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状复叶,羽叶顶端为一个具柄的小叶,两侧小叶呈羽状排列。叶质薄,小叶长椭圆形,叶缘呈波状。中脉和一级侧脉明显,中脉粗,一级侧脉羽状,以60°角伸出,二级侧脉及以后的脉序因标本保存不佳而未显示。因标本不存不佳,只能判断到属一级,具体到种无法鉴定,可能为大羽羊齿植物的幼叶。在本种顶端小羽片上出现一直径为2.5mm的颗粒状物体,位于小羽片左下方叶边缘与一级侧脉之间。大羽羊齿类大多为大型单叶、羽状复叶或呈叉状。叶或小羽片长椭圆形、披针形或匙形,边缘全缘、浅波状、齿状或重锯齿状。中脉即第一次脉显著;侧脉再做2次至4次分级,成细脉,细脉也分叉数次;侧脉和细脉羽状、简单网状或重网状;
李星学和姚兆奇(Li et Yao,1983)报道了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现大羽羊齿类植物繁殖器官,是着生于大羽羊齿类单网羊齿上的呲、雄繁殖器官。雄器官命名为大羽籽属,为具种子的繁殖器官化石,种子呈椭圆形,长轴垂直于中脉,呈单列沿叶背面边缘着生。雄器官叫做大羽囊属是一组特殊的位于一级侧脉两侧的聚合型小孢子囊,在形态上与现代合囊蕨科的合囊相似。大羽羊齿类的繁殖器官, 特别是雌器官上的“部分被子植物性状”, 和营养叶复杂的脉序说明大羽羊齿类在演化上已达到相当进步的水平。雌器官大羽籽的胚珠与某些被子植物的胚珠相似, 其胚床在生长前期被叶膜的套盖区保护, 具备了一些被子植物的原始性状。在所有已知的古生代种子蔗中, 这种演化水平是相当进化的, 这也是早二叠世晚期至二叠纪末大羽羊齿类在沼泽森林植被中占有显著地位的原因。大羽羊齿类植物接近于双子叶植物阔叶型的脉序, 具部分被子植物性状的种子, 类似于合囊蔽科的小孢子囊, 显示出既先进又原始的复合特征, 这可恰如其分地解释为“镶嵌型”进化, 同时它也是一种具有较高演化水平的相当复杂形式的种子藤类植物。
顶端小羽片上出现的直径为2.5mm的颗粒状物体,位于小羽片左下方叶边缘与一级侧脉之间。根据叶表片以及小颗粒表面的沉积裂痕来看,二者为同时埋藏的产物;颗粒状物体有松动的迹象,在与叶表面接触的地方有一浅坑,再往下清理时隐约看见小颗粒可能是与叶片连在一起的。此颗粒可能是在植物埋葬时的沉积颗粒,亦有可能为大羽羊齿植物的生殖器官,目前尚未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