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中秋拜月

项目名称 宜春中秋拜月
认证时间 2013年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国江西省宜春市
国家 中国
认证级别 省级
目录导航

简介

中秋拜月是从古至今流传于宜春民间的一种习俗,在每年的中秋节举行。该习俗现主要流存于宜春市中心城区及袁州区的大部分乡镇。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种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影响到民间,宜春中秋拜月习俗即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渐显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也愈加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表达愿景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一直传承至今。

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风俗也逐渐影响到民间。“宜春中秋拜月习俗”即起源于明末清初,因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显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表达愿景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宜春袁州一带一直以来持续传承了这一传统祭月拜月习俗,每年中秋佳节,独具民间特色的拜月仪式分别在城镇社区、乡野村落隆重举行,使当地的节日气氛更加浓厚。而今,宜春已成为“月亮之都”,“中秋拜月”更是演变为百姓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并以月寄情的一种重要习俗。

基本内容

在宜春,每逢中秋佳节,独具民间特色的拜月仪式都会在城镇社区、乡野村落隆重举行,使当地的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并声名远播,宜春因而有了“月都”的称谓。经过传承发展,中秋拜月民俗活动既体现祭拜,又凸显了宜春厚重的文化底蕴,其仪式活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请月。表现人们用纯洁的心灵,庄严迎接象征祥和的明月在月之都升起。2、祭月。表达人们纯朴、善良、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和心底的企盼。3、拜月。表达人们美好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主要价值

中秋拜月活动分请月、祭月、拜月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传统礼仪为依托,演绎现代人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是现代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富有浓厚的团圆寓意。同时中秋拜月还具有祭祀祈福的价值,仪式中,人们还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傩舞来表达驱邪祈福的愿望和对月神的崇敬之意,用上灯、上果、上香等方式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之情。

保护措施

宜春市通过举办月亮文化节来继承并保护宜春中秋拜月等民俗。2017宜春·明月山第十一届月亮文化旅游节之中秋拜月·火龙追月暨焰火晚会活动于9月29日晚在宜春市体育中心及市政广场举行,期间傩舞邀月、诗篇颂月、太极迎月、芭蕾舞月、中秋拜月等在宜春浓情上演,广大宜春市民以独特而又传统的方式拜月、追月、问月、梦月,庆祝中秋佳节。该活动自2006年开始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捧,对继承并保护宜春中秋拜月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