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史概要》前有序言和导论。正文分三大部分,共14章。第一部分为古代语言学史,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论述。介绍了世界语言学的四大源头——希腊罗马、古印度、中国和阿拉伯研究语言的成就,其中中国古代音韵学、训诂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历史占有较大篇幅。第二部分为历史比较语言学史,阐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各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第三部分为普通语言学史,扼要评介了各时期各代表语言学家和各学派的理论特点及著作情况,包括自然主义学派、新语法学派,心理社会学学派、结构主义及主要派别、“词与物”学派、唯美主义学派、新语言学、马克思主义语言学、苏联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
引言一、语言学史的对象和任务二、语言学史的顺序问题三、语言学史的分期问题古代语言学史第一章上古时期一、初民神话和宗教故事中关于语言的问题1.1.概说1.2.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人类语言的传说1.3.古埃及关于语言起源的故事二、古印度人对于语言的看法和语法分析1.4.古印度人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1.5.波尼尼和其他古印度语法学家1.6.古印度语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三、古代中国人对于语言文字的看法和解释1.7.古代中国人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1.8.我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名”“实”问题的讨论1.9.我国古代字书的编纂和对于古书的训释四、我国秦汉时代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1.10.我国古代的字书和《说文解字》1.11.《尔雅》及其体例1.12.扬雄的《方言》1.13.刘熙的《释名》1.14.古书的注释五、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语文学家对于语言的看法和语法分析1.15.希腊古代哲学家关于“词”与“物”关系的讨论和语法分析1.16.希腊古代语文学家亚里士塔尔库斯和盛诺多图斯1.17.希腊古代语法学家特拉克斯和他的《希腊语语法》1.18.古罗马的希腊语文教师克拉特斯1.19.古罗马语法学家瓦罗和多纳图斯1.20.古希腊、罗马语文研究中的缺点第二章中古时期一、我国魏晋时代音韵学的兴起及其以后的发展2.1.我国反切法的兴起2.2.我国最早的韵书2.3.《切韵》《刊谬补缺切韵》和《唐韵》2.4.《广韵》和《集韵》2.5.《五音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诗韵》2.6.等韵学和韵摄图二、阿拉伯和阿拉伯语文学研究2.7.阿拉伯语的一般情况2.8.古阿拉伯语文学学派及其贡献2.9阿拉伯语文研究的特点及其所发生的影响三、欧洲中世纪关于语言的研究2.10.欧洲中世纪语言研究的一般特点2.11.耶稣会士关于语言翻译和文献搜集的工作2.12.关于原始世界和天堂语言的拟测2.13.语言的比较和分类第三章近古时期一、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结合民族运动对于语言的研究和一般语法问题的考察3.1.文艺复兴时代俗文学的兴起3.2.文艺复兴时代对于语法的研究二、波尔·洛瓦雅耳唯理语法或普通语法学派及其方法论原则3.3.波尔·洛瓦雅耳修道院和“唯理普通语法”3.4.唯理语法的方法论原则3.5.总结三、我国元明时代北音系统韵书的兴起及其以后的演变3.6.元曲的兴起3.7.周德清的《中原音韵》3.8.乐韶风、宋濂等的《洪武正韵》3.9.兰廷秀的《韵略易通》3.10.毕拱辰的《韵略汇通》3.11.樊腾风的《五方元音》四、我国关于古音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3.12.我国古代学者对于古音的解释3.13.陈第对于古音的研究3.14.顾炎武对于古音的研究3.15.江永的古韵分部3.16.段玉裁的古韵分部3.17.戴震的古韵分部3.18.孔广森的古韵分部3.19.王念孙、江有诰、夏炘、章炳麟、黄侃的古韵分部3.20.钱大听、章炳麟和黄佩对于古声母考究3.21.总结五、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语言起源问题的看法3.22.概说3.23.洛克论人类的抽象能力3.24.亚当·史密斯、斯图瓦尔特和卢骚对语言起源问题的看法3.25.孔狄亚克的感叹说3.26..赫尔德的摹声说3.27.赫尔德对语言研究的影响历史比较语言学史第四章历史比较法产生的前提一、绪论4.1.概说二、世界语言标本的搜集4.2.十八世纪以前关于世界语言标本的搜集4.3.俄国的《全球语言的比较词汇》4.4.赫尔伐士的《语言目录》4.5.