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创始人张之洞(2)
1907年,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
1913年,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
1922年,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
1927年,先后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1935年,更名为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更名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3年,更名为中南钢铁工业学校。
1954年,更名为武昌钢铁工业学校。
1958年,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等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等学校的传承与发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始开办本科教育[10]。
1963年, 武汉钢铁学院;武汉钢铁学校;武汉冶金卫生学校。
1965年, 武汉钢铁学院;武汉钢铁学校;武汉冶金医学专科学校。
1978 年,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成为全国首批硕士点授权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校园
1979年, 武汉钢铁学院;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二技术学校;武汉冶金医学专科学校。
1983年, 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冶金建筑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专科学校。
1993年, 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95年,隶属于原国家冶金工业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1]。
校园风景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1]。
1999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2013年获批湖北省属高校中第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启动香涛计划,挑选优秀学子进行试点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11月14日[12],湖北省政府、教育部和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中钢6家特大型企业共建武汉科技大学,标志着武汉科技大学正式加入国家实施的省部共建地方高水平大学计划行列。
2016年,获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工程,获批湖北省属高校中第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2017年,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百强高校”。 1月12日,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成立。 6月29日,武汉科技大学与武汉市武昌医院、武汉市普仁医院、华润武钢总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武汉市汉阳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6家医院签订共建协议。武汉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挂牌成立。8月30日,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武汉市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签订了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
2018年,“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标志着武汉科技大学正式成为“111计划”高校的一员。 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入选全国首批30所《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单位[13]。 2月5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正式揭牌。3月15日,中国宝武集团与武汉科技大学共建的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揭牌[14]。5月26日,湖北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院成立,是武汉科技大学为建设主体的省级智库,挂靠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34]8月28日,武汉科技大学德康医院(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街烽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9月,武汉科技大学美术馆建成,是湖北省高校最大的美术馆。11月1日,武汉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暨武汉科技大学恒大足球学院揭牌成立。
2019年入选为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和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月25日,武汉科技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共建“同济天佑医院医联体”。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5]。5月26日,武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
2020年3月,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工智能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得批准。10月16日,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16]。
2021年1月20日,武汉科技大学老年病医院(武汉科技大学医学转化楼)建设工程开工。5月12日,武汉科技大学沁湖体育馆项目开工[17],是目前湖北省属高校在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馆[18]。 6月4日,武汉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成立。
2022年3月28日,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部、武汉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19][20]。6月16日,武汉科技大学香涛学院揭牌成立[21]。5月组建武汉科技大学本科生院[22]。5月27日,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成立。6月16日,武汉科技大学香涛学院揭牌成立[23]。8月5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式加挂“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洪山中心医院”[24]。11月17日,与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签署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 12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三批“国家国防科工局与地方人民政府共建地方高校”,实现湖北省“局省共建高校”零的突破。
2023年2月,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确定为湖北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25];5月31日,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在在青山校区成立[26]。6月,入选首批湖北省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高校名单[27]。7月7日,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省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举行[28]。11月,“钢铁工业耐火材料新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建设;11月4日,由武汉科技大学设立与协调管理的联合研究机构——武汉科技大学中非低碳冶金研究中心成立[29],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尼日利亚圣约大学、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学为核心参与合作单位[30];11月,武汉科技大学沁湖体育馆投入使用,占地面积32076.5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248平方米,是目前湖北省属高校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馆;11月16日,武汉科技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31]; 12月,“中国武汉科技大学-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尼日利亚圣约大学绿色低碳冶金领域伙伴研究所交流项目”获批立项[25]。
2024年1月16日,武汉科技大学安陆钒产业研究院在安陆市开工[32]。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学校设有18个学院(部),有1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直属二级医院和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开设79个本科专业[3]。
专业名称 |
修业年限 |
授予学位 |
所属学院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
材料化学 |
四年 |
工学 |
|
冶金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金属材料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土木工程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建筑学 |
五年 |
工学 |
|
城乡规划 |
五年 |
工学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四年 |
