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

中文名 国际音标
用途 标注世界各种语言的发音
现行版本 2020年版
标音形式 严式标音、宽式标音
创始人 P·帕西(法国)、D·琼斯(英国)
元音 23个
目录导航

发展历史

1886年,以法国语言学家保罗·帕西(Paul Passy)为首的一群英国和法国语言教师,组成了一个学会,旨在创造一套转写和记录人类语言的音标系统,这正是1897年后国际语音学学会的前身。

他们最初的使用的标音字母基于拼写改革,即罗米克字母(Romic alphabet),为了使其在其他语言中也能够使用,符号所代表的音值允许随着语言的改变而改变。例如[ʃ],原本在英语中用⟨c⟩表示,但在法语中用⟨ch⟩表示。

但到了1888年那年,这些标音字母便修订成在各个语言中都统一的符号,并发表在《语音教师》上(“国际语音协会”前身“语音教师协会”的会刊),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音标表,也成了日后所有修订的基础。制订国际音标的想法最初由奥托·叶斯帕森(Otto Jespersen)在一封给保罗·帕斯的信中提出。后由亚历山大·约翰·埃利斯(Alexander John Ellis)、亨利·斯威特(Henry Sweet)、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和帕西(Passy)实现。

这个国际音标表是英、法两国的学者创订的,主要适用于标注印欧语言、非洲语言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它发表后,在欧洲语言学界比较通行。美国人多数仍用他们自己研究美洲印地安语的符号。汉语各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国际音标表内所定的声调符号只有分为高低的平、升 、降和两上凹凸调共8种 , 这对研究描写声调语言是不够的 。赵元任提出了声调的五度标记法,发表于1930年的《语音教师》上,它适用于一切声调语言,已为国际多数学者所采用。

自制订以来,国际音标经历了多次修改。经过1900年和1932年的大修订和扩展之后,国际音标在1989年的国际语音学会基尔大会(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Kiel Convention)之前一直保持不变。

另又在1993年做了一次小修订,增加了半开央不圆唇元音并删去清内破音专用符号。2005年6月的一次改版,增加了一个在非洲语言中很常见的唇齿闪音。除了符号的增减之外,国际音标在其他的符号、分类和字体大多维持一致。

经多次修订后,现通行的是2015年修订的版本[2][3]

基本说明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但因人类语音差异很大,有限的拉丁字母远不够用,于是就改变字形和借用别的语言的字母的方法来补充。读音上,为照顾习惯,多数符号以仍读拉丁语或其它语言的原音为原则。

因而,国际音标形式上,以拉丁字母(罗马字母)的小写印刷体为主,如:[a、b、c、d、f、g、h、i、j、k、p]等。在不够用时,以下几种方法来补充:

(1)拉丁字母大写印刷体或书写体(草体)如:小号大写印刷体[ɴ、ʀ、ɢ、ʙ、ʜ]等;“手写体a”[ɑ],[ʋ]草体[v];

(2)拉丁字母的变形或倒置,如:[ə](倒置e);变形[ɕ](卷尾c),[ɖ](右弯尾d),[ŋ](长右腿n)等。

(3)借用其它语言字母,如:[ε](希腊语),[θ](希腊语),[ł](波兰语),[ø](丹麦语),[ç](加泰罗尼亚语)等。

(4)新制字母,如:[ʃ],[ɤ]等。

(5)在字母上加符号,如:[ʉ](加横的u)等。

国际音标是英法两国学者创定的,主要适用于表注印欧语言、非洲语言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它发表后,在欧洲语言学界比较流行。美国人多数仍用他们自己研究美洲印地安语的符号。

汉语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例如,普通话舌尖元音,就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增订的;吴方言中大多数腭化辅音是语音学家赵元任提出的。

国际音标表内所定的声调符号只有分为高低的平、升、降和两个凹、凸调共8种,这对研究描写声调语言是不够的。赵元任提出了声调的“五度制调符”,发表于1930年的《语音教师》上,被称为“声调字母”,它适用于一切声调语言,已为国际多数学者所采用。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标为[55]、[35]、[214]、[51]已成为常识。

