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洞山传说

项目名称 宜丰洞山传说
认证时间 2010年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国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
国家 中国
认证级别 省级
目录导航

故事简介

《捐建洞山得福荫》故事

讲述的是良价禅师初来到洞山时,此在原无寺院,于是他向当地的士绅求募洞山这片山场创建禅林。有乡绅雷老爷问良价禅师要多大的地方,良价禅师说:“一领袈裟覆盖之地足矣。”又问袈裟有多大,良价禅师说:“经线延纬线接。”雷老爷一听他出言不凡,就慷慨答允。传说良价禅师袈裟的横纱直纱抽开接长正好是横直各五里。于是,洞山一带横竖五里之地即属寺院所有。后雷氏子孙科宦迭出,甚至官至宰辅,乡人认为都是行了雷衡的福荫。

《为保仙境神运柱》故事

故事说的是在洞山的良价禅师建佛殿时,惜爱洞山环境优美,怕就地取材破坏山林,有违心愿,甚为苦恼。一日夜间山边一水田忽然冒出一巨木,笔直无曲,光洁无叉。良价禅师喜不自胜,立命工匠拔取之。取后原处又冒出一木。随取随出,直拔取四十九根之后,田中出现了一刚露出水面的柱头之时,人们才明白柱料已够。据说,现在洞山寺前的水田中还遗留着那根短柱的柱头,下田耕作的人有时还能触及。

《考功泉的传说》故事

盛传洞山“显圣”,“仙泉”泉水可治百病,可辩善恶,行善之人,泉水照得人影子清清楚楚,作恶之徒,则影子模糊不清。远近前去朝圣求仙水的,日夜不断。浙江诸暨的良价和尚,一日云游来到洞山,见溪水中自己的倒影,恍然悟道。这时武宗死去,“皇太叔”李忱登基,改年号为宣宗。良价知道宣宗曾在黄檗山出家,又听说到过洞山,很欣赏洞山景色,上台后又反武宗“灭佛”的做法,重兴佛教。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唐宣宗,请求准于在洞山建寺,发扬佛教宗旨。宣宗阅后,正好借此时机,扩大佛教影响,整顿官风政局,同时感谢宜丰百姓,于是下了一道谕旨,准其建寺,并规定县官每年四月八佛祖诞辰,要率领文武官员,前往朝拜。又将“善恶泉”赐名“考功泉”,官史朝圣时,要到泉边照影,让士绅百姓考察官员功过。其它还有《逢渠桥的来历》、《良价出家》、《木鱼石的传说》等等。

历史渊源

洞山位于宜丰县同安乡境内,距县城21公里。这里山川明秀、古木参天、峰奇石峭、瀑飞泉鸣,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晖映,天人合一,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中“曹洞宗”的发祥地,距今已有1150年的历史,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自唐至清,洞山在一千多年禅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育孕了许多诗文楹联、成语典故,演译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历经千年流转,有的被保留下来,有的则灭失在时空流转之中。这些情节独特、内容丰富、极具佛教禅宗文化内力的传说与故事,经当地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口耳相传,加工修饰,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口头文学。它们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仅流传国内,而且远播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对中国的佛教禅宗文化极具影响,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本内容

(1)袈裟圈地:

良价禅师初来洞山时,此地原无寺院,于是他向当地的士绅们求募洞山这片山场创建禅林。一位姓雷的老爷问良价要多大的地方,良价便说:“一领袈裟覆盖之地足矣。”雷老爷感到诧异,疑惑地问:“你的袈裟有多大?”良价指指身上的袈裟说:“就这么大。”雷老爷不解,问道:“立锥之地,何以建庙?”良价笑道:“经线与纬线相接,就可以了。”雷老爷见良价出语不凡,便慷慨答应。立即叫人将良价的袈裟拿去抽丝,抽出的横纱直纱相接,正好是横直各五里。于是,洞山一带横竖五里之地即属寺院所有。

(2)神田运木:

良价法师从雷老爷那里募得建寺山场,便请来几位工匠,在选好的建寺地点搭起一间临时工棚,一同商量建寺事宜。良价在想,建寺需要大量木材,到哪里去暮捐呢?本来,洞山风光秀丽,林木茂密,古树参天,若是就地取材,别说建一个寺院,就是建十个寺院也足足有余。然而,如果就地取材,必然会破坏洞山的生态环境,这是万万使不得的。可是,如果不就地取材,又到哪里去暮捐呢?眼下工匠已到,不能久拖不决。面对这种情况,良价苦思冥想,终不得法。不想,就在这时,忽听工棚外有人呼喊:“大师快来。大师快来!”

