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鼓

中文名 三星鼓
隶属 宜春市袁州区
目录导航

简介

宜春市袁州区的三星鼓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音乐。由农民演奏,供农村婚丧喜事使用。它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流传于袁州区柏木、芦村、洪塘、三阳、下浦一带。在娶亲嫁女、祝寿生子、建房开业等时辰演奏,取福、禄、寿三星高照之意。它节奏明快,曲调悦耳动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宜春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又因为它是由三面形状不同、音调各异的小鼓伴和着唢呐演奏,所以又称三声鼓。演奏时,一般由5人组成一个乐队,一人击鼓,兼任乐队指挥;一人敲小铛;一人碰小钹;两人吹唢呐。为了增添气势,增强效果,也可以加上二胡、笛子、长号,并增加吹鼓手人数。乐队一般由邻居、亲友组成,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有业务演出,无业务种田。在长期的实践中,民间艺人创作了40多首乐曲,其中经常演奏的有20多首,代代相传。柏木乡茶头坑组杨细华最近收集整理了一套三星鼓曲,刻印乐曲30多首。目前袁州区各乡镇有这样的三星鼓乐队上百支,他们活跃于乡村,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精神生活。又是个好日子。

荣誉影响

“咚嘀哒嘀咚、咚嘀哒嘀咚……”在一阵欢快的锁呐和鼓的齐奏中,上菜、发喜糖、放鞭炮、发客……一道道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所有程序结束后,标志着袁州区张家山社区又一对新人喜结连理。这样的场面对于张家山社区三星鼓乐队来说再熟悉不过。因为,每年进入十月份以后,他们“做日子”的时间就非常多。结婚、过生日、建新房、白喜事……各乡镇百姓家里这些大事总忘不了请他们去吹上几曲,热闹热闹。父辈进京无尚光荣正如前文中所述。

袁州区的三星鼓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音乐。然而,正是这种“下里巴人”的艺术,却有两次进京演出的经历。 1956年,我省举办首届民间艺术调演,袁州区组织了三星鼓乐队参加演出,获得一致好评;并于第二年3月被推荐代表全省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这一次进京演出,乐队只有5人,张家山的网春才就是其中一位,另外还有来自柏木乡的杨明才、杨节五兄弟俩和洪塘乡的姚文清、孙伟纯。他们演奏的曲目是当时新创作的《袁河两岸庆丰收》。演出时,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都去看了。大家对这个节目非常赞赏,之后,中央领导人还亲切地接见了这5位农民演员。接见时,周总理叮嘱他们说:“民间艺术要发扬光大。你们回去以后,每人要带5个徒弟,使三星鼓后继有人。”看到他们衣裳单薄,周总理又指示工作人员,给他们每人买了一件棉袄。这是袁州区三星鼓第一次进京演出的盛况。回来后,他们又被招去参加全省农民业余艺术团,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巡回演出。 1991年7月,三星鼓再次赴京演出,多次播放。这一次乐队共有27人,演奏的曲目是当时新编的《欢腾的金秋》,气势恢弘,节奏明快。各界一致盛赞:袁州三星鼓,进京闹金秋。

积极学艺代代相传胡炳生是张家山社区三星鼓乐队的组织者,一谈到三星鼓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向记者介绍,这手绝活是他12岁时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胡炳生的父亲胡荣春年轻时做长工,晚上一有空闲就学吹唢呐,一学就上了瘾,天天要吹,没多久就能吹出许多曲目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唢呐高手,有兴趣者便慕名前来拜师。没多久,胡荣春便收了十几个本村、邻村的徒弟,胡炳生也就是那时跟父亲学的。那时候的曲子可没有谱子,师傅带徒弟就是手把手的教指法,然后便是“咚嘀哒嘀咚、咚嘀哒嘀咚……”吹基本的调调。可就是在这悠扬的唢呐声中,胡炳生找到了少年时期最大的乐趣。没多久,《过山鸟》、《满金快板》等曲子他就得心应手,便开始跟随父亲的队伍到三阳、渥江、芦村等一些村民家中去“做日子”了。胡荣春直到80岁高龄时,还依然饶有兴趣地参加表演。然而,当胡炳生们沉浸在三星鼓给自己和群众带来的乐趣中时也遇到了一些不理解的人。在第一届三星鼓大赛时,街道相关领导要他们自己去报名,服装也由他们自己负责。这时,胡炳生及胡春泉、胡仁祥等13人,正在为能参加这样一次高规格的大赛而感到兴奋。但没有领导的支持,如何排练?最后,为了能参赛,没有服装他们就穿旧服装,没有人组织报名他们就自己去报名。他们找到村里,村领导安排他们在村委会排练。就这样怀着一股对自己实力的自信和对三星鼓执着的热爱,他们这支平均年龄40岁的队伍白天、晚上加紧训练起来。登台表演掌声阵阵正因为有了胡炳生这群热爱三星鼓的人,三星鼓才得以代代相传,并且又开始像他们父辈时那样登上大雅之堂。

2004年,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宜春召开。在由各街道参加的文艺汇演时,袁州区文化馆的馆长、副研究馆员杨文柯想到了张家山社区有许多演奏三星鼓颇有实力的吹鼓手。于是他号召张家山社区三星鼓乐队参加演出。胡炳生接到通知后立即叫上几个“高手”连日排练。终于,在当天的文艺汇演时赢得了一片掌声。此后,这支队伍就固定下来,每逢演出都取得了好成绩。

2006年,为广泛宣传展示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民间艺术,使宜春市的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宜春市在鼓楼天文广场举办了第一届宜春三星鼓大赛,共有来自袁州区各乡镇村的9支代表队参演。经过轮流登台演艺比拼,张家山三星鼓代表队以一曲《开门红》夺得冠军。今年,宜春又举办了“’2007月亮文化节暨经贸活动周”活动。为了喜迎这次盛会,在明月山将举办一场晚会,各表演队伍都将拿出了最精彩的节目。

杨馆长又一次想到了袁州区本土特色的三星鼓。于是他再次找到张家山的这支队伍。这一次他们力求在传统的五人组合上寻求突破,将原来的5人队伍增加至了23人:将原有2支唢呐增加到了16支;将原本1只三星鼓扩充至3只;将一个铛锣增加到4个。好的队伍还要有好的曲目。此时胡炳生拿出了看家本领,它结合乐器特点以及月亮文化节的内涵精心编出了一首喜庆、欢快的曲目。而杨馆长则给曲目取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名字《林月》。演出当晚,《林月》作为整场晚会第一个亮相的节目,一开场就赢得了阵阵掌声。而张家山社区三星鼓乐队的成员们在掌声中又一次向大家证明了他们的演奏实力以及三星鼓这种本土乐器的魅力。不断创新发扬光大胡炳生告诉记者,现在他们靠这手艺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还能赚取一些生活费用。张家山社区三星鼓乐队的吹打手们的理想就是能像父辈那样吹着三星鼓走出宜春走向北京。但与他们的兴趣爱好不一样的是,他的儿子并不想学这门手艺。为了将这门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传承下去,他也开始像他父亲那样带徒弟了。杨馆长还告诉记者,三星鼓是宜春市民间艺术花丛中的一朵奇葩。现在,它不仅在袁州区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还延伸到万载、萍乡等周边城市。目前,他正在组织材料将三星鼓申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他希望广大群众能够提高保护意识,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大力支持发展三星鼓,让它不仅传承下去,还能不断创新,成为宜春文化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