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花生科技资料》创刊。
1974年,该刊更名为《花生科技》,刊期为季刊发行。
1983年第4期起,该刊在中国国内发行。
1992年起,该刊公开发行。[3]
2001年,该刊更名为《花生学报》。[1]
2014年12月,《花生学报》入选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4]
《花生学报》主要设有栽培生理、土壤肥料、花生遗传育种、栽培生理、植物保护、贮藏加工、分析测试、产业化等栏目。[2]
《花生学报》主要刊登花生遗传育种、栽培生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贮藏加工及分析测试等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简报、技术与方法以及专题综述等。[2]
《学生学报》主要以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等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花生产业领域的工作者为主要对象。[2]
据2008年第3期《花生学报》期刊内页显示,《花生学报》编辑委员会有编辑委员30人。
职务 | 名单 |
---|---|
委员 | 万书波、于永德、王才斌、王铭伦、王晶珊、庄伟建、许泽水、刘贵申、孙彦浩、李玲、李玉荣、李向东、邱庆树、张毅、张吉民、张建成、张新友、禹山林、封海胜、段淑芬、陶寿祥、徐秀娟、高国庆、栗铁申、曹玉良、梁炫强、曾令清、董炜博、廖琴、廖伯寿 |
职务 | 名单 |
---|---|
委员 | 万书波、于永德、王才斌、王铭伦、王晶珊、庄伟建、许泽水、刘贵申、孙彦浩、李玲、李玉荣、李向东、邱庆树、张毅、张吉民、张建成、张新友、禹山林、封海胜、段淑芬、陶寿祥、徐秀娟、高国庆、栗铁申、曹玉良、梁炫强、曾令清、董炜博、廖琴、廖伯寿 |
据2021年4月14日中国知网显示,《花生学报》共出版文献量3449篇。[1]
据2021年4月1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花生学报》共出版文献量1152篇、基金论文量为1699篇。[2]
《花生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1][2]
据2021年4月14日中国知网显示,《花生学报》共总被下载次数250169次、总被引次数14040次;(2020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167、(2020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071。[1]
据2021年4月1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花生学报》被引量为12582次、下载量34411次;据2018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花生学报》影响因子为0.95,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18种)中排第1795名。[2]
《花生学报》是Caj-cd规范获奖期刊,曾获山东自然科技期刊优秀奖、山东省科技情报成果奖等。[1][2]
《花生学报》办刊宗旨是准确及时地反映中国花生科研生产成就,推动花生科学技术进步及生产发展。期刊标识
1、稿件内容力求充实,文字精练,资料和数据正确可靠。研究报告和综述不超过6000字,简报不超过2000字。中文和英文题名简明确切,正文前有200字左右的中文和英文摘要及3~5个关键词。
2、投稿请于署名下, 写明作者所在单位和地址、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同时必须以脚注的形式提供第一作者简介, 内容包括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务职称、学历学位及从事的研究方向。
3、投稿属科研基金研究项目或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的,请在篇首页下角,注明项目来源、项目名称和编号。
4、文中只附必要的图和表,切忌与文字表述重复,图题、表题和栏目说明需用中英两种文字表述。
5、文中的计量单位请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科学术语及名词,请尽量采用中国科学院审定的名词、名称。
6、请勿一稿两投,文责自负,但该刊编委会有权对来稿做必要的修改和删节。投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9个月未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即可自行处理。
7、为适应中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学术交流渠道,该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该刊稿酬一次性付给。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投稿时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