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商学院

聊城大学商学院

中文名 聊城大学商学院
办学理念 育经世致用英才,做富国裕民文章
在校生 2300人
目录导航

学院简介

聊城大学 商学院是在原经法学院的基础上于2004年1月组建的。学院以“育经世致用英才,做富国裕民文章”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创造生活、创造财富、创造 思想、创造未来”的 高素质人才为工作重点,为他们将来成为知名的 经济学家、 企业家、 理财家、 金融家奠定基础和搭建平台,同时,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经济和管理研究成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繁荣发展,为我国的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院系设置

商学院设有6个系: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 国际经济与 贸易系、物流系、人力资源管理系和社会劳动保障系;下设 山东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工商管理培训中心和山东省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基地。拥有 产业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金融学、劳动经济学四个 硕士学位点,全日制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劳动与保障6个本科专业,拥有函授(夜大)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本专科专业。目前有 留学生、 研究生、本 专科在校生2300余人,是一个具有研究生、 本科、专科全日制培养体系以及继续教育、科研、开发、服务功能的文理结合的二级学院。

师资组成

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教学科研水平高、具有勃勃生气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6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硕士生导师10人,博士(含在读)17人。学院有聊城大学教学名师5人,聊城大学教学新星3人。山东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1人,聊城大学优秀人才3人。50岁以下的教师已经全部硕士化,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师资队伍。商学院教师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科研

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互动,注重以科研带动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堂教学的学术性。整合力量、集中优势实现突破。对高层次科研立项、高层次科研获奖和高层次学术论著,学院从创收经费中予以资助。2004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教材3部,在全国重要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22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20余项,其中省级科研奖励3项。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得到了学界同行的认可和较高评价,而且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社科规划办重点项目“寡头 垄断:我国 电解铝市场结构模式的现实选择”、专著“新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等一系列科研成果渗透、充实、应用到教学之中,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的学术性,也有力地推动了我院的教学改革和发展。 商学院是山东省工商管理培训 资格院校,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培训,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4期研究生班,为聊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经济、 管理、 法律人才。2004年获得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培养资格,2005年招生20余人。

教育理念

商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决心发扬 团结、博采、实践、创新的精神,学兄弟院 校之所长,集世界管理之精粹,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 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经济、管理人才,为聊城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以及聊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商学院以“育经世致用 英才,做 富国裕民文章”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既有经济和管理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立足于山东,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按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学生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思路,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院建成部分学科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综合实力居于省属高校前列、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二级学院。围绕这一目标,学院确立了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提升水平,打造商学院品牌的发展思路。重点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突显办学特色,形成竞争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商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实行开放式办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高学术水平。

教授简介

巨荣良,男,1965年生,山东 临朐人,聊城大学商学院党总支书记、 院长, 产业经济学硕士生 导师, 南开大学在读博士,聊城大学优秀人才。兼任山东省经济学会理事,聊城市内部审计师协会副会长、聊城市金融学会学术委员。199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11月被破格评聘为教授。2000年7月至2002年2月,任 临清市副 市长。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讲课程: 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主持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我国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探索》、省软科学项目《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2项。出版专著《新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居民个人投资》、《居民投资学》等4部。在《财贸经济》、《投资研究》、《经济学家》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摘或全文复印。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

宋士云,男,1966年生,山东阳谷人,经济学 博士,聊城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山东省 高等学校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聊城大学第二层次优秀人才。1995年毕业于 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11月被破格评聘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货币金融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等。主讲课程: 金融学、 社会保障等。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中外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比较研究》、《山东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障碍及对策研究》等多项。在《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经济管理》、《农业经济问题》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20余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出版著作4部。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李纯英,男,1948年12 月生,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主要教学经历、任课情况:1980年以来,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经济、 农业经济、 区域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其中农业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除为本科生开设,还为研究生开设。长期以来,教学精益求精,授课富有学术性、启发性、趣味性,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主要科研情况:在《宏观经济管理》、《世界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纵横》、《经济问题》、《价格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发表论文近80 篇;独立撰著《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一书,与人合作著书多部;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4项,课题曾受到省委宣传部的表扬。论著和课题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例如评价剥削、农村城镇化的重点、我国农业为工业积累的时间界定、工业返哺农业的时间界定等问题上有重要的理论创新。

王丙毅,男(1966- ),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聊城大学第三层次优秀人才。1988年本科毕业于聊城大学(原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8—1999年,任教于中共聊城市委党校,主要从事民法学和经济法学的教学及校刊编辑工作。2002年获山东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今,主要从事本科生《产业经济学》和研究生《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及《规制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中国经济问题。

出版学术专著2部;编著教材1部;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完成山东省社科项目1项、学校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2项。

马中东,男,1968年8月生,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人,聊城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美国北乔治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山东省产业经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世界经济学会理事,聊城市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992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外国经济学史等,研究生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产业集群;出版专著《分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研究》,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聊城大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广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经济纵横》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引用多篇。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软科学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主持校级精品课程和网络辅助教学示范课程“西方经济学说史”,获聊城大学教学科研奖励2项。

杨继武,男,1959年生,教授,双学士,聊城大学教学名师。1983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1988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马列双学位班,获法学学士学位。先后讲授《形势与政策》、《大学生修养》、《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经济法》、《劳动法》等专业课;《劳动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研究生课程。目主讲:《劳动关系》、《公共关系》、《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效果良好,两年来教学评比皆为优秀。多次参加教学比赛,获得多个奖项,先后多次被评为校级“两课”优秀教师。先后主编《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思想品德》、《高等教育法学》等教材7部,先后在《理论学刊》、《青少年问题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所发表的论文曾获得聊城大学科研一等奖,多次为大学生及社会有关部门进行学术报告,均获好评。

张福明,男,1965年生,教授,在读博士,1988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聊城大学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劳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企业理论与劳动就业问题研究。95年以来,为本科生开设过《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劳动经济学》等课程。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历史沿革

1974年

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时期为 政治系,设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

1996年

增设国际贸易专科专业。

1999年

增设经济学本科专业。同年,政治系更名为经济学与 法学系。

2000年

增设法学本科专业。同年,更名为经济学与 法学学院。

2001年

增设工商管理本科专业。

2002年

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点实现首届招生。

2002年

经法学院下设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政教系、法学系、国际共运研究所。

2004年

根据 聊城大学发展之需要,经法学院分为商学院和政法学院。商学院,下设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国际贸易系、产业经济研究所、山东省欠发达地区经济研究中心、工商管理培训、经济法律咨询中心,拥有经济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五个专业。

2012年

新增加聊城大学原管理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劳动保障两个本科专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