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乞

艺乞

目录导航

作品信息

  《艺乞》是短篇纯文学作品,节选自致力纯文学创作者陈夫的散文《北京市井厘录》,是发表于2008年《散文》月刊的散文作品。

  《北京市井厘录》一共由三则哲理品文组成,即《路》、《公交厘话》和《艺乞》,其中《艺乞》是最能引起北漂者反思的一则作品。

内容品析

陈夫陈夫  在《艺乞》作品中,作者以极其冷峻的思考对为了求得功名的一批北漂艺人们在北京的生存状况及其心理进行了入微、深层的刻画。一群北漂者们活在湿暗的环境里带着自己的成名信仰,不经意的一个“艺乞”被冠冕,便会带来连番的唏嘘与精神之力。追求艺术,还是追求名望,在他们心中早已变得模糊,几成扭曲。或亢奋、或低落,“惆怅、兴奋、忌妒”成了艺乞们的日常心绪,然而他们“依然保持着一种常人难以想像的生存方式,出没在北京的街头巷道,即便没有画去卖,没有歌去唱,没有戏去演;即便前方没有方向,身上没有了衣裳,鲜血渗出了翅膀,眼泪湿透了胸膛”,也不愿离去。他们仍在京城的脚下“继续张望着,渴盼着,徜徉着…… ”。

   作者在对北漂艺乞们的生活与价值追求上不乏肯定,但也同时告诫人们一种闲适的心态既好,类似的“艺乞”实不应去应和去苟同。因而作者在文章结笔时坦露“今天的北京俨然是个梦,它装点着自己的信徒,而它的信徒们又装点与支撑起所有人的“北漂梦”。然而,梦终归只是梦,最好还是把它当做一个梦,你却应为躲过此梦而雀跃。”

原文欣赏

   站在趋近北大的天桥下,我总不免想到某影片中一手抚吉它的流浪艺人在高歌艺乞:“前方啊没有方向,身上啊没有了衣裳,鲜血啊渗出了翅膀,我的眼泪湿透了胸膛……”。而如今,孰不知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挣扎的这位北漂艺人,是坐在北京三里屯的某个酒吧在享受成名呢,还是仓皇地走了麦城?

   或许朋友们已经嗅觉到,我此刻所指出的艺乞,决非只是我们日常所见的那些以艺谋生的酷似拣食吃的家伙们,更是一群真正为自己的某种艺术信仰甘为乞客的奋斗者。

   正因为胸腔中的这股难以安分的艺术信仰,促使如云的各类艺者勇于以乞客的膜拜姿态直身于心中的大乘之都——北京“取经论道”。事实上,这一被常人或可认定为艺觉发达导致“神经质”的人群,所表现的一种虔诚确令他们身陷泥沼,如乞残喘过活。所以,这一群犹如修行的僧侣尼道之士,在皈依艺术之教后,苦心善身终得正果者屈指可数,而途中因气术平庸、身体不适还俗者,却亦比比皆是,然后,艺乞们如此惨痛的结局并没有给他们本身带来什么影响与打击,或许他们就是在这种若有若无的生活空间里,发现与感觉着自身的呼吸与存在。其实,这些艺乞完全可以在各自的土地上过着悠闲的艺术家式或教育家式的安乐生活,然而很不幸的是,他们似乎很厌倦那样的生活。这些艺术的崇尚者们,为了修得正果,而甘愿蛰居在北京那些低矮破烂的怀柔农舍或北大、北影厂等暗湿的地下室内,不时叨唠着老子李耳的经典道文:“知我者稀,故我者贵”,便象梁实秋那样快乐地堪受篦宅之“趣”,又学着当年老迈的齐白石在北京那样去街头卖点小画,来聊补生活之饷,却倍感成就。这一切在常人看来简直是疯子的行为,而在他们眼中,或许比一种悠闲的艺术家式或教育家式的安逸生活要强的多。