管理学 |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恒大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工商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市场营销 |
四年 |
管理学 |
|
会计学 |
四年 |
管理学 |
|
财务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人力资源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物流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电子商务 |
四年 |
管理学 |
|
物业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应用化学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四年 |
工学 |
|
生物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机械工程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 |
机械电子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工业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四年 |
工学 |
|
智能制造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软件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网络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信息安全 |
四年 |
工学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四年 |
理学 |
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 |
工程力学 |
四年 |
工学 |
|
材料物理 |
四年 |
理学 |
|
统计学 |
四年 |
理学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理学 |
|
车辆工程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
汽车服务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交通运输 |
四年 |
工学 |
|
交通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物流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英语 |
四年 |
文学 |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
德语 |
四年 |
文学 |
|
翻译 |
四年 |
文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四年 |
经济学 |
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学院 |
法学 |
四年 |
法学 |
|
社会工作 |
四年 |
法学 |
|
行政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金融科技 |
四年 |
经济学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四年 |
管理学 |
|
投资学 |
四年 |
经济学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自动化 |
四年 |
工学 |
|
通信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
机器人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临床医学 |
五年 |
医学 |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 |
五年 |
医学 |
|
药学 |
四年 |
理学 |
|
卫生检验与检疫 |
四年 |
理学 |
|
护理学 |
四年 |
理学 |
|
工业设计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
绘画 |
四年 |
艺术学 |
|
视觉传达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环境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产品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公共艺术 |
四年 |
艺术学 |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四年 |
理学 |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采矿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矿物加工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环境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安全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地理信息科学 |
四年 |
理学 |
|
生物技术 |
四年 |
理学 |
武汉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体育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武汉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四年 |
法学 |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专业名称 |
修业年限 |
授予学位 |
所属学院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
材料化学 |
四年 |
工学 |
|
冶金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金属材料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土木工程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建筑学 |
五年 |
工学 |
|
城乡规划 |
五年 |
工学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四年 |
管理学 |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恒大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工商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市场营销 |
四年 |
管理学 |
|
会计学 |
四年 |
管理学 |
|
财务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人力资源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物流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电子商务 |
四年 |
管理学 |
|
物业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应用化学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四年 |
工学 |
|
生物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机械工程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 |
机械电子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工业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四年 |
工学 |
|
智能制造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软件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网络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信息安全 |
四年 |
工学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四年 |
理学 |
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 |
工程力学 |
四年 |
工学 |
|
材料物理 |
四年 |
理学 |
|
统计学 |
四年 |
理学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理学 |
|
车辆工程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
汽车服务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交通运输 |
四年 |
工学 |
|
交通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物流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英语 |
四年 |
文学 |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
德语 |
四年 |
文学 |
|
翻译 |
四年 |
文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四年 |
经济学 |
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学院 |
法学 |
四年 |
法学 |
|
社会工作 |
四年 |
法学 |
|
行政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金融科技 |
四年 |
经济学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四年 |
管理学 |
|
投资学 |
四年 |
经济学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自动化 |
四年 |
工学 |
|
通信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
机器人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临床医学 |
五年 |
医学 |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 |
五年 |
医学 |
|
药学 |
四年 |
理学 |
|
卫生检验与检疫 |
四年 |
理学 |
|
护理学 |
四年 |
理学 |
|
工业设计 |
四年 |
工学 |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
绘画 |
四年 |
艺术学 |
|
视觉传达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环境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产品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公共艺术 |
四年 |
艺术学 |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四年 |
