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潜(1917年12月-1991年8月15日),原名于焕堂,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牛屯镇东街村人。
青年学生时期,他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5年11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北京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他是汇文中学游行队伍的组织人之一。当游行队伍走到琉璃厂北师大附近时遭到反动军警武力阻拦,他和同学们毫不畏惧地前进。在与反动军警搏斗中他被砍伤头部,昏倒街头,后被同学们抬到舅父家治疗。1936年4月,他转为中共党员并先后担任汇文支部的组织委员、支部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余潜按照组织决定,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参加了八路军。随后,他参加了挺进鄂、豫、皖的艰苦斗争。据《滑县志》记载:1938年冬,调任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职业学校训育主任。不久,奉新四军确山县竹沟留守处主任王国华的指示,随李先念到武汉外围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嗣后,历任信阳挺进工作团连政治指导员,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营政治教导员、特派员、组织股长,新四军五师三团政治处主任、四团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警卫团政治委员,分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鄂皖边区指挥部副政治委员。参加了参加了新街、朱堂店、大山寺、八字门、浠水、应城等多次战役和战斗。粉碎了日军"三黄猛虎"(日军驻黄岗、黄陂、黄安地区的部队)的大扫荡。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余潜任中原军区第十五旅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桐柏战役。翌年3月,调任鄂东独立第二旅政治部主任。6月,他率部担任掩护中原主力部队突围的艰巨任务。独二旅掩护中原军区机关与主力转移后,留在鄂豫交界的大别山区坚持斗争。1947年,随刘邓大军南下渡黄河时因功绩突出记大功一次。据《滑县志》记载:1947年8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三十四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曹县南围歼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的战斗和阻击国民党整编第十师及一一八旅的战斗。同年12月,调任江汉军区独立旅政治部主任,所部长途奔袭钟祥县城,全歼湖北保安二纵队,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的奖励,并集体立功。1948年4月,参加宋河攻坚战,全歼湖北京山县东北之宋河地区的国民党新十七旅并俘敌代理旅长,又受刘、邓首长通令嘉奖。1949年2月,所部参加荆门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歼敌七十九军一部8000余人,生擒国民党中将军长方靖。
1955年,余潜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
1991年8月15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