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南山花鼓主要存在于靖安县城西北方向约37公里的都镇茶子山村的南山自然村,这里山岭连绵,地处偏僻。清朝康熙年间,杨、何姓等客家人自广东迁移至此,南山花鼓究竟是从原居地带入,还是定居后从当地客家人中学取形成,已无从查考。南山花鼓以客家文化特色为主,融入凤阳花鼓元素,由“打花鼓”和“参花”、“唱花灯歌”等内容组成。一只“花鼓笼”、4只“花盆”、2盏“牌灯”为篾扎纸糊。其中“花鼓笼”象征鼓,两头小,中间大,内点腊烛,外加一对意为鼓槌的花鞭。车仔灯为附加灯彩。“打花鼓”由花鼓公和花鼓婆2人表演,有“犀牛望月”、“乌鸦晒翅”等10多个小节目;“参花”由4个儿童各端1只花盆走队形,如走“十字”、“双交叉”等,参花时唱花灯歌,歌词有“十二月花、贺新年”等,曲调有5种版本。
南山花鼓来源于早年的花鼓灯。花鼓灯在靖安形成的年代无史料可考。经调查探究得知,其形成因素与《凤阳花鼓》有关。根据有二:其一,山上片多为客家人聚居地,只有客家人的地方才有花鼓灯,客家先人都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是他们吸收《凤阳花鼓》的演唱形式,经过不断创新加工衍化而来;其二,据《中国民间舞蹈集成.靖安资料分册》记载:《花鼓灯》是由安徽人带来的《凤阳花鼓》发展演变而成的。早年安徽人遭受灾荒,逃难人沿乡乞讨,身背小鼓到人家门前说唱,以求施舍。当他们定居靖安以后,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期间和着“打莲枪”一块表演,经本地后代艺人的不断加工,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而为广大乡民所喜爱的花鼓灯。从“打花鼓”的开场白和花灯歌的歌词中都有《凤阳花鼓》的特色。一代传一代,一代比一代有创新,有发展,花鼓灯的艺术在靖安山区得到了逐渐丰富,并且在民间广为流传。从已知参加过南山花鼓演出的10代传承人年龄推算,至少在清朝晚期,南山就有了花鼓灯。
靖安南山花鼓灯是每逢春节期间在农户家中或在打谷场上表演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花灯歌歌词唱本都是由前辈手抄本传下来的,歌词内容,或表现迎春贺喜、或栽种播收、或婚姻嫁娶、或男女爱情等等。如“贺新年、十盏纱灯、十阵锣鼓、十二月花、贺新郎、贺新房”等。才思敏捷者根据东家实际情况现编现唱,叫“见子纲”。多为7字句,4句为一首。南山花鼓歌唱腔有5种曲调,多为徵羽调式,用唢呐、笛子伴奏,旋律质朴,音韵和谐。
南山花鼓戏一共有四个花盆(代表四季)、二部独轮彩车、一丑一旦两个花鼓手(男叫花鼓公、女叫花鼓婆)、7名鼓器乐手和2名歌手组成。喝彩后就开始由丑旦角进行表演。全场戏文共有11个动作:犀牛望月、乌鸦晒翅、鹞子翻身、雪花盖顶、鲤鱼亲嘴、罗汉现肚、黄龙缠身、就地割葱、赶鸡进厩、黄狗旋窠、踏碓播米,这些动作精彩滑稽,令人捧腹大笑,很是喜庆。靖安南山花鼓灯的特点是有歌有舞,内容丰富,表演者均为8—12岁儿童,灵巧活泼,夺人耳目,在年节其间进行表演,是一种孩子很喜欢参与的民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