在国际音标中,采用方括弧“[ ]”或“/ /”表示(详情请见下文),以别于普通字母。

另外,为了记录的方便,对于一些重要的语音伴随现象,国际语音学会还规定了一套“变音符号(附加符号)”。如:字母上标“ ~ ”为鼻化(ẽ),强送气(右上角的小h),“P‘”弱送气,“a:”全长a,“aˑ”半长a等。通代符号和特别符号不再举例。

(注:具体字符表见IPA官方网站或相关书籍。所有国际音标字符请见网站[4](可复制)。)

基本优势

国际音标严格规定以“一符一音”为原则,即“一个音素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一个音素”。

使用拼音方案的语言,同一字母在不同词中常有几种读法。例如:英语like和lit中的“i”,用国际音标注音,分别为[ai]和[ı]。又如:普通话汉语拼音中的ban(班)与bang(邦)的a,用国际音标分别为[a]和[ɑ](详情请见“汉语拼音字母与国际音标对照表”词条)。

此外,在不同的语言中,同一个音有不同的拼法。例如,英语的sh,法语的ch,德语的sch,波兰语的sz,捷克语的s ,实际上都是国际音标的[ʃ]音。

这些都是国际音标的长处,就是可以比较科学、精确地记录和区分语音(2005年后的通行表上的音标计有辅音72个,元音32个,用来标注语音大致够用)。国际音标的排列,便于分析和掌握(辅音大致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定纵横坐标,元音按舌位高低前后来定位置)。

标音种类

用音标标记语音的方法叫标音法。一般分为严式标音法和宽式标音法两种。

严式标音

要记录一种语音,最初的方法应当是严式标音。所谓严式标音,就是出现什么音素就记录什么音素,有什么伴随现象就记录什么伴随现象。无论什么音素和什么伴随现象都不放过,也就是最忠实、最细致的记录语音的原貌。所以,严式标音又称为“音素标音”。例如,现代汉语中,较低的舌面元音可归纳为一个音位/a/,若用严式标音,则必须分别标为[ε]、[A]、[a]、[ɑ]、[œ]、[æ]等。它的特点就是,对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实际存在的每一个音素(不论它们是否属于同一个音位),都用特定的音标加以标记。因此,严式标音使用的音标很多,对语音的刻画描写很细致,大多是在调查第一手材料时使用,在其它场合只是间或使用。严式音标使用方括号表示。

宽式标音

所谓宽式标音,是在严式标音的基础上,整理出一种语音的音位系统,然后按音位来标记语音,也就是只记音位,不记音位变体及其它非本质的伴随现象。因此,宽式标音又称为“音位标音”。例如,现代汉语中,舌面低元音有[ε]、[A]、[a]、[ɑ]等多个,用宽式标音只用/a/就可以了。用宽式标音,可以把音标数目限制在有限范围之内,因而能把一种语言或方言的音系反映得简明清晰。宽式音标使用斜杠表示。

音标字体

国际音标国际音标(2)

SIL International 制作的字体:

(1)Doulos SIL 国际音标字体

(2)Charis SIL字体

一种非常完备的国际字型,包含了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斯拉夫字母,外观像罗马字体(Roman,在Windows系统中则为“泰晤士报新罗马体”Times New Roman),包含正常体、斜体和粗体。除包括了完整的国际音标字元外,还有加进了声调符号和最新的唇齿弹音音标,以及预先结合附加符号的音标,和很多非标准的音标符号。

符号表格

辅音

主条目:辅音

注:标 “-” 的是不可能的发音;空白处为已知语言中无此音。

肺部气流辅音

肺部气流音图

部位→

舌冠

舌背

舌根

喉/声门

↓方法

双唇

唇齿

齿

龈后

卷舌

龈颚

硬颚

软颚

小舌

会厌

鼻音

m

ɱ

n

ɳ̊

ɳ

ȵ

ɲ̊

ɲ

ŋ̊

ŋ

ɴ̥

ɴ

-

塞音(爆破音)