   艺乞们不愿离去,在京城脚下,他们还在继续张望着,渴盼着,徜徉着……

   在他们的焦虑与期待里,我不敢悖疑他们的艺乞虔诚。然而当有一日,若某个艺乞一不留神被加冕后,我们最好是听一听艺乞群中混杂的唏嘘——惆怅、兴奋、忌妒!于是,我毫不枉言的断定一些艺乞心中燃烧的不是艺术的圣火,而是贪婪的欲念。至于他们的贪婪与忌妒,当然是不会迁怒在富翁式艺乞孙红雷身上,即便他当初站在中戏门口,纯粹一个傻冒,但绝不会放过只学过几招把式,要貌无貌,论才不惊的寒酸式艺乞王宝强。然而,正是这种贪婪与忌妒却让这些心术不正的艺乞们又从平民概念中发现了自身体内的奇才,重拾了希望,并深信一天终会走出篦宅,坐在三里屯酒吧的吧台前高雅地享受法国红酒。

   北京的艺乞们依然保持着一种常人难以想像的生存方式,出没在北京的街头巷道,即便没有画去卖,没有歌去唱,没有戏去演;即便前方没有方向,身上没有了衣裳,鲜血渗出了翅膀,眼泪湿透了胸膛。

   今天的北京俨然是个梦,它装点着自己的信徒,而它的信徒们又装点与支撑起所有人的“北漂梦”。然而,梦终归只是梦,最好还是把它当做一个梦,你却应为躲过此梦而雀跃。

语文解读

陈夫照片陈夫照片  2011年,《艺乞》做为范文被编入《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讲义之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特色(人教大纲版)》,现将版本中关于其语文解读摘录如下: 

  考点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核心提示:艺乞者的梦与现实

   9.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说:“北京的艺乞们依然保持着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生存方式。”请结合 全文概括他们的特殊的“生存方式”。

  解析:该题目的重点在于“难以想象”,要解答该题目需要注意联系前后文中“艺乞”的表现,尤其不能忽略文中对他们的精神状态的描写。

  答案:①吃住的条件非常艰苦。

                 ②善于为自己的生存找到精神的依托。

                 ③相对鄙视艺术家式或教育家式的安逸生活。④对艺术或者非艺术的追求充斥着狂热。

  10.联系全文看,作者描写的主要是什么样的艺乞?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又有怎样的不同?

  解析:首先要抓住行文的主要切入点——影视作品中的“艺乞”,然后分析作者写作的重点——“北漂”中的艺乞,从中概括出作者的态度。

  答案:①靠艺术寻求物质、以艺谋生的,作者虽没有明确的表达,但多少表现出了默许与同情;

                 ②为某种艺术信仰而甘为乞客的人(北漂),作者对“终得正果者”的艺术才能给予肯定,对贪婪名利甚或怀有嫉妒的艺乞则是给予了否定。 

  11.本文是一篇包含着情感与理性的议论性散文,试从表达方式的特点上和行文构思的角度作一简单赏析。

    解析:解答这类试题最好结合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文写作的重点,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二是作者使用的具体手法。要形成“手法+内容+表达效果”的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 

   答案:①表达方式:全文采用了议论、抒情与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写准确、记叙简 明、议论点睛,巧妙地刻画了艺乞们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理性批判。

                  ②行文结构:文章采用了形象描写为开头与形象描写为结尾(倒数第二自然段)相照应的笔法,刻画了现实中艺乞的处境;又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点出“艺乞”的两种结果,再描写他们的生存现实,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有一种层层深入的感觉。

  12.文章的最后,作者说:“梦终归只是梦,最好还是把它当做一个梦,你却应为躲过此梦而雀跃。”然而又有人说,人们不能没有梦。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梦”呢?

   解析:解答该题目首先要明确“梦”的含义,梦就是梦想,就是追求;其次要注意辩证思考梦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关系,主要强调梦不能脱离现实。可结合作者对艺乞的生活现实的描写以及文中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要联系自己追“梦”的成败经验进行辩证思考。 

   答案:梦就是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人们不能没有梦;但是梦也要符合客观现实与自身的实际,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甚至成为人生的羁绊。 

作品背景

作家陈夫作家陈夫  《艺乞》是陈夫于2007年北上至北京《财会信报》工作期间进行创作的。作者通过对这一群“艺乞”的生活状况以及日常生活进行了大量的了解,并亲身深居暗湿地下室与他们共同生活作以体验与感受,为真实的反映这一群北漂者的生活、学习、心理和价值追求打下了基础。

