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河锣鼓戏

项目名称 袁河锣鼓戏
起源时间 明末
项目分类 传统戏剧
认证批次 第三批
目录导航

简介

演出剧目均以袁州土话为其舞台语言,配之以当地采茶小调和乡土民歌,演出以民间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戏,演出始终以锣鼓伴奏,故有“锣鼓戏”之称。在表演艺术上,主要表现在行当艺术,由小丑、小旦、小生之行当组成,后又增加了净行和老生组成。在民国前后,袁河锣鼓戏在民间已十分盛行,先后建立了18个有名的戏班子。建国后,在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袁河锣鼓戏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造就了一批有名望的艺人,其唱腔优美,行当齐全,表演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演出的主要传统剧目有《补背搭》、《卖花钱》、《翻薯苗》、《熊相公》等。

历史渊源

袁河锣鼓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演出形成和角色发展上看,它分为“单台戏”、“双台戏”、“耍戏”和“本戏”。

(2)从班底情况分析,又有“草台班”与“专业班”的不同组合。

(3)从声腔发展来看,它又经历了民歌、灯彩小调、评话曲调、戏曲化主腔的形成,以及诸声腔合流而综合发展的成熟阶段。

从现存史料来看,袁河锣鼓最早可溯及到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据《宜春县志》载:“上元张灯,家设酒茗,好事者作灯会,扮演鱼龙百戏。”所演之牛灯与茶灯,已初具戏剧性。有渔、樵、耕、读诸类人物的扮演。其中插入春锣、评话说唱等单台演唱。继而表演《太公钓鱼》、《八仙过海》等简单折子戏。唱的民间小调和(川调)、伴奏的是锣鼓和帮腔。这种灯彩表演是袁河锣鼓戏之始。

到了道光年间,锣鼓戏在宜春民间已是十分盛行了,演出剧目基本上都由叙事体转为了代言体,有了故事情节,有了人物角色。唱腔方面也实现了单台戏。

至咸丰年间,袁河锣鼓戏与兄弟剧种交往增多。与宜春评话的结合,产生了“检板”,与湘剧的结合产生了“高腔”,并逐渐的向专业班发展,给袁河锣鼓戏带来更大的发展,使其日臻完美和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下,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五十年代,锣鼓戏艺术有许多有名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开始整理它的优秀传统剧目,发扬其民主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使袁河锣鼓戏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内容健康、艺术性较完美的传统剧目,如《熊相公》、《雕龙宝扇》、《翻薯苗》、《秧麦》、《补背褡》等等。同时也用锣鼓戏形成现代戏剧目,如《红色游击队》、《一盘棋》等,使袁河锣鼓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基本内容

演出剧目:五十年代,袁河锣鼓戏在许多有名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从1952年开始整理它的优秀传统剧目,吸取其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使《袁河锣鼓戏》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内容健康,艺术较完美的传统剧目,如《熊相公》、《雕龙宝扇》、《翻薯苗》、《秧麦》、《假报喜》、《卖花钱》、《补背褡》等等。同时编演现代戏剧目,如《红色游击队》、《一盘棋》等;还移植了许多优秀现代戏剧目,如《红大嫂》、《三代》、《向秀丽》、《刘介梅》、《社长的女儿》等。

《袁河锣鼓戏》的音乐主要包括唱腔曲调和锣鼓戏伴奏两部分。唱腔曲调有单台戏、耍戏调、大戏专用调和高腔曲调四大类。前两类是专戏专曲,共有80余首;后两类是一曲多用,有20余首,全用锣鼓伴奏。其[一字调]、[河南板]、[南瓜调记]的基本板式是起板----检(简)板----转板-----煞板。调式有六声音阶的宫调式、徽调式两种。唱腔按行当区分,以不同的行腔方法和真假嗓音加以区别。锣鼓经贯穿全剧,以统一全剧节奏,烘托舞台气氛。常用的锣鼓点有[四六起板]、[大金钱]、[小金钱]、[各斗各]、[走换]、[勇缒]等。打击乐有班戏、堂鼓、汉锣、小锣、云锣和钹等。锣鼓经点用场灵活,多数点子均可接唱,只在最后一拍加“打“即可。《袁河锣鼓戏》融合民歌小调、宜春评话、高腔和锣鼓腔为一体,使其声腔具有高昂奔放,活泼跳跃的乡土特色;而委婉轻松的曲调在检板唱腔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名家艺人唱法各异,独具一格,可谓百花吐艳。

基本特征

袁河锣鼓戏扎根于群众,它的演出唱做念白个性鲜明,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健康淳朴,活泼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民间灯彩舞蹈是它表演艺术的源头,人民群众的生活、劳动、理想、民间故事是剧目题材的依据。袁河锣鼓戏以农民的喜剧性生活为题材居多,喜剧艺术丰富多彩。根据农村生活素材塑造的各类农村妇女形象,多是对爱情执着泼辣,家务劳动能干利索,游玩时开朗欢快的性格。对于被批判性的人物,如恶婆、媒人、嫖客、赌徒、懒汉等形象,则刻划得丑态百出。舞台表演的各种农事劳动动作熟练轻松,场面紧张热烈,男女劳动者活泼愉快,体现了对劳动及劳动者的赞美。

濒危状况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形势的发展,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冲击,袁河锣鼓戏和其它传统戏曲一样,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受众日渐萎缩,演出场次越来越少。另外袁河锣鼓戏的表演艺人大多步入古稀之年,却面临缺乏传人、后继无人的局面,袁河锣鼓戏已经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

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袁河锣鼓戏,宜春市袁州区政府确定由袁州区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落实了下一代传承人,争取了传承人补贴资金,建立了稳定的袁河锣鼓戏演出队伍,从而保护和发展了袁河锣鼓戏,使之在2010年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