p

b

t

d

ʈ

ɖ

ȶ

ȡ

c

ɟ

k

ɡ

q

ɢ

ʡ

-

ʔ

--

有咝塞擦音

-

ts

dz

ʈʂ

ɖʐ

-

无咝塞擦音

p̪f

b̪v

tθ̠

dð̠

t̠ɹ̠̊˔

d̠ɹ̠̝

ɟʝ

kx

ɡɣ

ɢʁ

ʡʜ

ʔh

有咝擦音

-

s

z

ʃ

ʒ

ʂ

ʐ

ɕ

ʑ

--

无咝擦音

ɸ

β

f

v

θ

ð

θ̱

ð̠

ɹ̠̊˔

ɹ̠̝

ç

ʝ

x

ɣ

χ

ʁ

ʜ

ʢ

ħ

ʕ

h

ɦ

近音(无擦通音)

ʋ̥

ʋ

ɹ̥

ɹ

ɻ̊

ɻ

j

ɰ̊

ɰ

-

闪音(弹音)

ⱱ̟

ɾ̥

ɾ

ɽ̊

ɽ

-

ɢ̆

ʡ̮

-

颤音

ʙ

r

ɽ͡r̥

ɽ͡r

-

ʀ̥

ʀ

-

я

边塞擦音

-

ʈɭ̝̊

cʎ̥̝

kʟ̝̊

ɡʟ̝

-

边擦音

-

ɬ

ɮ

ɭ̝̊

ʎ̥̝

ʎ̝

ʟ̝̊

ʟ̝

-

边近音

-

l

ɭ̊

ɭ

ʎ̥

ʎ

ʟ̥

ʟ

ʟ̠

-

边闪音

-

ɺ

ɭ̆

ʎ̯

ʟ̆

-

非肺部气流辅音

非肺部气流音图

单一搭嘴音

ʘ

ʘ̬

ʘ̃

ǀ

ǀ̬

ǀ̃

ǃ

ǃ̬

ǃ̃

ǂ

ǂ̬

ǂ̃

ǁ

ǁ̬

ǁ̃

ǃ˞

ǃ̬˞

ǃ̃˞

其他搭嘴音

ʘ̃ˀ

ʘˀ

ˀʘ̃

ʘ͡q

ʘ͡qχ

ʘ͡qʼ

ʘ͡qχʼ

¡

ʞ

内爆音

ɓ

ɗ

ʄ

ɠ

ʛ

ɓ̥

ɗ̥

ᶑ̥

ʄ̊

ɠ̊

ʛ̥ 

喷音

ʈʼ

ʡʼ

ɸʼ

θʼ

ɬʼ

ʃʼ

ʂʼ

ɕʼ

çʼ

χʼ

tθʼ

tsʼ

tɬʼ

tʃʼ

ʈʂʼ

tɕʼ

cçʼ

cʎ̝̥ʼ

kxʼ

kʟ̝̊ʼ

qχʼ

持续音

字母

含义

ʍ

清唇-软腭擦音

w

浊唇-软腭近音

ɥ̊

清唇-硬腭近音

ɥ

浊唇-硬腭近音

ɫ

浊软腭-咽近音

闭合音

字母

含义

k͡p

清唇-软腭爆发音

ɡ͡b

浊唇-软腭爆发音

ŋ͡m

浊唇-软腭鼻音

ɧ或ʃ͡x

sj音(即ʃ和x的合音)

t͡p

清唇-龈爆发音

d͡b

浊唇-龈爆发音

n͡m

浊唇-龈鼻音

q͡ʡ

浊小舌-会厌爆发音

ʩ或x͡ħ

清软腭-咽擦音

ʪ

清龈边擦音

ʫ

浊龈边擦音

塞擦音可通过在字母上方添加一条横贯的弧线(tie bar)表示。其中塞擦音亦可以使用合字来标示,可是国际语音学协会却已不再采纳这种方法,因为若使用这种方法,便须新造大量合字才能表达所有塞擦音。除了使用连结弧线以外,有时还可以使用原来作为标示辅音除阻的上标法来标示塞擦音,例如:tˢ可以表示t͡s,kˣ可以表示k͡x。而原本用作表示硬颚爆发音的 c 和 ɟ,有时可以当作 t͡ʃ 和 d͡ʒ 或其他近似的塞擦音的便捷写法,甚至连国际语音学协会出版的正式刊物也有这样的写法,所以诠释它们的意义时须格外慎重。

