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饭坨又称糯饭坨,是奉新一种独特的地方传统工艺制作的食品。起初流传于奉新山区各客家居住地域,后来通过传衍扩展,成为奉新县各地域均流传的地方特色传统食品。
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是有着百年传承的传统技艺。酿饭坨的传统制作技艺注重选料,糯米的制作技术,注重工艺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性,也注重酿饭坨在待人接物馈赠时那种传统文化礼俗的遵循。酿饭坨在制作过程中,所用的工具和制作时的讲究也反映出许多文化特色,用碗底为制备器具,既便利,更反映了节物惜食的传统思想,制作时中心点红寓意见喜,煎制时要求中间凸起寓意“发”意。这种奉新的传统小点,不但橙色如金、色泽亮丽、嚼之干脆、满口留香,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奉新“酿饭坨”起初流传于奉新山区客家居住地,由于客家人早期多聚居于高山水冷地区,所食多以温热为宜,食材的烹饪则以煎炸最为常见。加之地处山区的人们出门便需跋山涉水,路途往往艰辛且强度大,大量脂肪和盐分的补充也是体能所需。而“酿饭坨”方便携带且可提前制备,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各项需求。后渐渐通过传衍扩展,成为全县各地均流传的地方特色传统食品。说到这,便不得不提起一段关于它的历史了,据说“酿饭坨”的由来与一段爱情故事有关。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的皇帝唐宣宗(李忱)曾因躲避政治迫害而云游到奉新百丈寺出家。在此期间,与山中的一位姑娘互生好感,日久生情。此后,姑娘便时常用糯米制作饭坨,并用油煎炸后偷偷送给他吃。后来,唐宣宗欲把姑娘接进宫封妃,不料她却因误信了传言而自杀离世。从此,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与皇宫无缘的“妃子”,每年都会制作“酿饭坨。
酿饭坨又称糯饭坨,是奉新地区世代传承下来的一种特色小吃,主要采用尖细长形糯米为主料,并经过油菜籽油或茶籽油爆炸而制成。成品酿饭坨呈金黄色,色泽亮丽,香脆可口,嚼之有浓烈的糯米香,又有爆米花的松脆,而这些优良品质得益于其独特的制作技艺:
(1)选米
制作酿饭坨的糯米要选用长条形两头尖尖的糯米,这样的糯米制作出来的口感才能够柔韧爽口,不会因为太过饱满油唯重而感到油腻。
(2)淘米
将选好的糯米用清水淘洗,主要是为了将糯米表皮的白色粉渍淘洗干净,是糯米清新亮白。
(3)浸米
将淘洗干净的糯米装入特制的杉木桶浸泡24小时,使糯米完全膨胀至颜色通透,并充分吸收杉木的香气。
(4)蒸米以及米饼成形
将浸泡后的糯米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倒入簸箕把生水沥干,然后均匀拌上少许盐,倒入已备好的饭甑内,最后将饭甑放入锅内蒸。大火蒸40分钟左右,糯米呈晶莹透明状,改用小火慢蒸保温。这时,用小勺将蒸好的糯米趁热勺出,立即放入已洗净的菜碟底部,用手轻轻按压成形。最后把碟底翻转将呈圆形的米饼扣在米筛内,然后点上代表吉祥如意的红印,放在太阳底下暴晒两日,使米饼内的水分完全蒸发。
(5)爆炸米饼
先把锅烧红,加入适量的菜籽油,熬到九成热,然后将米饼一片一片放入油锅中,用筷子不时在米饼中央轻轻触碰,使其成浅口碟状。待米饼完全炸至金黄色,将其捞出,把游沥干,这样酿饭坨就最终做好了。
酿饭坨是奉新本土民间百年传承的美食小点,纯手工制作技艺。饭坨中心点红寓意见“喜”,煎榨油要求中间凸起寓意“发”意。点心橙色如金、色泽亮丽、嚼之干脆、满口留香,是传统吉祥文化的传承载体,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