理学 |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采矿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矿物加工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环境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安全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地理信息科学 |
四年 |
理学 |
|
生物技术 |
四年 |
理学 |
武汉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体育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武汉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四年 |
法学 |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直属附属医院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老年病医院 | |
非直属附属医院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昌医院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心总医院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口医院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门医院[33] |
直属附属医院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老年病医院 | |
非直属附属医院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昌医院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心总医院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口医院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门医院[33] |
师资概况
校园环境(20)截至2023年12月31日,学校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900余人。拥有全职及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25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30人,湖北省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318人,湖北省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等培养计划入选者9人,湖北名师15人,湖北名师工作室8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85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5人[2]。
类别 |
名单 |
---|---|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 |
谭建荣、刘玠、苏义脑、毛新平 |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吴开明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柴利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孔建益 |
全国优秀教师 |
方康玲、陈奎生、李锐锋、吴怀宇、邓泽宏 |
全国模范教师 |
李友荣、张瑞 |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
刘涛、李光强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
孔建益、陈奎生、吴开明、张一敏、顾杰、李光强、王光辉、李亚伟、柴利、刘涛、吕勇、吴清明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控制理论与应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控制理论与应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孔建益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 |
倪红卫、李亚伟、赵雷 |
湖北省教学名师 |
廖汉元、陈奎生 |
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 |
陈奎生、孔建益、李轩科 |
湖北省教学团队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控制理论与应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控制理论与应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工商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基础医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以上内容非完整名单,参考资料:[34][35][36][37][38] |
类别 |
名单 |
---|---|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 |
谭建荣、刘玠、苏义脑、毛新平 |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吴开明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柴利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孔建益 |
全国优秀教师 |
方康玲、陈奎生、李锐锋、吴怀宇、邓泽宏 |
全国模范教师 |
李友荣、张瑞 |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
刘涛、李光强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
孔建益、陈奎生、吴开明、张一敏、顾杰、李光强、王光辉、李亚伟、柴利、刘涛、吕勇、吴清明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控制理论与应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控制理论与应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孔建益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 |
倪红卫、李亚伟、赵雷 |
湖北省教学名师 |
廖汉元、陈奎生 |
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 |
陈奎生、孔建益、李轩科 |
湖北省教学团队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控制理论与应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控制理论与应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工商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基础医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以上内容非完整名单,参考资料:[34][35][36][37][3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学校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4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十四五”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湖北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3]。
博士后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武汉科技大学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9]
冶金工程 |
机械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矿业工程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系统科学 |
学位点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武汉科技大学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0][2]。
序号 |
学位点代码 |
学位点名称 |
类别 |
---|---|---|---|
1 |
0802 |
机械工程 |
博士一级学科 |
2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博士一级学科 |
3 |
0806 |
冶金工程 |
博士一级学科 |
4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博士一级学科 |
5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博士一级学科 |
6 |
0819 |
矿业工程 |
博士一级学科 |
7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博士一级学科 |
8 |
0711 |
系统科学 |
博士一级学科 |
序号 |
学位点代码 |
学位点名称 |
类别 |
---|---|---|---|
1 |
0101 |
哲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2 |
0102 |
应用经济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3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硕士一级学科 |
4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5 |
0701 |
数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6 |
0702 |
物理 |
硕士一级学科 |
7 |
0703 |
生物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8 |
0710 |
化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9 |
0711 |
系统科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10 |
0714 |
统计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11 |
0801 |
力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12 |
0802 |
机械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13 |
0804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硕士一级学科 |