塞擦音

Tie bar

合字

描述

t͡s

ʦ

清龈塞擦音

d͡z

ʣ

浊龈塞擦音

t͡ʃ

ʧ

清龈后塞擦音

d͡ʒ

ʤ

浊龈后塞擦音

t͡ɕ

ʨ

清龈颚塞擦音

d͡ʑ

ʥ

浊龈颚塞擦音

t͡ɬ

清龈边塞擦音

k͡p

清唇软颚爆发音

ɡ͡b

浊唇软颚爆发音

ŋ͡m

唇软颚鼻音

ɡ͡ɣ

浊软颚塞擦音

注:浏览器中使用Arial Unicode MS渲染国际音标时,此类符号会因字体自身的程序错误而出错,以此显示效果会更佳:ts͡, tʃ͡, tɕ͡, dz͡, dʒ͡, dʑ͡, tɬ͡, kp͡, ɡb͡, ŋm͡。

非肺部气流音

非肺部气流音,是指未经肺部出气而发出的声音。包括搭嘴音(发现于非洲科依桑语系)、内爆音(发现于非洲、东南亚地区等语言)和喷音(发现于大多数美洲原居民居住地和高加索地区的语言)。

非肺部气流音表

部位

双唇

唇齿

齿

龈后

卷舌

龈腭

硬腭

软腭

小舌

咽/会厌

喉/声门

搭嘴音

ʘ

ǀ

ǃ

ǃ̃

ǂ

ʞ

-

-

-

边搭嘴音

ǁ

¡

内爆音

ɓ

ɗ

ʄ

ɠ

ʛ

-

-

挤喉爆发音

p'

t'

ʈ'

c'

k'

q'

ʡʼ

-

挤喉擦音

ɸʼ

f'

θʼ

s'

ʃʼ

ʂʼ

ɕʼ

çʼ

x'

χʼ

-

-

挤喉塞擦音

pɸʼ

θʼ

ts'

tʃʼ

ʈʂʼ

tɕʼ

cçʼ

kx'

qχʼ

-

-

挤喉边擦音

-

-

ɬʼ

ʎ̝̥ʼ

ʟ̝̊ʼ

-

-

挤喉边塞擦音

-

-

tɬʼ

cʎ̝̥ʼ

kʟ̝̊ʼ

-

-

搭嘴音一般为清音,浊音则在下面加 ̭;内爆音一般为浊音,清音则在下面加 ̥;喷音只能是清音。


元音

肺部气流音图

部位→

舌冠

舌背

舌根

喉/声门

↓方法

双唇

唇齿

齿

龈后

卷舌

龈颚

硬颚

软颚

小舌

会厌

鼻音

m

ɱ

n

ɳ̊

ɳ

ȵ

ɲ̊

ɲ

ŋ̊

ŋ

ɴ̥

ɴ

-

塞音(爆破音)

p

b

t

d

ʈ

ɖ

ȶ

ȡ

c

ɟ

k

ɡ

q

ɢ

ʡ

-

ʔ

--

有咝塞擦音

-

ts

dz

ʈʂ

ɖʐ

-

无咝塞擦音

p̪f

b̪v

tθ̠

dð̠

t̠ɹ̠̊˔

d̠ɹ̠̝

ɟʝ

kx

ɡɣ

ɢʁ

ʡʜ

ʔh

有咝擦音

-

s

z

ʃ

ʒ

ʂ

ʐ

ɕ

ʑ

--

无咝擦音

ɸ

β

f

v

θ

ð

θ̱

ð̠

ɹ̠̊˔

ɹ̠̝

ç

ʝ

x

ɣ

χ

ʁ

ʜ

ʢ

ħ

ʕ

h

ɦ

近音(无擦通音)

ʋ̥

ʋ

ɹ̥

ɹ

ɻ̊

ɻ

j

ɰ̊

ɰ

-

闪音(弹音)

