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提供)
为促使农民阶级的觉醒,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深入农村,教育农民,发动农民,使农民自觉地投身革命。1921年4月,沈玄庐回到家乡浙江萧山衙前,着手开展农民运动。沈玄庐首先筹办衙前农村小学,设立活动场所,宣传农民运动。9月26日,衙前农村小学正式开学,发表《衙前农村小学宣言》。27日,在衙前东岳庙集会成立衙前农民协会,发布《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选举李成虎、陈晋生等6位领导人。此后一两个月,萧绍地区的萧山、绍兴、上虞3县共有82个村建立农民协会。11月24日,衙前农民协会联合会成立,准备开展减租斗争。[1]
衙前农民协会的成立,推动了萧(山)绍(兴)各地农民运动的全面发展。在短短两个多月里,萧山、绍兴、上虞等县共有82个村建立了农民协会。11月24日,衙前农民协会联合会成立,并作出了“三折还租”、改大斗为公斗、反对交预租等规定,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各地的减租斗争迅速展开。[2]
12月18日,正当各村农民代表在衙前召开减租大会时,军阀纠集100余名官兵包围衙前东岳庙,打伤农民代表并逮捕3人,用武力强行解散了农民协会。12月27日,李成虎被捕。1922年1月24日,李成虎被凌虐致死。衙前农民运动遭到军阀政府血腥镇压。[1]
衙前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被称为“全国农民运动历史上最先发轫者”。这次农民运动虽然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但它揭开了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斗争的序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