14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15 |
0806 |
冶金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16 |
0808 |
电气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17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18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19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硕士一级学科 |
20 |
0813 |
建筑学 [13] |
硕士一级学科 |
21 |
0814 |
土木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22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硕士一级学科 |
23 |
0819 |
矿业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24 |
0823 |
交通运输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25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26 |
0835 |
软件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27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28 |
1001 |
基础医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29 |
1004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30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31 |
1202 |
工商管理 |
硕士一级学科 |
32 |
1204 |
公共管理 |
硕士一级学科 |
33 |
1205 |
设计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序号 |
学位点代码 |
学位点代名称 |
类别 |
---|---|---|---|
1 |
0252 |
应用统计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2 |
0254 |
国际商务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3 |
0351 |
法律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4 |
0352 |
社会工作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5 |
0551 |
翻译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6 |
0854 |
电子信息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7 |
0855 |
机械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8 |
0856 |
材料与化工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9 |
0857 |
资源与环境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0 |
0859 |
土木水利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1 |
0860 |
生物与医药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2 |
0861 |
交通运输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3 |
1051 |
临床医学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4 |
1054 |
护理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5 |
1055 |
药学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6 |
1251 |
工商管理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7 |
1252 |
公共管理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8 |
1253 |
会计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9 |
1256 |
工程管理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20 |
1351 |
艺术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重点学科
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材料学 |
省级重点学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生物学、外国语言文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 |
“现代冶金及先进材料”学科群、“绿色钢铁智能装备与系统”学科群 |
省级“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 |
湖北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学科评估
武汉科技大学(3)截至2023年6月,学校的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汉科技大学有20个一级学科参评,其中,评估结果为B类的学科有6个,评估结果为C类的学科有9个[41]。
评估结果 | 学科 |
|
B类 |
B档 |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
B-档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
C类 |
C+档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公共管理 |
C档 |
马克思主义理论、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
|
C-档 |
土木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冶金工程 |
机械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矿业工程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系统科学 |
序号 |
学位点代码 |
学位点名称 |
类别 |
---|---|---|---|
1 |
0802 |
机械工程 |
博士一级学科 |
2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博士一级学科 |
3 |
0806 |
冶金工程 |
博士一级学科 |
4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博士一级学科 |
5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博士一级学科 |
6 |
0819 |
矿业工程 |
博士一级学科 |
7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博士一级学科 |
8 |
0711 |
系统科学 |
博士一级学科 |
序号 |
学位点代码 |
学位点名称 |
类别 |
---|---|---|---|
1 |
0101 |
哲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2 |
0102 |
应用经济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3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硕士一级学科 |
4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5 |
0701 |
数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6 |
0702 |
物理 |
硕士一级学科 |
7 |
0703 |
生物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8 |
0710 |
化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9 |
0711 |
系统科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10 |
0714 |
统计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11 |
0801 |
力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12 |
0802 |
机械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13 |
0804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硕士一级学科 |
14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15 |
0806 |
冶金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16 |
0808 |
电气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17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18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19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硕士一级学科 |
20 |
0813 |
建筑学 [13] |
硕士一级学科 |
21 |
0814 |
土木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22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硕士一级学科 |
23 |
0819 |
矿业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24 |
0823 |
交通运输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25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26 |
0835 |
软件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27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28 |
1001 |
基础医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29 |
1004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30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硕士一级学科 |
31 |
1202 |
工商管理 |