阿德隆的《米特里达脱斯或普通语言学》三、梵语材料在语言比较研究中的运用4.6.梵语材料对于语言比较研究的意义4.7.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对于梵语的学习4.8.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于梵语和欧洲语言有相同点的发现4.9.史勒格耳的《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及其意义第五章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绪论5.1.概说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5.2.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5.3.拉斯克和他的《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5.4.波普和他的《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和《比较语法》5.5.雅各布·格里姆和他的《德语语法》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5.6.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的意义5.7.波特和他的《印度·日耳曼系语言领域内的词源研究》5.8.古尔替乌斯和他的贡献5.9.施莱赫尔,他的贡献和缺点5.10.费克和他的《民族分裂前印度·日耳曼基础语词典》5.11.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的新时期5.12.阿斯戈里和他的贡献5.13.维尔纳和“维尔纳定律”5.14.勃鲁格曼和“新语法学派”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上的贡献5.15.索绪尔和他的贡献5.16.梅耶关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著作第六章各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一、绪论6.1.概说二、印欧语系6.2.概说(一)印度·伊朗语族6.3.分类6.4.印度语支6.5.伊朗语支(二)希腊语族6.6.希腊语和希腊语方言(三)意大利·克勒特语族6.7.分类6.8.意大利语支6.9.克勒特语支(四)日耳曼语族6.10.分类6.11.峨特语支6.12.北部日耳曼语支6.13.西部日耳曼语支6.14.日耳曼族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五)波罗的·斯拉夫语族6.15.分类6.16.波罗的语支6.17.斯拉夫语支…6.18.斯拉夫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6.19.波罗的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六)阿尔巴尼亚语族6.20.阿尔巴尼亚语的情况6.21.关于阿尔巴尼亚语的研究(七)阿美尼亚语族6.22.阿美尼亚语的情况6.23.关于阿美尼亚语的研究(八)吐火罗语族6.24.吐火罗语的情况6.25.关于吐火罗语的研究三、汉藏语系6.26.概说(一)汉语族6.27.汉语的情况6.28.关于汉语的研究(二)泰语族6.29.泰语族的情况6.30.关于泰语族的研究(三)藏缅语族6.31.藏缅语族的情况6.32.关于藏缅族语言的研究(四)苗瑶语族6.33.苗瑶语族的情况6.34.关于苗瑶族语言的研究 | (五)越南语和叶尼塞·奥斯提亚克语6.35.概说6.36.越南语及其特点6.37.叶尼塞·奥斯提亚克语及其特点6.38.关于汉藏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四、含·闪语系6.39.概说(一)含语族6.40.含语族的情况6.41.关于含族语言的研究(二)闪语族6.42.闪语族的情况6.43.关于闪族语言和含·闪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五、芬兰·乌戈尔语系6.44.芬兰·乌戈尔语系的一般情况6.45.关于芬兰·乌戈尔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六、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6.46.概说(一)笑厥语族6.47.突厥语族的情况6.48.突厥语族语言的研究(二)蒙古语族6.49.蒙古语族的情况6.50.关于蒙古族语言的研究(三)通古斯语族6.51.通古斯语族的情况6.52.关于通古斯族语言的研究6.53.突厥·蒙古通古斯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七、伊伯利·高加索语系6.54.概说6.55.南部高加索语言6.56.北部高加索语言6.57.关于伊伯利·高加索系语言的研究八、南亚语系6.58.概说(一)扪达语族6.59.扪达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二)孟·高棉语族6.60.