良价听到喊声,不知外面出了何事,立即跑出工棚一看,只见一位工匠指着旁边一丘水田叫道:“大师你看,那田中央突然冒出一根木头。”

良价顺着工匠手指方向,抬眼一看,果见田中央立着一根硕大木料,惊疑之余,立马与工匠下田观看。

两人来到木料跟前,工匠急忙取尺一量,大小正合他们设计好的寺庙主梁。于是惊喜地说道:“大师,真是奇了!这根木料的直径与我们设计的主梁大小无二。如果够长的话,正好用作寺庙主梁。”

良价心中暗喜,双手合一,道一声“阿弥陀佛”,立马叫来几名工匠,合力将木料拔出一量,竟与设计的主梁不差厘毫,惊得大家目瞪口呆。然而,让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拔出主梁的地方,竟然又冒出一根木料,而且总拔总有,直到拔出七七四十九根,工匠师傅说“够了!”最后一根木料刚露出土面,便嘎然而止,再也出不来了。

据说,这是山神、土地被良价大师保护洞山生态环境的行为所感动,才从别处运来建寺木材,助了良价一臂之力。后来僧人们为了纪念此事,便将这丘水田叫作神田。直至现在,洞山寺前的水田中还遗留着那根木料的柱头,下田耕作的人有时还能触及。

(注:据说,洞山的这个传说,后来有僧人将其传至他处,因此又有了庐山东林寺“出木池”和杭州净慈寺“运木池”以及济公水井运木的传说。)

(3)考功神泉:

在洞山夜合石的旁边,有个一丈见方的泉池,水面如镜,清澈可照人影。泉水漫过池沿,飞流直下,跌落幽谷深潭,喷珠溅玉,声振山谷。据说,这里的泉水可治百病,可辩善恶。只要你往泉边一站,善者影像清晰,恶人影像模糊。因而有人给泉池取名为“善恶泉”。

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良价法师云游来到洞山,在此泉睹影悟道,决定驻足洞山,建寺传教,开堂说法。他得知当今皇上李忱,曾因宫中争夺皇位,受到兄长侄儿的排挤,逃离京城,来到宜丰黄檗山当过和尚,而且与他的师傅希运大师一同到过洞山,很是欣赏洞山景色,并与师傅对下“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的千古绝唱。于是写了一封书信寄给唐宣宗李忱,请求准许在洞山建寺弘扬佛法。登基后的李忱,一反武宗“灭佛”的做法,决定大兴佛教。正在这时,收到良价的来信,顿时龙颜大悦。想起曾在宜丰的经历,也想起洞山的美景和“善恶泉”边对诗的情景,于是下了一道谕旨,准许良价在洞山建寺,并规定当地县官,在每年四月八日佛祖诞辰时,要率领文武官员,前往朝拜。为扩大佛教影响,也为整顿官风民习。李忱又将“善恶泉”改名“考功泉”,规定官史朝圣时,要到泉边照影,让士绅百姓,考察官员功过。

寺院建成之后,县令遵照皇上旨意,第一个四月初八,便带领大小官员,浩浩荡荡前去洞山朝拜。在佛堂拜过佛祖后,又起身前往“考功泉”接受百姓考察。

却说朝圣的队伍中有个叫李史的粮官,早就听说“考功泉”十分灵验,做了坏事的,人影会模糊不清。他想起近年来收钱粮时,瞒下银两未交,又对百姓敲诈勒索,这下去泉边照影,肯定当众出丑。于是假装突然肚痛,说不能随行前去“考功泉”照影。县令对他的作为,早有所闻,只是苦于没有凭据。这下姓李的突然叫喊肚子痛,必是装假,有意躲避。于是当众喝道:“皇上的规定,谁敢违背!既然李史身体不适,就让差役们抬着去吧。”身边的衙役听了,立即闻风而动,一边一个,半拉半扯抬着李史来到泉边,果见李史身影浑浊不清,而其他官员,连同那两个衙役在内,个个影像清晰,连头发胡须都照得一清二楚。站在一旁考察官员的士绅百姓,个个拍手大笑,羞得李史面红耳赤,无地自容。这时,只县令一声断喝:“来人啊!把这狗官押回衙去,严加审问。”回到县衙,经过一番调查审问,李史终于招认了自己贪赃枉法的罪行,被关进了班房。自此以后,那些大小官员,因怕“考功泉”前难以过关,谁也不敢胡作非为。从此,前去洞山朝圣求水的人络绎不绝。洞山也因此名闻天下。

(4)逢渠桥的来历:

离洞山不远的地方,有个叫“党田”的村庄,村里有个叫雷衡的老爷,他的七世孙女雷十三娘,嫁到同安张家不到三月,便有了身孕。一家人为此喜上眉梢,其乐融融。谁知好景不长,新婚不到半年,公婆便相继去世。别下雷十娘夫妻相依为命,守着一分祖业清贫度日。然而屋漏偏遭连夜雨,腹中的孩子还没出生,丈夫一命归天,别下年仅17岁的雷十三娘活活守寡,把个花季少妇哭得昏天黑地。事后,亲戚邻里都劝她另嫁他夫,可雷十三娘生死不从,定要生下腹中孩子,为张家留下一滴血脉。