硕士一级学科 |
32 |
1204 |
公共管理 |
硕士一级学科 |
33 |
1205 |
设计学 |
硕士一级学科 |
序号 |
学位点代码 |
学位点代名称 |
类别 |
---|---|---|---|
1 |
0252 |
应用统计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2 |
0254 |
国际商务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3 |
0351 |
法律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4 |
0352 |
社会工作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5 |
0551 |
翻译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6 |
0854 |
电子信息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7 |
0855 |
机械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8 |
0856 |
材料与化工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9 |
0857 |
资源与环境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0 |
0859 |
土木水利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1 |
0860 |
生物与医药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2 |
0861 |
交通运输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3 |
1051 |
临床医学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4 |
1054 |
护理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5 |
1055 |
药学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6 |
1251 |
工商管理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7 |
1252 |
公共管理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8 |
1253 |
会计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19 |
1256 |
工程管理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20 |
1351 |
艺术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材料学 |
省级重点学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生物学、外国语言文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 |
“现代冶金及先进材料”学科群、“绿色钢铁智能装备与系统”学科群 |
省级“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 |
湖北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评估结果 | 学科 |
|
B类 |
B档 |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
B-档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
C类 |
C+档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公共管理 |
C档 |
马克思主义理论、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
|
C-档 |
土木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质量工程
青山校区校园一角截至2023年12月31日,学校获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个(其中国家级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14项,18个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住建部专业认证(评估)[3]。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国家规划教材14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7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生多次荣获“互联网+”、“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高水平竞赛大奖。“十三五”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累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奖励4500余项;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排名第47位。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10多位国家队、国青队队员[2][42]。
项目类别 |
名单 |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 |
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 |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机械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信息与计算科学、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临床医学、行政管理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机械原理》《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耐火材料工艺学》《液压传动》《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机械原理》《耐火材料工艺学》《液压传动》 |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
《化学反应工程》 |
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
《运筹学简明教程(修订版)》《建筑设备自动化》《液压与气压传动(第2版)》《煤化学(第2版)》《燃气工程(第2版)》《管理学》 |
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
《机械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运筹学简明教程》《冶金传输原理》《耐火材料学》《自动控制原理与CAI教程》《创业学概论》《设计艺术心理学》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
液压元件及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家兔脓毒性休克及救治 |
省级品牌专业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工程、自动化 |
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 |
临床医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软件工程、自动化、市场营销、预防医学 |
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 |
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药学、工业设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采矿工程、预防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 |
省级精品课程 |
《自动控制原理》《化工原理》《机械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冶金传输原理》《液压传动》《无机材料物理化学》《高等数学》《市场营销学》《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耐火材料工艺学》《微机原理与应用》《生理学》《经济学》《环境监测》《信号与系统》《冶金原理》《大学物理》《管理学原理》《通信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建筑设备自动化》《电机拖动基础》《接口与通讯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钢铁冶金学》《材料成型的计算机控制》《社会学》《预防医学》 |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液压传动》《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耐火材料工艺学》《软件工程》《水质理化检验》《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管理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物理实验》《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解剖学》 |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车·路——交通安全》《灾害救援与防疫》《灾害救援与防疫》 |
省级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创业学》《证券投资学》《灾害应急与救援》《线性代数》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武汉科技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一等奖1项)[3];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3]。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获奖级别 |
完成单位 |
---|---|---|---|
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改革与实践 |
陈奎生、孔建益、傅连春、吴怀宇、陈涛、程光文、丁宇、薛正良、曾良才 |
一等奖 |
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钢铁公司 |
全解析法机械原理矩阵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孔建益、廖汉元、杨金堂、李佳、侯宇 |
二等奖 |
武汉科技大学 |
电气控制类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吴怀宇、方康玲、熊凌、刘钊、程磊、刘振兴、陈琳 |
二等奖 |
武汉科技大学 |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
赵作斌、郑鹏飞、李继宗、翟润虹、罗建国 |
二等奖 |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