作品影响

       作品完成后,于2008年12月正式在《散文》月刊得以发表。作品在发表后,被多数网站相继转载。

  2009年,《艺乞》选入山东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2011年,《艺乞》做为范文被编入《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讲义之现代文阅读 鉴赏表达特色(人教大纲版)》作为辅导教案广泛使用。如豆丁网刊发的《201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鉴赏散文表达特色(人教新课标版)》;第二教育网刊发的《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专题一第4节鉴赏表达特色课件人教大纲版》;百度文库的《2011级散文阅读之鉴赏表达特色》,等等。

作者简介

  陈夫,资深媒体人士、纯文学作家、文艺评论员及文化创意项目运作人。学名陈召飞,安徽芜湖人,现居北京。大学就读安徽财经大学金融专业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专业,文学学士,现为《西部时报》法制周刊、女性周刊主编,中国报告文学网首任总编,夫子帷幄决胜策划军团主创人。

   陈夫,2003年初开始进入皖江晚报社,走上记者岗位,从事第一份媒体工作,随后先后担任安徽《芜湖日报》特约撰稿、福建《海峡摄影时报》首席记者;2007年北上京城,出任《财会信报》编辑部主任,现就职《西部时报》法制周刊、女性周刊主编一职。

媒体工作者

  在安徽皖江晚报工作期间,其新闻稿《一个弃婴的故事》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并成为开启“芜湖市关爱明天工程”的第一舆论。在海峡摄影时报任职期间,其采写与报道的《女法官之死——女法官遇害悬案五年 老母亲开博问策缉凶》,受到当地及央级各大媒体关注。

   2007年,陈夫北上入京,出任《财会信报》编辑部主任,并于2008年受聘与出任《西部时报》法制生活专刊主编,同时受邀中国报告文学网成为首任总编。期间多从事与主持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与媒体运营工作,并主持了2009年度法制生活专刊对全国“两会”的报道工作。

文艺活动人

海峡摄影时报工作的陈夫海峡摄影时报工作的陈夫  在海峡摄影时报工作期间,陈夫主要从事文艺专栏的采编工作,与当地文艺界人士结下了深厚友情,特别是与摄影界与画界人士交往笃深,连续三届荣获摄影界创作类金像奖的摄影大师石广智先生曾赠其手迹作品《清风》,予陈夫留作纪念;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张宇于2006年在其办公室,亲切称陈夫为“小老弟”,并留下墨宝予陈夫做为纪念。

    此外,陈夫在福建期间,多与国家一级美术师工笔画家吴华光、中国人物实力派画家谢从荣、被誉为“牡丹王”的花鸟画家王中仁等国画家们也结下了莫逆之交,并发表《气韵生动 独具机杼——直面吴华光先生工笔画魅力》、《疏朗捭阖 梦笔生花——捧读谢从荣先生写意画作》、《读来似平易 乖剌笔墨奇——赏析王中仁先生的花鸟国画》及《重而不冗 薄而不轻——林宜耕戏曲人物工笔画赏析》等多篇观点独到,在福建文艺界颇得好评的文艺评论作品,并受到海峡摄影时报总编及画家们的一致认可。

纯文学创作者

  作为一名作家,陈夫始终坚持纯文学创作的清雅风格,读其作品,如清风拂面,不入俗、不从俗、不媚俗。1993年,陈夫正式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其一路苦心孤诣。现有诗歌、散文(随笔)、小说、杂评等各类文学作品发表于国家一级权威纯文学期刊《散文》等国家、省、市级媒体与文学刊物上。笔下作品尤以散文见长。其长期坚持不以出书为目的的创作个性,当文友们问及为何不出书时,他总是笑言“水平有限,怕误人子弟”。陈夫近期主要创作发表的单篇作品有《啖言鼠胆》、《品茗话佳人》、《新话知音》、《黄山乐音》,《北京市井厘录》等散文作品,剧本《李白不是神》、小说《佛女》正在创作中。

   在其早期参与的文学活动中,散文《卖瓜散记》获共青团合肥市委、《安徽青年报》、《合肥青年》杂志社和《安徽经济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98全国文学大赛散文组佳作奖;处女作散文作品《与夜独处》于2000年7月河北邢台作协主办的第二届“春笋杯”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并编入《世纪星雨》一书(中国戏剧出版社);处女作诗歌作品《清高》于1994年被武汉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永久收藏,同一年度,被湖南科普作协评为‘94年度全国青少年优秀文学工作者;2004年, 组诗《为着生命 愿意呈让》作为网络文摘选登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文坛网,同一年度,凭借散文作品《榕树的诺言》、诗歌作品《为着生命 愿意呈让》,在腾讯公司与中国作协联袂主办的“QQ·作家杯”征文活动中,囊收新人提名;作品《北京市井厘录之艺乞》做为范文被编入《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讲义之现代文阅读 鉴赏表达特色(人教大纲版)》。

