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基督教运动

中文名 非基督教运动
发生地点 中国北京、上海
目录导航

事件背景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不断入侵和压迫,中国民族主义运动迅速高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西方文化一部分的基督教,自然地被看成是西方势力的工具之一。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了“非基督教运动”,并且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中国教会和信徒们的觉醒以及反思。

事件经过

1922年3月,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拟于北京清华学校举行第十一次大会,讨论“如何宣传基督教于现代之学星”,及“学校生活之基督化”等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社会主义青年团首先在上海组织了“非基督教学生同盟气并在团的机关刊物《先驱》上发表宣言和通电,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国的反动本质。北京、广州、湖南、湖北等地也先后出现了非基督教同盟组织,掀起了非基督教运动。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在苏联的支持下,掀起了反对外国和推翻北京政府的“大革命运动”,并将非基督教运动提高到反对外国文化输出的认识高度上。8月,在国共两党支持下,新的“非基督教同盟”在上海成立,共产党员唐公宪担任执行委员(主席)。同盟出版《非基督教特刊》。同年12月,该同盟策动了一个“非基督教周”活动。在圣诞节期间,长沙、广州、济南、武汉、九江、上海、苏州、徐州、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反基督教的群众拥上街头分队讲演,散发传单,游行示威,有些人则教堂和教会学校捣毁设施,围攻教士。

1925年5月30日发生五卅惨案,激起中国反外运动高潮。教会和教会学校受到了很大冲击。

1926年,北伐开始,国民革命军所到之处,反基督教的事件多有发生,教堂、教会学校、教会医院多被占用或毁坏。1927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攻克南京,部份军人袭击英、美领事馆,攻击、劫掠外国传教士,杀害六位传教士,其中包括基督教金陵大学副校长文怀恩,史称“南京事件”。

1927年4月,国共分裂,内战代替反外运动。同年12月1日,国民党领袖蒋介石与基督教美南监理会牧师宋耀如的女儿宋美龄结婚,对国民党对基督教态度有重大影响。

事件结果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反基督教运动专辑。指导和推切了非基督教运动的开展。各地爱国学生要求所有教会学校向中国政府注册,所有课程及编制必须遵照中国政府的规定开设,不许强迫学生做礼拜和读圣经,不得剥夺学生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同年末,各地还曾发起“非基督教周”活动。

1927年国民党建立南京政权之后,开展了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学校受到严重影响。1922年来华传教士达8,300人,经过非基督教运动之后,1928年降至3,150人。由于教育主权的收回,随着许多外国传教士的陆续撤离和外国教会势力的削弱,武装冲突事件的发生,蒋介石主导的政府的态度变化,共产党武装革命引起长期的内战导致矛盾和冲突焦点的转移,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非基督教运动的风潮逐渐平息下来。

事件影响

这一运动提高了曾受教会奴化教育的青年的觉悟,推动了全国反帝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