项目类别 |
名单 |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 |
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 |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机械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信息与计算科学、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临床医学、行政管理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机械原理》《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耐火材料工艺学》《液压传动》《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机械原理》《耐火材料工艺学》《液压传动》 |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
《化学反应工程》 |
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
《运筹学简明教程(修订版)》《建筑设备自动化》《液压与气压传动(第2版)》《煤化学(第2版)》《燃气工程(第2版)》《管理学》 |
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
《机械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运筹学简明教程》《冶金传输原理》《耐火材料学》《自动控制原理与CAI教程》《创业学概论》《设计艺术心理学》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
液压元件及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家兔脓毒性休克及救治 |
省级品牌专业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工程、自动化 |
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 |
临床医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软件工程、自动化、市场营销、预防医学 |
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 |
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药学、工业设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采矿工程、预防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 |
省级精品课程 |
《自动控制原理》《化工原理》《机械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冶金传输原理》《液压传动》《无机材料物理化学》《高等数学》《市场营销学》《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耐火材料工艺学》《微机原理与应用》《生理学》《经济学》《环境监测》《信号与系统》《冶金原理》《大学物理》《管理学原理》《通信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建筑设备自动化》《电机拖动基础》《接口与通讯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钢铁冶金学》《材料成型的计算机控制》《社会学》《预防医学》 |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液压传动》《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耐火材料工艺学》《软件工程》《水质理化检验》《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管理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物理实验》《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解剖学》 |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车·路——交通安全》《灾害救援与防疫》《灾害救援与防疫》 |
省级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创业学》《证券投资学》《灾害应急与救援》《线性代数》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获奖级别 |
完成单位 |
---|---|---|---|
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改革与实践 |
陈奎生、孔建益、傅连春、吴怀宇、陈涛、程光文、丁宇、薛正良、曾良才 |
一等奖 |
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钢铁公司 |
全解析法机械原理矩阵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孔建益、廖汉元、杨金堂、李佳、侯宇 |
二等奖 |
武汉科技大学 |
电气控制类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吴怀宇、方康玲、熊凌、刘钊、程磊、刘振兴、陈琳 |
二等奖 |
武汉科技大学 |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
赵作斌、郑鹏飞、李继宗、翟润虹、罗建国 |
二等奖 |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
武汉科技大学校园截至2023年12月31日,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战略钒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拥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31个省级科研平台[3]。
级别 |
科研平台 |
|
---|---|---|
国家级 |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
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省部级 |
湖北省冶金二次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钢铁冶金新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产业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 |
|
冶金装备及其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研究中心 |
|
智能信息处理与实时工业系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市级 |
武汉市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武汉市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序号 |
平台名称 |
---|---|
1 |
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
2 |
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
3 |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院 |
4 |
深度信息融合研究院 |
5 |
服务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
6 |
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
7 |
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 |
序号 |
基地名称 |
负责人 |
---|---|---|
1 |
纳米材料与技术中心 |
赵惠忠 |
2 |
材料表面与界面 |
吴润 |
3 |
高精度轧制技术及新材料加工 |
赵刚 |
4 |
软件开发研究中心 |
陈建勋 |
5 |
土木工程研究中心 |
俞晓 |
6 |
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
马季骅 |
7 |
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
宋世震 |
8 |
知识产权研究所 |
梁东新 |
9 |
生物医学研究院 |
张同存 |
级别 |
科研平台 |
|
---|---|---|
国家级 |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
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省部级 |
湖北省冶金二次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钢铁冶金新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产业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 |
|
冶金装备及其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研究中心 |
|
智能信息处理与实时工业系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市级 |
武汉市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武汉市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序号 |
平台名称 |
---|---|
1 |
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
2 |
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
3 |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院 |
4 |
深度信息融合研究院 |
5 |
服务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
6 |
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
7 |
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 |
序号 |
基地名称 |
负责人 |
---|---|---|
1 |
纳米材料与技术中心 |
赵惠忠 |
2 |
材料表面与界面 |
吴润 |
3 |
高精度轧制技术及新材料加工 |
赵刚 |
4 |
软件开发研究中心 |
陈建勋 |
5 |
土木工程研究中心 |
俞晓 |
6 |
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
马季骅 |
7 |
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
宋世震 |
8 |
知识产权研究所 |
梁东新 |
9 |
生物医学研究院 |
张同存 |