孟·高棉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九、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6.61.概说(一)印度尼西亚语族6.62.印度尼西亚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二)美拉尼西亚语族6.63.美拉尼西亚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三)密克罗尼西亚语族6.64.密克罗尼西亚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四)玻里尼西亚语族6.65.玻里尼西亚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6.66.马来亚·玻里尼西亚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十、达罗吡茶语系6.67.概说6.68.泰米尔语6.69.喀拿拉语6.70.铁鲁古语6.71.贡德语、科拉姆语、比尔语、库伊语、库鲁克语和马尔托语6.72.婆罗呼语6.73.达罗毗茶系语言的特点6.74.达罗毗茶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6.75.概说(一)班图语系6.76.班图系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普通语言学史第七章普通语言学的建立一、绪论7.1.概说二、音通语言学的奠基者洪堡特7.2.洪堡特和他的学说三、石坦达尔对于洪堡特语言学观念的解释和他所建立的心理主义理论7.3.石坦达尔和他的心理主义观念第八章语言学中的自然主义学派一、绪论8.1.概说二、施莱赫尔的自然主义观点8.2.施莱赫尔的生平和著作8.3.施莱赫尔的自然主义观点三、缪勒的自然主义观点8.4.缪勒对于语言和语言学的看8.5.缪勒学说的反应…第九章语言学中的新语法学派一、绪论9.1.概说二、新语法学派的基本理论9.2.《形态学研究》发刊词9.3.语言变化中的两个原则三、保罗的个人心理主义9.4.保罗和话言研究中的历史主义观点9.5.保罗对类推作用的解释四、新语法学派的新发展9.6.德尔勃吕克标志着新语法学派的新发展第十章语言学中的心理社会学学派一、绪论10.1.概说二、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10.2.索绪尔和他的著作10.3.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三、梅耶和房德里耶斯的心理社会学观点10.4.梅耶和他的著作10.5.梅耶的语言学理论10.6.房德里耶斯和他的语言学理论四、总结10.7.心理社会学学派的理论基础及其来由第十一章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及其主要派别一、绪论11.1.概说11.2.结构语言学及其主要派别的历史二、结构语言学的基本原理11.3.结构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索绪尔的语言学三、结构语言学的方法论原则11.4.结构语言学方法论的三个原则四、结构语言学三个主要派别的差异11.5.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学派间的差异及其意义五、总结11.6.结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评论第十二章语言学中的“词与物”学派、唯美主义学派和新语言学一、绪论12.1.概说二、“词与物”学派12.2.舒哈尔德和“词与物”学派12.3.“词与物”学派的基本理论评议三、唯美主义学派12.4.浮士勒和唯美主义学派12.5.浮士勒语言学观念的三个基础12.6.唯美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12.7.浮士勒理论的评价四、新语言学12.8.新语言学的倡导者12.9.新语言学的一般理论评价第十三章现代美国语言学中的心理主义和机械主义一、绪论13.1.概说二、萨丕尔的心理主义13.2.萨丕尔的生平和著作13.3.萨丕尔的心理主义13.4.萨丕尔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美国的民族语言学三、布龙菲尔德的机械主义13.5.布龙非尔德的生平和著作…13.6.布龙菲尔德学说的继承人及其影响第十四章英国的语言学研究一、英国古代有关语言研究的特点14.1.英国十八世纪关于词典的编纂和文字拼写改革的讨论二、语音学问题的研究14.2.亨利·斯威特和但尼尔·琼斯的语音学研究三、英国语言学中的“伦敦学派14.3.弗斯和他所领导的“伦敦学派”四、韩礼德的系统·功能主义14.4.韩礼德的生平和著作第十五章苏联语言学一、绪论15.1.概说二、十月革命前俄国的语言学15.2.十月革命前俄国语言学的状况三、苏联的语言学15.3.十月革命后苏联语言学的状况15.4.马尔和他的“语言学新学说”15.5.斯大林关于语言学的著作及其影响第十六章中国语言学一、我国传统的语文研究16.1.中国传统的语文研究及其特点二、鹨片战争后我国语文研究的转变16.2.鸦片战争后我国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16.3.汉语语法的建立16.4.汉字改革的倡议三、五四运动后的语言文字研究16.5.关于我国语言文字改革和研究的状况四、解放后我国语言文字研究的大改革16.6.解放后中国语文研究一、概述参考文献 |