斗转星移,又过了些时日,孩子终于哇哇坠地,雷十三娘给儿子取名裕禧,从此母子相依为命,苦度时光。她觉得自己连遭不幸,是遇上了灾星或张家祖上造下了罪孽,于是决定以修善积德来求得佛祖的保佑,并立下誓愿,一定要在洞山开山祖良价当年涉水度涧、睹影悟道的地方修建一座石桥,以赎张家的罪孽。从此之后,雷十三娘每当田里稻谷收割之后,就去捡拾遗弃的稻穗。年复一年,稻谷愈积愈多,雷十三娘便将积谷粜出,准备以谷款来建造石桥。就这样,她卖了一批又一批的谷子,直到七十七岁,筹款建桥的最后一批谷子还未粜出,便忽然端坐寿终,与世长辞。这年,她的儿子裕禧已经六十岁。为承母志,他将积谷粜出,捐资兴工,按其母享年七十七岁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数字,用七十七块巨石拱圈,建成了一座庄严奇丽的石桥。

竣工不久,县官前往洞山广福寺进香,看到溪涧架起了一座拱桥,十分惊讶。一经打听,得知雷十三娘六十年拾谷建桥的事迹,十分感动,随以良价大师当年在此涉涧渡水,睹影悟道时写下的《逢渠偈》为据,挥笔题写“逢渠桥”三个大字,以作桥名。雷十三娘的建桥故事,也一直传颂至今。

(5)夜合石的传说:

洞山寺院旁边,有一座夜合石,山口有块叠起两丈高的顽石,一头与上坎山崖相连,一头又在下坎陡壁之上,把进山的大路堵得结结实实。而今进山要绕着陡壁弯过去。这顽石就叫“夜合石”为什么取名“夜合石”呢?相传这顽石通灵性,每天鸡叫三遍天光时会自动打开,太阳西下黄昏又自动闭合,是卫护禅林的一把硬实的石头锁。可惜后来失去灵性,夜里合不拢了,而名字一直叫到现在。为什么夜合石会失灵呢?这里有个传说。

原来离夜合石不远,路边有块石头,上面有两个尺来宽的圆洞,一个洞会出食油,一个洞会出食盐,大家后来叫它油盐井。寺里烧饭炒菜的和尚,一日三餐,餐餐去取,取之不尽,不管寺内有多少和尚,总是够食够用。

这一年,来了一个姓郦的年轻和尚,分配他在斋房做饭,每天由他到油、盐井取油盐。久而久之,他觉得这油井总取总有,便想,何不取些去山下村里出卖,岂不可以捞些外快。于是,暗中与一村民谈好,他经常弄来卖给他,再由他转卖。但这事不能让主持、师兄们知道,只好夜里偷偷地干。

这天夜晚,等寺内大小和尚个个睡着了,郦和尚蹑手蹑脚起了床,挑着一担盐篓,来到盐井,盛满两篓咸盐,挑到夜合石前,等了约摸半个时辰,寻思一下,要是等到鸡叫三遍,夜合石打开,一下子怎么能打回转,又怎么能瞒过百人千只眼呢?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何不假装鸡叫,早点使夜合石打开。“喔、喔、喔……”郦和尚拉长扁颈(脖子)叫了三遍,果然寺内公鸡也跟着叫了起来。三遍叫过,那山门果然把打开。他欢欢喜喜,挑下山去,揣着白花花的银子,匆匆赶回寺中,睡了一阵,天才亮。人不知鬼不觉,郦某自是高兴不提。

且说山神土地知道了奸僧偷卖求利的事,立即向玉帝报告,玉帝听了,龙颜大怒。马上吩咐神仙,停止供应洞山油盐,又传令夸娥神的儿子,调回天庭。

第二天,郦某仍然夜深人静,挑了担子,去盐井取盐。他左挖右挖,挖了半天,没有挖出一粒盐。他知道这下露了馅,闯了大祸,丢下担子,准备下山逃跑。来到夜合石前,又假学鸡叫,可三遍过后,夜合石一动也不动。郦和尚也被其他和尚捉住。从此,夜合石不再灵了。

(6)铁拐李斗法:

洞山山口崖畔,有块奇石,宽丈余,高八尺,极像和尚念经时敲的木鱼,用小石叩敲它的顶部,会发出“剥剥剥”的响声,和敲木鱼一样。

说起这块奇石,有着一个传说:唐大中年间,良价来到洞山,在此建寺传播佛教,创造了“五位君臣”的禅宗新法,一时名声远播,各路僧众,远近信徒,云集洞山,好不热闹。这事传到八洞神仙铁拐李的耳朵里,顿时大发雷霆,高声怒道:“何方秃子,竟敢与我道家作对,把芸芸众生都拉到洞山学佛,致使我道堂冷清。今天我倒要看看那秃驴有何本事。”说罢,随即拿起他的铁拐,急奔洞山而去。

铁拐李飘然来到洞山上空,一看果然香烟缭绕,烛光冲天,不禁怒火中烧,稍作化装,按落云头,立在寺前高声大叫“管事的秃驴给我滚出来!”

