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幅中间为一条宽阔溪水,将其画面纵切成上、下两段,上段即画幅远处崇山叠嶂,山峰耸立,主峰两侧的山峰较矮小,隐约可见:中间山峰顶平壁峭,山上和山坡处树木成林,郁郁葱葱,山脚临河处座落着几间屋宇草舍,掩映在丛树荫下-河滩上有-二位高十边闲聊边观赏这里的风景。山石皴笔无多,仅藉重墨点簇为小树,并以淡墨炯岚,与山脚松林相接,形成雨后水气蒸腾,湖水润泽的如实印象。在溪水夹岸,即此画幅的下段,这是此幅面的主题。夹岸坡陀叠起,崎岖不平,有的坡陀伸展至水上,坡陀上长有儿棵高大的松树和其他杂树。古松萧疏错落,坡陀上的平台相参,临溪处筑有一小亭,累见高士策杖优游,间吟望远悠闲自在,展现出一派隐逸文人的诗画境界:此画为文徵明早年作品。作于丁卯(1507)值文氏38岁。纵观此画,山石、林木的用笔稍嫌稚弱,但囚画中平台山坡,均先假赭墨分面,随后再罩染石绿、石青,这种赋彩方式,即接近于元初赵孟j顷所贯用的青绿山水墨法,故在此图中,兼饶有复古与装饰的意趣、文徵明在白题诗中亦述及:“雨馀舂树绿阴成,最爱西山向晚明;应有人家在川J足,隔溪遥见白炯生。余为濑石写此图,数日复来使补一诗,寸濑石将北上,舟中渎之,得无尚有天平、灵岩之忆乎/”天平、灵岩俱属江苏省境内名山,文氏以熟悉的家乡景致,赠予即将远行的友朋,同时附情辞婉约的题画诗文。此图诗、1画相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传达出耐人玩味的深刻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