创意文化与品牌人

   陈夫还在文化软实力上,特别是文化创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改良上有过深入探讨。撰有《金融 视觉(影视)文化产业经济行为的迟来香客》、《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与就业的双韧剑》、《视觉(影视)文化产业应积极备战大时代战略期》、《文化启动地域经济大市场概念》、《边缘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是上上策》及《文化孕育与引导消费》等多篇专业研究文章。并于2008年,被北京华影天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外聘为地方文化与经济研究专员,受聘期间,陈夫在文化产业公司业内提出并创新制作出《视觉文化产业产业链式商业运营策略及流程分解》,以及完成北京海淀文化委《生态画家村文化创意园项目计划与市场商运提案》、北京金农道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海南北京村原生雨林假日农庄项目总体规划与商运设计》等多项文化创意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最能表现陈夫在创意文化上的独特思维的,要算其基于海淀区京西稻悠久的皇家文脉,创意性地将农产经济与文化相结合,向当地政府提出打造“皇家京西稻文化生态大观园”皇家文化旅游休闲项目,并创意性地完成了大观园以“皇家京西稻文化园”为主体园,“皇家京西稻文化园”、“京西稻历史人文园”和“京西稻生态观光园”三大景观园为内容的设想与架构方案。

   此外,陈夫在品牌营销上,成功推出了融文化消费与产品消费于一体的“快乐农庄”品牌及其CIS体系建设。

        主要代表作品:

  1、部分文学作品:

  《北京市井厘录》(散文)

  《品茗话佳人》(散文)

  《啖言鼠胆》(散文)

  《汨罗江之死》(散文)

  《落花赋》(散文)

  《谪仙之恨》(散文)

  《为着生命 愿意呈让》(诗)

  《逝前,我醒着》(诗)

  《清高》(诗集)

  《我原本也不是这样》(歌词)

  《请不要叫我宝贝》(歌词)

  《再见,我工作的兄弟》 (歌词)

  《她不是谁的新娘》(歌词)

  《累了就放个假》(歌词)

  《我的历史》(歌词)

  《李白不是神》(剧本)

  《佛女》(小说)

  2、部分文艺评论作品:

  《视角·画魂·生命——康会永花鸟画作的艺术内涵》

  《气韵生动 独具机杼——直面吴华光先生工笔画魅力》

  《疏朗捭阖 梦笔生花——捧读谢从荣先生写意画作》

  《读来似平易 乖剌笔墨奇——赏析王中仁先生的花鸟国画》

  《重而不冗 薄而不轻——林宜耕戏曲人物工笔画赏析》

  《张宇 大义中笑对人生》

  《金像奖是怎样“炼成”的》

  《践行艺术的社会价值》

  《三尺讲台上的“乳剂”艺人》

  《铿锵艺人的背后岁月》

  3、部分文化与经济(文化软实力)研究作品:

  《金融 视觉(影视)文化产业经济行为的迟来香客》

  《视觉(影视)文化产业应积极备战大时代战略期》

  《文化启动地域经济大市场概念》

  《边缘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是上上策》

  《文化孕育与引导消费》

  《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与就业的双韧剑》

  4、部分文化创意(其他)项目与品牌战略规划、运营案例:

  视觉文化产业产业链式商业运营策略、战略规划与流程分解

  视觉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可行性指标测定书设计

  北京华影天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电视剧<车师古道大营救>商运全案》

  电视剧《车师古道大营救》招商(个案)设计

  电视剧《华佗故里》商业运营建议书

  北京海淀文化委《生态画家村文化创意园项目计划与市场商运案》

  北京海淀区上庄镇《皇家京西稻文化生态大观园》(筹)

  中国报告文学网《山西武乡红色文化商业价值分析与品牌推广案》

  北京金农道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海南北京村原生雨林假日农庄项目总体规划与商运设计案》

  北京金农道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生态大商业农场项目总体设计及对地方社会影响策案(津巴布韦)》