门前值日的小和尚见状,赶忙向前双手合十,施礼言道:“施主休要大声宣闹,本寺住持正在坐禅说法,有何见教?但请明说,一会儿我去通报。先请施主这边用茶。”

铁拐李见小和尚说话还算和气,便压住怒火,问道:“你家主持叫么名字?”小和尚言道:“施主错了,出家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形中,又何言‘你家’?若问本寺住持,他的法号叫良价。”

铁拐李见小和尚挑他漏洞,顿时怒火又起,冲着寺内便又高喊起来:“良价秃驴,快给我滚出来!”

喊声惊动了良价大师,手中拿着木鱼走了出来。刚走到接引殿,就一眼认出来人是铁拐李,于是打趣道:“阿弥陀佛。原来是八百年的不死鬼呀。”铁拐李立即吗道:“你才是五百年的败家精呢!今天我倒要看看你有何本事,胆敢在此妖言惑众。”说着,随手举起手中铁拐,朝良价抛去。良价不慌不忙,用敲打木鱼的木棰轻轻一拨,那铁拐便从院内飞出,化作一座大山,向铁拐李头顶压来。铁拐李见势不妙,调头便跑。那铁拐化成的大山,落在寺院右侧,变成了一座青山。后来人们把它叫作“拐棍山”。这是后话。

却说良价见铁拐李驾起祥云想要逃跑,便迅速将手中木鱼向空中一抛,那木鱼立即化作一块巨石,朝铁拐李脑后飞去。铁拐李听到脑后呼呼生风,不知何物击来,叫声“不好!”急忙将头一偏,只听耳边一声呼啸,接着又听“轰”的一声巨响,回头一看,只见一块巨石落在洞山山口的崖畔,变成一块木鱼石。

(7)七仙架桥:

话说八洞神仙中的铁拐李到洞山寻衅闹事,没讨到便宜,反而丢失了铁拐杖。一时无计可施,便一瘸一跛地来到七位道友跟前,欲劝说道友助其一臂之力,以图报弃拐循逃之辱。

七位道友们听了铁拐李的诉说,不仅没有苟同他的小鸡肚肠,反而心中甚是佩服良价大师,觉得该助他一把力。于是跟铁拐李说了一番道理,并劝说他与他们七人一同前去帮力。铁拐李虽然心被说通,但想到在洞山吃过败仗,不好意思再去,七位神明白铁拐李的心思,也不对他强求,便七人飘然来到洞山。看见洞山寺前横着一条溪流,竟然没有桥梁,那些络络不绝,前去朝拜菩萨的信徒、游客一个个踩着溪涧石块跳着涉水,很不方便。于是,七位神仙就决定相助在此架设一桥。他们运用神力在溪边石崖处,一人取来一条麻石架在溪上,霎时间便有了一座石桥。七仙架完橇,便一声不响地腾云升空而去。

第二天,前去烧香拜佛的香客,发现寺前突然有了一座宽阔的石桥,再也不用踩着石块蹦跳着过水,全都惊喜万分。有人请教良价大师,问是哪位施主积德所为。良价大师早已知道七仙前来架桥之事,便凝视着拐棍山说道:“这要多谢铁拐李啊。”众人全都为此感动,便给这桥取名“八仙桥”。可一数石板却只有七条,便有人提出疑问:“咦,既能是八位神仙前来架桥,怎么只有七块桥石?”良价也不言明铁拐李为何没来助力之事,只是淡淡地回说:“可能是哪位神仙因故没有到来,那就给这桥取名‘七仙桥’吧。”于是,这个桥名就一直沿袭至今。

(8)画壁村的传说:

洞山村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是洞山村村部。这里离洞山已经很近,抬头能看到洞山入口,低头可闻到洞山气息。我在宜丰旅游概述中提到的“洞山村画壁”就在这里。这面画壁长11米、高4.5米,是一面砖雕组合画壁。该画壁是为纪念本地一位元代王妃而建。画壁分底座和上下两层:底座用砖砌出基台、边防和上盖;上层由110块31.5厘米见方的雕花砖镶成,雕有庭院景色,两端有栏杆,中心有假山、牡丹、凤凰;下层由66块砖镶成,雕有荷花鲤鱼、鸳鸯戏水。这面画壁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元朝中期,洞山村有一对年过半百的胡姓夫妇,膝下有三个女儿,老大胡兰和老二胡梅长得漂亮标致,唯有小女胡静容貌十分奇丑,头上像蒙了一层白粗布似的东西,没长一根头发。老俩口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整天唉声叹气,为小女胡静日后的终身大事患愁。

