,1922年在滦州唐山镇设立直隶四中分校。[1]
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新政”。1902年(清光绪28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奏请光绪帝颁发《直隶中学堂暂行章程》,通令各州府将书院改为学堂。同年10月,直隶永平府知府治所卢龙县城内的“敬胜书院”改为“永平府中学堂”,由府学教官(即学官)范文号任监督,负责监察学堂一切事务。
“永平府中学堂”是永平府面向所属七州县(滦州、卢龙、昌黎、迁安、抚宁、临榆、乐亭)招生最早的一所中学校,学制五年。初期配校监督一人,堂长一人,庶务主任一人,教习若干人,还有堂役。所授课程分为中西两学。“中学”四科: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西学”有:英文、算学、地学、外国史、格致学、外国浅近政治学和体操。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废止,世人仍以学堂为造就举子之途,故教授内容仍以“中学”为重。教科书虽由朝廷学部统一规定,但实际多为自定。学堂严格聘用教师。中文教员多为举人,亦有贡生;西文教员多为大学堂毕业生。学堂也曾延聘社会贤达任教。1903年,学堂聘请曾在永平府“敬胜书院”研习学问的白眉初先生为史地课教员。先生任教两年后入天津北洋师范学堂史地科深造,190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取得清政府“举人”的功名。他先后在“直隶省清苑中学”、“天津直隶女师(河北师范大学前身)”任教,后来受聘北师大地理系主任、教授兼中国地学会编辑部部长。他不但是著名学者,也是知名的爱国者和民主人士。他在天津读书时结识了李大钊,与之建立了深厚友谊。他盛赞李大钊:“守常文思如泉,气魄如虹,有笔扫千军之力,经天纬地之才。”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后,先生出面出钱料理了后事,并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挽联。先生在天津女师任国文、地理教师兼十学级班主任,曾教过后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邓颖超同志,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建校伊始,校舍有三所,分作讲堂、监督室、教习室、账房、伙房和学生宿舍。经费开支从府署随用随领,实报实销,监督和教习等人员的薪金以及学生的书籍纸笔、伙食、操衣等项均系官费。
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从此“学堂”改为“学校”,负责人改“监督”为“校长”。1914年取消府制,中学改为省立,“永平府中学堂”遂改为“直隶省立第四中学校”,而原府属州县的学生仍来此报考。永平府中学堂首届校友、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费荫棠和张延锐二位先生相继任校长。在此期间,招生人数逐渐增加,于是购建民有地基房产,添置校舍百余间,主要建筑有讲堂、礼堂、养病室和师生宿舍等。在校学生共五个班,112人。是年改为秋季始业,修业需满四年,学业尚无初高中之分。
1922年冬,石占元任校长。适逢直奉战乱,校舍屡遭摧残,损失严重。且卢龙城环山带水,山路逶迤崎岖,远地学生上学困难。加之京奉铁路通车,学生多到铁路沿线中学就读。故经上级指示,石占元校长就在滦州唐山镇(今唐山市)设直隶四中分校。1928年秋,曹纯一任校长。时逢北伐战争,白崇禧部队进驻卢龙县城,学校亦被占作兵营,唐山分校也因军队占驻无法上课。不久唐山分校驻军撤离,便于当年将大部分师生并往唐山,而卢龙仍有部分师生留守。至此,学校已有二十五、六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学校在全国革命形势的影响下,曾爆发过两次大规模的爱国反帝学生运动。1913年9月,日本人在昌黎杀死五名中国铁路警察,激起了昌黎人民的义愤。学校学生为声援昌黎人民的正义斗争,举行了长达十五天的罢课、游行和演讲活动,以声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直隶四中串联卢龙师范讲习所和高小学生在鼓楼前召开大会声援北京学生,会后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这种爱国传统传承了百年,成为卢龙中学和其他有关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1931年(民国二十年年),民国政府在“直隶四中”原校址建“卢龙县乡村师范学校”,学制三年。1934年改为“简易师范”,学制四年。1938年,“简易师范”停办,改为“卢龙县初级中学”,校址仍在此院内。1945年,“卢龙县初级中学”停办,但当时新政权唐山地区十二专署在卢龙花台创办“冀东第一中学”(曾称“滦东中学”),原“卢龙县初级中学”师生大部分投奔到“冀东第一中学”工作和学习。到1946年,“卢龙县初级中学”又得以恢复。1947年,国民党从卢龙县城撤到青龙河西石梯子,“卢龙县初级中学”又停办了。这一时期,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发展历经曲折,但卢龙教育的生脉始终得以延续,为以后卢龙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国后,在党的带领下,改为卢龙县中学,又称卢龙一中,卢中,2004年被评为河北省示范性高中,多次被评为河北省先进单位。[2]
另一说法,1928年,迁往唐山的直隶四中分校更名为河北省立第四中学校,全部迁唐山镇马家屯,属市区5所中学中唯一的一所公立中学,省内驰名。1937年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立唐山中学校,1941年吉祥路新校舍落成。学校结束了十余年租房办学的历史,迁入市内。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学校获得新生,规模空前扩大。1949年5月因教会撤走,丰滦中学并入,称河北省立唐山中学。到1956年,学校拥有43个班,近2000名学生,教育教学严谨,学校社会声誉非常好。1956年6月,省中初、高中分开办学。高中部在丰滦中学旧址,称河北唐山第一中学,初中部留在省中原址,称唐山市第十五中学。至此,传承永平府中学堂的学校有三所,卢龙中学,唐山市第一中学,唐山市第十五中学。其中,卢龙中学为原永平府中学堂旧址,唐山市第十五中学为直隶四中分校旧址,唐山市第一中学为原丰滦中学旧址,由唐山市第十五中学与丰滦中学合并后又分离所成立。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