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溪穴

后溪穴

中文名 后溪穴
操作 直刺0.5-1寸
主要配伍 配环跳穴治腰痛
五腧穴 输:木
隶属 手太阳小肠经
目录导航

名词释义

后溪穴的位置后溪穴的位置后,指第五掌指关节后方。穴在第五掌指关节后方,握拳时,当尺侧横纹头处,其形犹如沟溪,故名后溪。

后溪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本穴物质为前谷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其外散的清阳之气上行督脉,运行的部位为督脉所属之部。

功能作用

开窍醒神,清利头日,疏通经络。

经穴定位

精准取穴

后溪穴后溪穴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

后溪穴后溪穴后溪穴后溪穴握拳,小指外侧掌横纹端与赤白肉际处交点,即为此穴。

简便取穴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取穴方法,是长期临床经验总结的方法,操作简便,便于记忆。一般情况下,简便取穴的方法只适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防病时运用。如果使用穴位进行疾病的治疗,则需要使用精准取穴。

经穴解剖

在小指尺侧,第5掌骨小头近端,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详细主治

五官科疾病,例如耳聋,目眩,目翳,目赤,角膜炎,角膜白斑。

各种关节疾病,例如头项急痛,颈肩部疼痛,落枕,腰痛,腰扭伤,手指及手臂挛急,急性腰扭伤。

乳腺疾病,例如乳腺炎。

热病,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盗汗,疟疾。

神志疾病,例如癫狂,痫证,精神分裂症。

详细操作

治疗操作

握拳,于第五掌指关节后缘,当手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取穴。直刺0.5-1寸,治疗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日常保健

指压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以局部酸胀或向整个手掌部放散为度,每次3分钟。

灸法:艾条悬灸5~10分钟;艾炷灸1~5壮。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疟疾、癫狂、精神分裂症、癔病、腰疼、落枕、盗汗、衄血、耳聋、角膜炎、角膜白斑、疥疮、扁桃腺炎等。

相关配伍

1、配申脉穴、前谷穴治癲狂。

2、配内关穴、神门穴、心俞穴、鬼眼穴治痫证。

3、配神门穴、三阴交穴、心俞穴、脾俞穴、阴郄穴等治失眠。

4、配承浆穴、风池穴、风府穴治颈项强痛,不能回顾。

5、配风池穴、命门穴、合谷穴治头目眩晕。

6、配合谷穴、临泣穴、角孙穴、液门穴、中渚穴、睛明穴治目翳膜。

7、配睛明穴、目窗穴、瞳子髎穴治目赤。

8、配承灵穴、风池穴、风门穴、譩譆穴治鼻衄塞喘息不通。

9、配百会穴、腕骨穴、中渚穴、下三里穴、绝骨穴、昆仑穴治耳聋。

10、配尺泽穴、肩髃穴、小海穴、间使穴、大陵穴、鱼际穴治肘挛。

11、配环跳穴治腰痛。

12、配经渠穴、阳池穴、合谷穴、支沟穴等热病汗不出[1]

相关论述

后溪穴后溪穴1、《灵枢·本输》:“手太阳小肠者,……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腧。”

2、《腧穴命名汇解》:“《甲乙经》记载:后溪者,木也。因穴位于小指本节后约横纹头处,较前谷高处,有小肉之会,故名后溪。”

3、《灵枢·本输》:“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1]

古籍集成

通玄指要赋: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

肘后歌:胁肋腿痛后溪妙

玉龙歌: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

胜玉歌: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百症赋:后溪环跳,腿痛刺而立轻。又:治疸消黄,皆后溪劳宫而看。又: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

兰江赋: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病治还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