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日)
外文书名: Chinese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精装: 55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01240906
条形码: 9787501240906
尺寸: 21.4 x 14.4 x 3.4 cm
重量: 680 g
《中国国际法年刊(2010)》主要内容简介:截至2010年,恐怖主义仍是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苏联解体之后,以前被两极争霸所掩盖的宗教矛盾、种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凸现出来,各种极端主义思潮层出不决,致使不能以正常手段实现政治或意识形态目的的极端主义者铤而走险,在世界各地频繁采取恐怖的手段。虽然实施恐怖行为是一种古老的犯罪现象,但是,自2]世纪开始以来,恐怖主义活动越演越烈,给无辜平民与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如“9?11”纽约恐怖袭击案、美国驻肯尼亚、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爆炸案、印度孟买枪袭案等。恐怖主义活动正逐步趋于全球化和国际化,这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制订相关的国际公约,积极从事反对恐怖主义的国内立法工作,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和制止资助、筹备和实施任何恐怖主义行为。但是,在国际立法的层面,对恐怖主义的概念尚达不成统一的认识与理解。各国政府以及学术界对反恐行动是否构成武装冲突,以及对一般犯罪行为、恐怖行为和恐怖主义行为的构成要件还存在着争议。国际刑事审判机构在审判恐怖罪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实践。
论文
在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司法实践中的恐怖罪
论《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中的侵略罪
试析侵略罪条款的法律影响
——以国际刑事法院管辖侵略罪的条件为视角
《北京公约》和《北京议定书》浅析
论国际法上的反措施制度
湖广铁路债券案始末及其后的中国债券案件
《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域外适用
——人权事务委员会对“在其领土内和受其管辖的一切个人”的解释
论联合国专家地位的确定
略论公司空间商业行为中的几个法律问题
论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法律费用赔偿
提单管辖权条款效力比较研究
述评
国际海洋法法庭担保国责任咨询意见述评
跨界水的国际法律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外交领事人员在第三国的特权与豁免问题
国际法院关于海外投资外交保护问题的最新判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与治理结构改革述评
活动与动态
中国国际法学会2010年主要活动综述
中国国际法学会20]0年年会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第61届会议简况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第62届会议简况
国际海洋法法庭2010年案件审理情况概述
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6届会议综述
——兼述《“区域”内多金属硫化物探矿和勘探规章》
文件资料
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中国立场文件
中国代表在第65届联大关于“国际刑事法院的报告”议题的发言
中国代表在第65届联大六委关于“国内和国际的法治”议题的发言
中国代表在第65届联大六委关于“联合国宪章和加强联合国作用特别委员会报告”的发言
中国代表在第65届联大六委关于“国际法委员会第62届会议工作报告”议题的发言
中国代表在第65届联大六委关于“考虑有效措施加强外交和领事使团和代表的保护和安全”的发言
中国代表在第65届联大六委关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43届会议工作报告”议题的发言
中国代表在第65届联大六委关于“普遍管辖权原则的范围和适用”议题的发言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08)》是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
论文
“外交保护”的法律现状和实践问题
贾兵兵
一、外交保护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冲突
现在公认的说法是外交保护的理念出现于1758年艾米尔·德·法泰尔的经典《国际法》教科书中。在这本教科书中,法泰尔指出“谁虐待一个公民也就问接地伤害了他的国家,而后者必须保护该公民。他进一步提到,基于主权者之间的平等,每一主权者都要尊重其他主权者对自己领土的管辖权,不能随意介入本国国民在外国领土上的诉讼,为国民提供保护,除非后者在诉讼中无法得到公正的判决或得到根本就是不公正的判决,或诉讼中程序规则得不到遵守,或外国人在该国领土上遭受歧视。这个理论的逻辑是清晰而令人信服的,但是在外交保护的早期实践中,由于国际法与国内法体系之间的差异以及对国际法准则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实践中两种不同做法间的碰撞;其余波及于今日,使得该制度在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编纂活动的历史中成为一个长久的难题。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于2006年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以下称“2006年草案”),是该委员会于2001年通过的《关于国际不法行为的国家责任》(草案)(“2001年草案”)的延伸和补充。
可以说,上述碰撞首先表现在实践中,然后引发学界的辩论,然后实践中的做法成为国际法委员会编纂的对象。
在讨论上述碰撞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本文将不对研究者热衷的“持续国籍”和“用尽当地救济”及其相关问题作详细评论因为相关的出版物汗牛充栋,国际司法判例对此也有定论;而是将注意力放在过往研究中较为冷落的问题之上,对这些问题作初步考查,将外交保护制度的其他方面曝光,作为以后与同行们探讨的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