一天,胡静来到溪边洗衣服,忽见水中倒影,自己竟然头戴凤冠,身穿霞帔,貌若天仙。胡静一阵惊喜,立马跑回家中,将此事告知母亲。母亲以为女儿中了邪,抬手朝女儿头上一巴掌打去。不想,这一巴掌竟然打出了奇迹,胡静头上白粗布似的东西不见了,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头发现了出来。母亲看到一个美丽无比的女孩婷婷玉立站在的面前,既惊得呆若木鸡,又喜得张口难合。一把拉着胡静跑到溪边梳洗长发,竟使溪水香飘数十里。

不久,皇上带领一班人马来到江西瑞州视察,视毕转道曹洞祖庭朝圣。谁知刚一跨进前厅,就见貌若天仙的胡静虔诚地跪在菩萨面前祈祷,旁边还放着一个小小的竹篮。皇上见了龙颜大开随让身边一位大臣前去询问姑娘姓名住址。胡静含羞作完回答,朝皇上婉尔一笑,甩动头上秀发,飘然走出寺院。望着姑娘阿娜的身姿,皇上不禁心旌摇曳,迈不开脚下的步子。

没过多久,胡姓夫妇接到一道圣旨,小女胡静被当今皇上选中,随銮入宫。入宫后,姑娘的纯朴勤劳,聪明睿智,善良美丽,深受皇上宠爱,被册封为皇妃。不久胡皇妃怀上龙胎,严重威胁到久无生育的正宫娘娘的地位,于是密谋指使太监,用毒酒将其杀害。也就是胡静被杀的这个夜晚,洞山境内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森林呼啸、虎猿哀号,天空顿时降下一场冰雹。胡皇妃被害的消息传到洞山村,胡姓夫妇悲痛欲绝,村里的父老乡亲个个义愤填膺。为了表达对胡皇妃的深切怀念,村民们在村后傍山处建造了这座雕满各种图案的砖雕画壁,并在画壁上刻下了姑娘美丽的容貌。从此,“画壁村”的美名就这样叫开了。

(9)良价出家:

在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会稽(今浙江绍兴)地方,有一所私塾里面,一个俞姓的学童,入塾读书。塾师便教他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这位俞姓学童,看着经文,循着老师的口授,依声诵读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当读到“无眼、耳、鼻、身、意”一句的时候,便停止念诵,用他的小指头,摸着自己的眼睛、耳朵和鼻子,舔着自己的舌头,带着怀疑的语气,向那位私塾老师问道:“老师!经文上怎么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呢?”老师没答,他又问:“老师!你看呀!我不是都有吗?你不是也都有的吗?为什么经文上说没有呢?”

那塾师听了这样的问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支吾其词地说:“经文是不会错误的,但人们有眼、耳、鼻、舌、身、意,也全是没错的……”

老师话音刚落,那姓俞的学童立刻接着说;“那么究竟错在谁呢?

老师一时语塞,想了想说:“啊!嘿,嘿!谁都没错,只是经文的含义太深奥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啦!嘿,嘿!”

那个俞姓学童穷追不舍:“什么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老师感到十分难堪。于是,他便告诉这位学童的父亲俞老先生说:

“令郎秉有先天的宿慧,刚才他竟能对《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提出了疑问,竟使人一时难于置答,本来佛经的含义,也是及其深奥的……”

俞老先生诚恳地说:“是的,是的,佛经的义理确是极其深奥的,这小子太不懂事了!务请老师多多包涵!”

老师便说:“东翁!这不是他不懂事,而是他太懂事了!小小年纪,便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具有宿慧的人,是不可能的!可喜,可贺!”

俞老先生说:“那里,那里,老师过奖了!但是。与其说是小子的宿慧,不如说是老师的循循善诱之力,倒还是更确切些。”

两人会心一笑,又谈了一阵别的事情,最后,那位老师还是向俞老先生献计说:“东翁,五泄山(今浙江境内)的默老禅师对于佛学义理,极其湛深,道行也高,而且乐于诲人。我看令郎可以到他那儿去求学,将来在佛门中,必有大大的贡献。”

老师说了这几句话,俞老先生立即说道:“我这个小孩,一生下来便处处表现出与佛有缘的征象,像今天他提出这一问题,也就是这一些征象里面的一件。不能的话,别人都不提,何以只是他一个人提呢?”

老师说:“是的,是的,我看他确实是与佛有缘的。”

这次谈话后不久,俞老先生便偕同儿子去了五泄山。当他们来到五泄山,见到默老禅师的时候,俞老先生就对他的儿子说:“这位老和尚,便是默老禅师,学问渊博,道行高洁,一定可以教导你的,你在这儿好好地接受教诲吧!”

俞老先生说到这里,便又命令他的孩子说:“孩子,拜过师傅啦!”