  北京大道农业有限公司全面打造与运营京西稻品牌战略规划

  北京大道农业有限公司科学打造上庄镇林下经济绿色新农经战略规划

  安徽芜湖赤兔影视形象传播市场运营营销全案

  中国报告文学委员会2009年第一期全国青年作家研修班策划与执行案

  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官网(中国报告文学网)架构与运营

  北京快乐农庄品牌CIS体系建设、官网架设与市场运营策划设计

  北京快乐农庄市场营销与执行全案

侵权事件

  《艺乞》作者陈夫的作品因创作风格纯粹而被众多人喜阅,同时却也产生了一些众多的侵权事件。仅刚刚过去的2011年,陈夫作品遭受的恶劣侵权事件如下(全文摘自作者博客):

  “2011年,自己的作品承沿着往年相同的命运继续辗转在此起彼伏习惯侵权的网络世界里。我在每个年终屡屡做出所谓盘点的行为,也莫过于想知晓一下自己的作品被署了别人名号或偷我文彧之章的频率。这种可以当嗜好之说的做法,非想用来填充与膨胀我内心的虚荣,更非是酝酿什么阴谋。如果需要有个交待的话,或许我只想看看还有多少个灵魂仍在与纯文学相濡以沫。

  今年我在网上换了一种对自己作品的检索方式,不曾想事情变得严重起来。我检索出起码有两篇作品被文抄刊发了纸媒、一个动画短剧80%创意被盗取,成了我被侵权作品史上最悲催的一年。

  被侵权作品一:作品《品茗话佳人》一文于2011年8月23日前后被署名为“陈勇”的人全文挪用,改文章名为《文人与茶》,即该日前后刊发于闽东日报(电子版载在该报所属党府网);

  被侵权作品二:作品《冬月》一文于2011年12月13日被署名为“吴建”的人50%摘抄,刊发使用文章名为《冷月无声》,即当日刊发于渤海早报副刊;

  被侵权作品三:动画短剧《不给摸》创意被《幼儿画报》红袋鼠动画版《不许摸》使用,却从未与本人联系。短剧与动画版相同关键词:黑影、不许摸、坏东西、假面具、芭蕾演员、更漂亮、衣裳等。

  谓最悲催,只因感到心痛,为自己心痛,为这些自取其辱的作者心痛,更为中国当下文坛不良习气心痛。痛定之余,2011年也给自己带来了些许安慰。约6至9月期间,早期作品《清高》被网友甚为青睐,《雪候鸟》近期在百度熊天平吧与搜搜问问中被提振。诸如等等,本年度最值得记忆的应是2008年12月在《散文》刊发的作品《北京市井厘录》之《艺乞》作为范文被编入了《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讲义之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特色(人教大纲版)》中,算是在悲催的不平里给自己吹来了一股小小暖风。”[2]

其他作品

       散文《灯火》,陈夫。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之前我并未觉得一个游子能思乡思到如此真切,但近日来由于乡愁过浓,不禁又想起这句话来。只是我的乡思没有落脚在河湾、小树或苍苔,而是无数个乡村日暮的灯火。

  灯火,是一个村落一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黑暗中的无声对话者。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嗤,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一个小村落安然眠睡,直到一个大村落高枕无忧。子夜的乡村常是万籁俱寂,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刺破酣卧在天地的村落。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又一盏灯火醒来,又一个村落醒来。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热烈地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的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真的很近,近的只要这有意无意的一盏灯火,整个乡村便在注目;却又好像真的很远,远的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完结一个焦虑一个心事,收获一次喜悦一次乡情。但在我的乡思里,更多的却是不断演绎着这样一幕幕播种和颂传乡情的美丽记忆:

  黑夜一来,一两户人家的小村落的孩子便寂寞无聊起来,只有白天那销魂的“游击”还意犹未尽,于是一屁股落在大门槛上饥渴的胡乱向嘴里扒着饭,眼珠一动不动死瞅着远方大村落那蛊惑人心的蔚然灯火,仿佛那儿战事正酣。女人见了,一阵骂。孩子便不情愿的站起身靠着门框叉着腿撅着屁股继续死瞅,女人又是一阵骂。正在喝酒的男人白了一眼女人和孩子,猛地将一杯老白烧倒进肚里,微醺着走出门,孩子会意的屁颠颠的紧撵过去。女人捧着碗追出门,正要开骂,发现一弯新月站在东屋角像自己孩子一样正死瞅着自己,她犹豫了。女人看了看走在阡陌上披着一身月辉的男人与孩子,又看了看远方大村落那确实令人禁不住要去消遣一番耳舌的蛊惑灯火,忽然也鬼使神差般朝着眼前一高一低两个人影默默撵去。男人听出女人的脚步声,便扭头摆了摆手,示意女人回去看家。女人误以为男人在赶跟上来的看门狗,便也掉身向看门狗一边踱脚一边轰着。狗站住了,嘴里不情愿的嗫嚅着;女人便拾起土块向狗扔去,狗一跳又站住了;女人于是折了树枝向狗猛追了几步,口中不停威胁和命令着:“死狗,回家看门!”狗不见了。女人傻傻的向男人咯咯的笑了笑,男人则哈哈大笑起来。女人被男人笑懵了,心里想:“这死鬼!今晚喝猫尿喝多了。”

  天生羞涩的新月总是来得早走得急,女人只得催男人赶早儿回家。男人嘴上一边骂婆娘是火头娘,一边瞅了瞅黑下来的月头,便支吾女人去找孩子。女人围着大村落找了一圈,没找到;又围着大村落喊了一圈,还是没找到。男人骂她白吃饭的,便站在回家的路口扯着嗓门高吭一声,孩子像游击队员一样从草垛堆里冒了出来。这时的月头完全黑了,但孩子仍磨蹭着为“游击”讨价还价。男人怒了,一个巴掌扇了过去,孩子哇哇的哭起来,却站立着就是不动;男人急了,又是一下,孩子变成了男高音,但依旧大步不迈。男人没辙了,他已记不清向这一根筋的孩子发起过多少次挑战,但结果总是输掉。于是只得用手推,推一次移一步,再推一次再移一步,像打夯像打老牛,又像是摸索与漫步在狭窄阡陌的三只蜗牛,蠕动在无际苍野瞬息便可能被夜色消融的三个黑点。然而此时,男人却全身展露着少有的智慧与细腻,时不时提醒孩子和女人靠左,靠右,有渠口,有土堆,有粪坑……似乎阡陌的每一处模样都在他内心做了收录做了坐标。

  大村落也记挂着小村落,今天这一户明天那一家,趟着夜辗转在千折百回的阡陌上,做客在小村落热情洋溢的灯火里。男人可能依旧微醺,小孩可能依旧贪玩,女人可能依旧可爱。然而,就在大村落谒访小村落的路上总会冷不丁的生出一段诙谐的小插曲来。由于大村落一向“广纳宾朋,熬夜应酬”,时间上多多少少就没有了概念,于是便如出一辙的发生着接下来的一幕:抬头,灯火还在小村落的地平线上亮着,再一抬头,灯火眼睁睁的消失了。好在是,要去串门的乡人在稍微的一个思索后,便会迅速意识到时间已经有些晚。这一刻,失去目的地的乡人也总会心平气和的转过身去,好似在说:“没关系,睡吧,我明晚再来。”次日夜晚,在通往小村落的阡陌上早早的便活跃着几个黑点,果然,正是他一家。这就是乡人的品质,有些笨拙,有些可笑,有些愚顿,但他们总会为仅仅一次面对面的笑谈,一次无关痛痒的寒暄而热衷而折腾而不罢休,因而在或贫穷或富裕的生活中,乡人们的手总能自然而然的彼此握紧,心总能平平淡淡的相互靠近。

  事实上,鱼米丰饶的江南水乡很少能找见贫地恶土,只是人们会时时固执的承传家乡历来的衣钵,习惯带着沾满水露春色的脚,持着濡满霜色寒意的脸,用最原始的方式缔结友谊;习惯私隐与重复各自阡陌上那段土味十足却版本相仿的经久演绎,匆匆在灯火两端,用背后最虔诚的努力称兄道弟。以告慰世代的焦虑世代的心事,丰收又一辈子孙的喜悦又一辈子孙的乡情。

  因而在那方古老而朝气的乡土上,一盏灯火便是一个兄弟,一盏灯火便是一个姐妹。他们穿过黑色相安在广袤的苍野里,一代一代守望,一代一代对话,从未疲惫。[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