ⱱ̟

ɾ̥

ɾ

ɽ̊

ɽ

-

ɢ̆

ʡ̮

-

颤音

ʙ

r

ɽ͡r̥

ɽ͡r

-

ʀ̥

ʀ

-

я

边塞擦音

-

ʈɭ̝̊

cʎ̥̝

kʟ̝̊

ɡʟ̝

-

边擦音

-

ɬ

ɮ

ɭ̝̊

ʎ̥̝

ʎ̝

ʟ̝̊

ʟ̝

-

边近音

-

l

ɭ̊

ɭ

ʎ̥

ʎ

ʟ̥

ʟ

ʟ̠

-

边闪音

-

ɺ

ɭ̆

ʎ̯

ʟ̆

-

变音符号

非肺部气流音图

单一搭嘴音

ʘ

ʘ̬

ʘ̃

ǀ

ǀ̬

ǀ̃

ǃ

ǃ̬

ǃ̃

ǂ

ǂ̬

ǂ̃

ǁ

ǁ̬

ǁ̃

ǃ˞

ǃ̬˞

ǃ̃˞

其他搭嘴音

ʘ̃ˀ

ʘˀ

ˀʘ̃

ʘ͡q

ʘ͡qχ

ʘ͡qʼ

ʘ͡qχʼ

¡

ʞ

内爆音

ɓ

ɗ

ʄ

ɠ

ʛ

ɓ̥

ɗ̥

ᶑ̥

ʄ̊

ɠ̊

ʛ̥ 

喷音

ʈʼ

ʡʼ

ɸʼ

θʼ

ɬʼ

ʃʼ

ʂʼ

ɕʼ

çʼ

χʼ

tθʼ

tsʼ

tɬʼ

tʃʼ

ʈʂʼ

tɕʼ

cçʼ

cʎ̝̥ʼ

kxʼ

kʟ̝̊ʼ

qχʼ

超音段成分

字母

含义

ʍ

清唇-软腭擦音

w

浊唇-软腭近音

ɥ̊

清唇-硬腭近音

ɥ

浊唇-硬腭近音

ɫ

浊软腭-咽近音

基本用途

字母

含义

k͡p

清唇-软腭爆发音

ɡ͡b

浊唇-软腭爆发音

ŋ͡m

浊唇-软腭鼻音

ɧ或ʃ͡x

sj音(即ʃ和x的合音)

t͡p

清唇-龈爆发音

d͡b

浊唇-龈爆发音

n͡m

浊唇-龈鼻音

q͡ʡ

浊小舌-会厌爆发音

ʩ或x͡ħ

清软腭-咽擦音

ʪ

清龈边擦音

ʫ

浊龈边擦音

专用音标

Tie bar

合字

描述

t͡s

ʦ

清龈塞擦音

d͡z

ʣ

浊龈塞擦音

t͡ʃ

ʧ

清龈后塞擦音

d͡ʒ

ʤ

浊龈后塞擦音

t͡ɕ

ʨ

清龈颚塞擦音

d͡ʑ

ʥ

浊龈颚塞擦音

t͡ɬ

清龈边塞擦音

k͡p

清唇软颚爆发音

ɡ͡b

浊唇软颚爆发音

ŋ͡m

唇软颚鼻音

ɡ͡ɣ

浊软颚塞擦音

词条图册

部位

双唇

唇齿

齿

龈后

卷舌

龈腭

硬腭

软腭

小舌

咽/会厌

喉/声门

搭嘴音

ʘ

ǀ

ǃ

ǃ̃

ǂ

ʞ

-

-

-

边搭嘴音

ǁ

¡

内爆音

ɓ

ɗ

ʄ

ɠ

ʛ

-

-

挤喉爆发音

p'

t'

ʈ'

c'

k'

q'

ʡʼ

-

挤喉擦音

ɸʼ

f'

θʼ

s'

ʃʼ

ʂʼ

ɕʼ

çʼ

x'

χʼ

-

-

挤喉塞擦音

pɸʼ

θʼ

ts'

tʃʼ

ʈʂʼ

tɕʼ

cçʼ

kx'

qχʼ

-

-

挤喉边擦音

-

-

ɬʼ

ʎ̝̥ʼ

ʟ̝̊ʼ

-

-

挤喉边塞擦音

-

-

tɬʼ

cʎ̝̥ʼ

kʟ̝̊ʼ

-

-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