这个俞姓孩子,听父亲这么一说,立即盈盈而拜。就在当天,默老禅师便为他披上了僧衣,也剃去了三千烦恼丝,而成为一个小沙弥。

默老禅师替他取了法号“良价”,他就是后来我国禅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开山祖师,圆寂后的谥号为“悟本禅师。”

(10)良价开悟:

俞老先生将儿子送到了五泄山,经默老禅师为他剃度了之后,住了几天,便独自回故乡去了。

一天,默老禅师察看良价的心情很安定,便问他说:“你出家虽属宿缘,但你父亲说是为《心经》的一句话,有了一些疑义才出的家,那是怎么回事呢?”

良价郑重地回答说:“《心经》上有句经文说是‘无眼、耳、鼻、身、意’,可每个人都有的,为何说无?”

默老禅师听了这句话,稍为思索一下,便说道:“啊!这是‘六根’破‘十二入’的一段。这一段应下一句一并讲出才好解释,那是无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啦。”

良价听到“六根”和“六尘”,以及那“十二入”的名词,他又不了解了,便又问道:“什么是‘根’?什么是‘尘’?又什么是‘十二入’呢?”

默老禅师非常欣赏良价的智慧,居然能够拈着专词而发问,于是,他便详细地解释说:“根是作能生的解释,正如树根之能生枝叶,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对着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便可以生出眼识、耳识、嗅识、味识、觉识、意识等六识。这就是因根而涉尘,因尘能入根,根尘互相涉入而生识见的解说。”

默老禅师把根尘二字简释过了,他就再释“十二入”说:“所谓十二入,是五根五境的十处,属于色;而意根法境的二处,属于心;合为十二处,以前因为处字被译作入字的关系,所以就称为‘十二入’了。”

良价听到这样的解释,他非常高兴地说:“很好,很好!师傅,你老再讲下去吧!”于是默老禅师又继续详细地说道:“眼有缘于色的作用,眼根是司视的器官;耳有缘于声的作用,耳根是司听的器官;鼻有缘于香的作用,鼻根是司嗅的器官;舌有缘于味的作用,舌根是司尝的器官;身有缘于触的作用,身根是司运行的器官;意有知觉的作用,意根是司思虑的器官。前面的五根,为四大,由地、水、风、火所组成,是属于物质方面的;只是最后意的一根,才是心为之所依据,是属于精神方面的。”默老禅师讲到这里,见良价听得很入神,便又说:“色、香、味、触、法,叫做六尘,也叫六境,因为是六根的对象,所以才叫境。”他还接着说:“这六个境,也名六个贼,因为这六境,都是以六根为媒介,常常能够劫掠自己本具的一切功德法财,所以称它们作贼了。”

良价听到这里,就说:“师傅!这六根六尘,我大概有些了解了,为何经文上又要加上个‘无’字呢?”

“啊!这个‘无’字有两种说法:一是离因缘假合之外,眼等六根,都是没有自性的;那色等到六尘,也就不能建立。还不就是等于‘无’吗?第二种说法是眼等六根对色等六尘,如果不起妄念分别,自然就会没有根尘虚妄的一切作业——如眼不贪色、耳不悦声……所以,那不就是‘无’了吗?”

默老禅师说到这里,便提高语调而郑重地说道:“须知这眼等六根,以及这色等六尘,都是真空实相中的一种虚妄现象,是没有实体的。我们如能悟妄本空,融相归性,相既无体,性自空寂,还有什么六根、六尘可说的。所以,经上便说‘无眼、耳、鼻、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了。”

默老禅师说了这一大篇话,使得良价对于佛法真理又增强了一层认识,而大大地开悟起信了。

(11)游方参道:

良价大概是二十一岁的那一年,也就是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到嵩山受了具足大戒之后,便开始游方参道了。

他首先到了池州(安徽池州府)南泉山,去参谒南泉普慧禅师,当他抵达的那一天,正是普慧禅师为他的师傅马祖修建忌辰会的前一天。

在僧众集会的时候,普慧禅师便问参与斋会的大众说:“明天,是因为马祖的讳日而设斋,但不知马祖会不会前来参与?”

普慧禅师这么一问,到会的僧众全都愣住了。马祖已经死了很久,谁知道他会不会前来参与?然而,正当大家沉默不语时,年轻的良价却站出来答道:“啊!只要有伴,他就会前来参与斋会的。”

普慧禅师见良价年纪轻轻,竟能答出这样聪明的话来,于是赞美良价说:“刚才这位答话的法师,虽然还是后生仔,倒是很可造就的人才!”

良价得到普慧禅师的认可,在池州南泉山住了一段时间,便又去了潭州(湖南长沙)的大伪山参谒沩山灵佑禅师。

良价到了沩山,便向灵佑提出问题说:“我在不久以前,曾经听人说过,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的话,可我不了解其中妙义。”

灵佑禅师问道:“他是怎么说的,你还记得吗?”

