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戏一般较少在民俗庙会场合见到,主要因为台湾傀儡戏班较少的关系。根据历史记载最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偶戏的表演,不过当时是宫廷娱兴节目,一直到宋代傀儡戏发展到了极兴盛的阶段,也开始演出具有故事情节的剧情。
台湾傀儡戏源自闽南地区,明末传入台湾,因腔调走音而变为“加礼戏”。台湾傀儡戏分为北南两派,北部傀儡戏是属闽西流派,南部傀儡戏则属泉州流派,南派着重祈福的酬神仪式,北派则重除煞驱邪的祭典仪式。
台湾傀儡戏其种类较多,现在较流行的是悬丝傀儡,又名提细傀儡。傀儡戏偶的头、手、足三部分是以木头雕刻而成,身驱用竹篾编成,外表用戏服包裹,重要关节用线连接。
目前,悬丝傀儡戏分南部傀儡、北部傀儡与金门傀儡三种。其中金门和南部傀儡同属泉州派,称南派。它们以台南为活动中心,除农历正月初九的“天公生”及民间的结婚或酬神活动外,很少是为娱乐而表演。北部傀儡称为北派,以宜兰为中心,多在神庙落成、开庄祭土、七月普渡或在灾祸发生后的敬天除煞仪式时表演。南北派的区别还在于,南派唱的是台湾闽南语,南管,北派唱的是官话京腔,即北管;祭神时所用的戏偶,南派用暗红色脸的田都元帅,北派使用黑脸的钟馗。
傀儡戏分生、旦、北、丑(杂)四行当,每个傀儡的基本操纵线多以14条为主,表演时由一两个人操纵傀儡一起演出,除了后场几个乐师伴奏之外,还有一个专门控制音效及特效的人,随时搭配剧情或喷干冰或做出打斗等音效,除了一般酬神功能之外,傀儡还可用在送神、除煞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