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沟村隶属于东村街道办事处,地处东经121°08′,北纬36°48′。位于 海阳市城区北部3公里,东靠烟凤公路,西与鞋西沟村、姜家疃相邻,北与地北头村相连,南与八里庄接壤,在涉村镇政府西南40公里处。
羊角沟村辖区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4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蔬菜等。
全村土地面积18462亩,村中种植业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养殖业以黄牛、猪、羊、为主。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杨姓建村于形似羊角的山沟里,故命名杨家沟村。
后杨姓迁走,刘姓十二兄弟从河北村(今新兴村)迁来定居,改称羊角沟村。
另说,清初杨姓建村,以姓命名杨家沟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杨姓迁走,刘姓迁此,以沟形命名为羊角沟村。
1942年羊角沟村解放。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全村辖两个自然屯。
2002年,全村330户,953人。有李、王、刘、汪等姓,均为汉族,其中刘姓人口较多。
现有人口1951人,在外务工215人,有党员21名,村领导班子由6人组成,
1940年,羊角沟村成立 党支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三个互助组,先后开展反奸、反特和土地改革运动。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34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刘仕、刘元聚、汪希选、刘凤成、刘敬竹、刘敬信、刘元根、刘敬焕、刘敬明、刘焕佩、刘敬新、刘焕东。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先后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刘松、刘凤成、刘品芳、刘元聚、刘仕、刘均芳、刘凤成、刘元根、汪希选、刘敬信、刘送芳、刘敬焕、刘敬明、刘焕佩、刘敬新、刘万军、刘焕湖、刘敬新。1999年5月,刘焕湖被选为首任直选村委员会主任。2002年4月,刘敬新任村委主任。
政务公开是按季度公开。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以种粮为主,常年粮食亩产量60公斤左右,经济落后,收入微薄,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解放后,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常年粮食产量达到120公斤。特别是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1989年,村统一规划新房区,统一建房,村民住上了新砖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
2002年,全村有运输车辆80辆,摩托车80辆,电话23部,彩电300台,电冰箱100台,洗衣机20台。
1974年,集体投资5万元,村民用上电网供电。
1997年,集体投资7万元,安装上闭路电视。同年,集体投资10万元,用上自来水。
2000年,集体整修村街500米,植树6.7公顷,其它绿化2公顷。
村中有小学一所,1943年,成立羊角沟小学。建国后,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常年有教师7人,在校学生达100人。1997年,三年级以上学生到五间屋学区小学就读,本村只有一、二年级两个教学班,教师2人。1998年以来,在县统考中成绩名列前茅。从恢复高考至2002年,本村考取大、中专院校者30多人,其中重点大学的10人。
1971年,村集体投资建起合作医疗站。诊所三个。
2000年起,每年春节集体均发给村民面粉等节日食品。
村民各项集资,均由村集体负担。需要粮食的价格与销售信息和劳务输出信息。
村党支部多次被中共 海阳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羊角沟村位于涉村镇南部深山区嵩山脚下,距涉村镇区12公里,海拔836米,总面积为7.5平方公里,全村常住居民423户,1450口人,党员38人,9个村民组,耕地1050亩,近几年来退耕还林1033亩,剩余耕地17亩。青石储量3000万-5000万立方米,能够开采1000万-1500万立方米,是全村老百姓的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由于封山造林面积的扩大,全村大牲畜饲养幅度下降,牛180头,羊80只。小型养猪户13户,存栏300余头。2007年生产总值1050万元,人均收入9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