良价回答说:“记得。”

沩山灵佑说:“那么,你就转述一遍看看。”

良价便说:“有一天,一个僧人问南阳忠国师说:‘如何才是古佛心呢?’忠国师回答那个僧人说:‘墙壁瓦砾就是。’那僧人便说:‘墙壁瓦砾不都是无情之物吗?何以会有古佛之心呢?’忠国师说:‘是的。’于是那位僧人便又问:‘这墙壁瓦砾,还懂得说法吗?’忠国师答道:‘是啊!它们不仅懂得说法,而且从没断过!’僧人又问:‘为什么我没有听到呢?’国师答道,‘你自然是听不到的。但你不能认为他人也听不到啊!’僧人说:‘那么,是一些什么人听得到呢?’国师说:‘诸位圣人都听得到!’僧人想了想,问:‘你听到过吗?’国师说:‘我没有听到过。’僧人说:‘你既然没听到过,又怎知道无情之物能说法呢?”国师说:‘假如我也听得到,我就会和诸圣一样啊!’那位僧人难不倒国师,便又转换一个话题说:‘这种无情说法的道理,究竟是出自何种典籍?’国师便说:‘那是明显的,言不合典,就不会被君子所谈了。你难道不曾听说过《华严经》上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的话儿吗?’”

良价把那位僧人和南阳忠国师的对话转述完了,便对沩山灵佑禅师说:“我对‘无情说法’的话现在还不太明,请求和尚指点。”

灵佑禅师听了良价这番话,他便竖起手中的拂子,问道:“你会不会呢?”

良价回答说:“我还不会,请和尚说明!”

灵佑禅师就说:“我是父母所生的口嘴,就不为你而解说!”

灵佑禅师的话,让良价感到无可奈何,只得再次请求说:“大师能否告诉我,还有哪一位僧人和你一样有道法的吗?”

灵佑禅师略思考了一下,然后对他说道:“有,那便要到醴陵、攸县(均属湖南)去,在石屋相连的处所,去寻那位称作‘拨草瞻风’的云岩大师,他一定会是你所尊重的人物了。”

良价遵照灵佑的指点,寻到了攸县,在一座岩穴里,他见到了云岩禅师。

云岩见了良价,便问道:“你的法号叫什么?”

良价答道:“我叫良价,是五泄山默老禅师的门徒。”

云岩又问:“你如何到了这里?”

良价答:“是大沩山灵佑禅师指示我来的。”接着,他把他和沩山的一席对话全盘托出。

云岩当即现出高兴的神情,问道:“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良价说:“我要请教和尚你一个问题,不知愿不愿意答复我?”云岩说:“你说吧。”

良价说:“所谓‘无情说法’,究竟有什么人亲自听说过呢?”

云岩禅师的回答,非常简单而有趣。他说:“啊!那只有无情者才可能听得到的。”

这样的答复良价是不会满意的,所以,他又问道:“那么,和尚,你曾听说过吗?”

云岩立即说:“我若是听到过的话,今天你就听不到我的说法了。”

良价问:“我为什么听不到呢?”

云岩禅师受到良价的紧紧追问,便将手上所持的拂子竖了起来,然后问良价说:“你听到了吗?”

良价回答说:“我没听到。”

云岩禅师就大声地说:“我说法,你尚且听不到,又何况于无情说法呢!”

良价还是追根究底地问:“无情的说法,究竟是出自何种经典?”

云岩带着质问的口气而反问道:“你难道没念诵过《弥陀经》吗?经上说:‘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水鸟为有情之物,而树木却是无情的,但其念佛念法,却是一样的。”

良价听到这里,便大大地有些省悟了。他当即说出一道偈语来:“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云岩接着说:“就以树木来说:春生夏长,秋谢冬眠,就是它在说四时运行之法。春花秋实,也就是它在说出因果之法。所谓‘一叶落而惊秋’,不就是让我们清楚地听那树叶报告秋天已至的先声吗?所以,要知道‘无情说法’,还得将各种感官联合起来才行啊。”

良价解决了“无情说法”这个问题,便又提出另一个问题来,他说:“我良价本人,就还有很多余习未尽……”

云岩未等良价说完,便又反问道:“你曾作过什么事来?”

良价回答说:“我什么也不曾作过,连圣谛亦不为。”

云岩禅师问道:“你还有欢喜心没有?”

良价答道:“啊!欢喜心还是有的,不过,还有一先决条件,就是要像在大粪堆上捡了一颗明珠,那样才会欢喜而已。”

云岩听了良价的回答,深感满意。他说:“人是一个有感情的动物,佛的所谓大慈大悲,也正是有感情的证明。你的欢喜心未泯,让我感到心慰。

过了不久,良价向云岩禅师辞行,云岩便问他说:“你要向哪儿去呢?”

良价回答说:“未知所止。”

云岩便说:“莫不是又要到长沙去?”

良价说:“不是的。”

云岩有些不舍,因而感慨地说:“从此一别,难得再度相见了!”

良价的回答很奇妙,也很亲切,他说:“也难得不相见啊!”

及到临走时候,良价又问道:“和尚百岁之后,如果突然有人问及于我:‘你还记得师傅的真容吗?’那么我该如何答复他?”