黄家湖校区(18)2018年11月,武汉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教授张同存、顾潮江发明的“一种治疗HIV(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嵌合抗原受体的重组基因构建及其应用”技术,是全球首个“应用CAR-T免疫细胞治疗艾滋病”的发明专利[43]。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10多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260余项。2007年以来获得19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3]。
年度 |
项目名称 |
主要获奖人 |
获奖级别 |
---|---|---|---|
2007 | 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 | 张一敏、陈铁军、刘涛、孔建益、陈奎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8 | 武钢取向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 ----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钢铁冶金储运与精炼设备炉衬材料长寿高效技术 | 祝洪喜、孔建益、李楠、邓承继、陈奎生、朱伯铨、李亚伟、白晨、顾华志、李友荣、韩兵强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2009 | 焦化过程主要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的应用 | 王光华、何选明、梁玉河、欧阳曙光、王光辉、陈奎生、程明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本体元建模方法及其在软构件库互操作性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 | 陈建勋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武钢物流整体信息化技术自主集成与创新 | ----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大线能量焊接系列钢技术发明及应用 | 吴开明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
2010 |
含钒页岩高效提取在线循环资源化新技术及工业应用 |
张一敏、刘 涛、孔建益、陈铁军、陈奎生、黄晶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高炉高效生产综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毕学工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2011 |
大跨度铁路桥梁钢成套制造与应用技术创新 |
----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降低薄带钢生产消耗的关键技术 |
李友荣、高全杰、王志刚、田中捷、汪朝晖、肖涵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洁净钢冶炼连铸用功能化耐火材料关键技术与应用 |
李楠、顾华志、柯昌明、王周福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2012 |
建(构)筑物拆除定向爆破关键控制技术 |
钟东望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品质耐火材料制备过程微结构控制技术与工业应用 |
李楠、李亚伟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
2013 |
冶金高频液压控制伺服元件关键技术及应用 |
陈奎生、陈新元、傅连东、曾良才、湛从昌、张济民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6 |
冶金功能耐火材料关键服役性能协同提升技术及在精炼连铸中的应用 |
李红霞、杨彬、刘国齐、张厚兴、李亚伟、徐跃庆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7 |
基于页岩钒行业全过程污染防治的短流程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
张一敏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21 | 基于3S维度的生物质固废清洁高效燃气能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 陈冠益,李秀金,侯立安,王黎,郑朝晖,程占军,冯涛,高伟,徐颢闻,旦增 | 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44] |
年度 |
项目名称 |
主要获奖人 |
获奖级别 |
---|---|---|---|
2007 | 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 | 张一敏、陈铁军、刘涛、孔建益、陈奎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8 | 武钢取向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 ----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钢铁冶金储运与精炼设备炉衬材料长寿高效技术 | 祝洪喜、孔建益、李楠、邓承继、陈奎生、朱伯铨、李亚伟、白晨、顾华志、李友荣、韩兵强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2009 | 焦化过程主要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的应用 | 王光华、何选明、梁玉河、欧阳曙光、王光辉、陈奎生、程明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本体元建模方法及其在软构件库互操作性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 | 陈建勋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武钢物流整体信息化技术自主集成与创新 | ----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大线能量焊接系列钢技术发明及应用 | 吴开明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
2010 |
含钒页岩高效提取在线循环资源化新技术及工业应用 |
张一敏、刘 涛、孔建益、陈铁军、陈奎生、黄晶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高炉高效生产综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毕学工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2011 |
大跨度铁路桥梁钢成套制造与应用技术创新 |
----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降低薄带钢生产消耗的关键技术 |
李友荣、高全杰、王志刚、田中捷、汪朝晖、肖涵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洁净钢冶炼连铸用功能化耐火材料关键技术与应用 |
李楠、顾华志、柯昌明、王周福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2012 |
建(构)筑物拆除定向爆破关键控制技术 |
钟东望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品质耐火材料制备过程微结构控制技术与工业应用 |
李楠、李亚伟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
2013 |
冶金高频液压控制伺服元件关键技术及应用 |
陈奎生、陈新元、傅连东、曾良才、湛从昌、张济民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6 |
冶金功能耐火材料关键服役性能协同提升技术及在精炼连铸中的应用 |
李红霞、杨彬、刘国齐、张厚兴、李亚伟、徐跃庆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7 |
基于页岩钒行业全过程污染防治的短流程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
张一敏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21 | 基于3S维度的生物质固废清洁高效燃气能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 陈冠益,李秀金,侯立安,王黎,郑朝晖,程占军,冯涛,高伟,徐颢闻,旦增 | 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44] |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底,学校图书馆有青山校区图书馆、黄家湖校区图书馆两座馆舍,另有16个学院分馆,馆舍总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全馆馆藏纸质文献总量285.99万册,购买中外文数据库76个,电子图书104.18万册,音频资料2451小时[45]。
学术期刊
黄家湖校区图书馆内景《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75年;主要刊载冶金工程、冶金材料科学、冶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控制、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建筑工程、环境工程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是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99年;主要刊载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并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维普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据库[46]。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是湖北省最早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省属高校,是湖北省对外工作先进单位,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师生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资格高校,是全国“中非创新合作中心”网络协作单位,是中非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与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荷兰、奥地利、新加坡、日本、韩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师资互访、联合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美国桥港大学、意大利福贾美术学院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合作举办硕士教育项目;与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和博士后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国际工商管理等本科专业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近500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