云岩听到这样的问话,隔了许久,才慢慢地说道:“只是这个是,只是这个是……”

云岩禅师将“只是这个是”重复说了几遍。良价听了,沉默许久,没有说话。

突然,云岩改变了语气,提高了声音说:“价者黎!你终当承当个大事,但须要审慎仔细才行!”

听云岩禅师这话,良价深感疑惑,久久不能却之于怀。后来来到宜丰洞山,在涉水渡溪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才大彻大悟了云岩说话的意旨,便当即作了一道偈语:“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这是见道的偈语,所以,以后他曾经痛切地说:“我不重视先师的道德佛法,我只是重视他不为我说破的感恩之语。”

良价入寂

良价在他六十岁那年,自知他的死期已至。当他感觉身体不适的时候,他唤来普利寺的一位沙弥说:“你过来!我有一件事吩咐你去做。”

那位沙弥应声而至,问道:“师傅,你老有什么事情要嘱咐我呢?

良价说:“你到云居山走一趟,去看看道膺禅师。”

未等良价说完,那位沙弥便急着问:“见了道膺禅师,我要说些什么话呢?”

良价说:“云居道膺见了你,便会首先问到我的身体如何。”

沙弥又问:“那我应该怎样回答他呢?”

良价说:“你就说‘师傅云岩之路,行将断绝也。’但是,你讲这句话的时候,必须与他离得远远的。”

沙弥听了,不解其意,便又问:“为什么要离得远远的?难道不怕他听不明白吗?”

良价答道:“因为他会打你。”

那沙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想问个究竟,良价见状,便挥挥手说:“去吧,别问那么多了。”沙弥无奈,只得领命去了云居山。

沙弥来到云居山,见过了道膺禅师,果然不出良价所料,道膺禅师见到他便问:“你师傅的身体怎么样了?”

沙弥按照师傅教他的话答道:“师傅云岩之路,行将断绝。”

沙弥语音刚落,道膺禅师说声“你说什么?”便举起禅杖,朝沙弥一棒打去。尽管良价嘱咐在先,那沙弥有所提防,然而道膺禅师身手敏捷,出棒迅速,沙弥防不胜防,还是重重地挨了一棒。沙弥正要分辩,道膺挥棒又打,吓得沙弥撒腿就跑。

沙弥回到洞山寺内,见了良价便问道膺为何打他,良价笑而不答,挥手让他前去休息,沙弥无奈,只好作罢。

却说到了这年的三月,良价自知将要入灭的时候到了,于是叫来普利寺的僧众说:“我在现世间,颇有一点闲名,现在躯壳行将散坏,要此闲名何用?你们当中有谁能把我闲名除去?”

听了良价的问话,寺内一片沉静,许久无人作答。良价见状,正要让众人散去,就在这时,一位小沙弥突然开口说道:“师傅,我来寺内的时间不短了,可至今连师傅您的法号是什么都不知道,您说的所谓闲名,又在哪里呢?”

良价一惊,立即喜道:“是的,是的!我的闲名,已经被你这句话除掉了!”说完,慈祥地摆摆手,让僧众们散去了。

在良价入灭的前七天,普利寺有一僧人,去问良价说:“听说师傅贵体违和,不知应该作何种看法?”

良价回答说:“我且问你:离掉这个躯壳子,应该向何处去看呢?”

发问的僧人听到良价这样的问话,一时答不上来,只好一声不响地呆站着。

良价见状,便说出下面一段偈语:“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良价说完这段偈语,立刻吩咐侍众们说:“你们应赶快为我剃发!”

头发剃好了,他又吩咐说:“赶快准备热水,让我沐浴更衣。我就要入灭了!”

良价沐浴好了,披起袈裟,然后对全寺僧众说:“快一点!鸣钟击鼓!”

钟鼓之声起处,良价的说话声又随着而起,他说:“谢谢各位!我就要告辞了!先各位而去,各位随后再来啦!”他说完这句话,便跏趺而坐,双目一闭,就这样入灭了。

僧众们恸号不已。忽然,良价的双眼复又张开,对那些号哭的僧众们说:“你们都是出家人,应该要‘心不附物’,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劳生息死,悲哀何益?”

良价说了这几句话,大家一看他的神色,竟与平时没有异样。

众僧正在欢欣之际,良价又说话了:“你们这样愚痴,不处罚你们,那是不行的!赶快营办一次愚痴大会斋,以示惩处之意。”

普利寺的僧众,受到了处罚,却都是

办过了这次“愚痴大会斋”,又过了7天,斋里已经准备了午餐,良价随众用餐完毕,然后他说道:“我们僧家,是不应该多事铺张的,我们在临灭的时候,大家都不许喧闹骚动,须要安静。”他说完这句话,便回到方丈室里,端坐在绳床上,闭上双目,奄然物化。

皇帝唐懿宗,接到关于良价圆寂的奏报后,立即颁发诏命,给予他谥号曰:“悟本禅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