引言一、语言学史的对象和任务二、语言学史的顺序问题三、语言学史的分期问题古代语言学史第一章上古时期一、初民神话和宗教故事中关于语言的问题1.1.概说1.2.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人类语言的传说1.3.古埃及关于语言起源的故事二、古印度人对于语言的看法和语法分析1.4.古印度人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1.5.波尼尼和其他古印度语法学家1.6.古印度语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三、古代中国人对于语言文字的看法和解释1.7.古代中国人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1.8.我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名”“实”问题的讨论1.9.我国古代字书的编纂和对于古书的训释四、我国秦汉时代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1.10.我国古代的字书和《说文解字》1.11.《尔雅》及其体例1.12.扬雄的《方言》1.13.刘熙的《释名》1.14.古书的注释五、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语文学家对于语言的看法和语法分析1.15.希腊古代哲学家关于“词”与“物”关系的讨论和语法分析1.16.希腊古代语文学家亚里士塔尔库斯和盛诺多图斯1.17.希腊古代语法学家特拉克斯和他的《希腊语语法》1.18.古罗马的希腊语文教师克拉特斯1.19.古罗马语法学家瓦罗和多纳图斯1.20.古希腊、罗马语文研究中的缺点第二章中古时期一、我国魏晋时代音韵学的兴起及其以后的发展2.1.我国反切法的兴起2.2.我国最早的韵书2.3.《切韵》《刊谬补缺切韵》和《唐韵》2.4.《广韵》和《集韵》2.5.《五音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诗韵》2.6.等韵学和韵摄图二、阿拉伯和阿拉伯语文学研究2.7.阿拉伯语的一般情况2.8.古阿拉伯语文学学派及其贡献2.9阿拉伯语文研究的特点及其所发生的影响三、欧洲中世纪关于语言的研究2.10.欧洲中世纪语言研究的一般特点2.11.耶稣会士关于语言翻译和文献搜集的工作2.12.关于原始世界和天堂语言的拟测2.13.语言的比较和分类第三章近古时期一、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结合民族运动对于语言的研究和一般语法问题的考察3.1.文艺复兴时代俗文学的兴起3.2.文艺复兴时代对于语法的研究二、波尔·洛瓦雅耳唯理语法或普通语法学派及其方法论原则3.3.波尔·洛瓦雅耳修道院和“唯理普通语法”3.4.唯理语法的方法论原则3.5.总结三、我国元明时代北音系统韵书的兴起及其以后的演变3.6.元曲的兴起3.7.周德清的《中原音韵》3.8.乐韶风、宋濂等的《洪武正韵》3.9.兰廷秀的《韵略易通》3.10.毕拱辰的《韵略汇通》3.11.樊腾风的《五方元音》四、我国关于古音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3.12.我国古代学者对于古音的解释3.13.陈第对于古音的研究3.14.顾炎武对于古音的研究3.15.江永的古韵分部3.16.段玉裁的古韵分部3.17.戴震的古韵分部3.18.孔广森的古韵分部3.19.王念孙、江有诰、夏炘、章炳麟、黄侃的古韵分部3.20.钱大听、章炳麟和黄佩对于古声母考究3.21.总结五、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语言起源问题的看法3.22.概说3.23.洛克论人类的抽象能力3.24.亚当·史密斯、斯图瓦尔特和卢骚对语言起源问题的看法3.25.孔狄亚克的感叹说3.26..赫尔德的摹声说3.27.赫尔德对语言研究的影响历史比较语言学史第四章历史比较法产生的前提一、绪论4.1.概说二、世界语言标本的搜集4.2.十八世纪以前关于世界语言标本的搜集4.3.俄国的《全球语言的比较词汇》4.4.赫尔伐士的《语言目录》4.5.阿德隆的《米特里达脱斯或普通语言学》三、梵语材料在语言比较研究中的运用4.6.梵语材料对于语言比较研究的意义4.7.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对于梵语的学习4.8.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于梵语和欧洲语言有相同点的发现4.9.史勒格耳的《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及其意义第五章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绪论5.1.概说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5.2.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5.3.拉斯克和他的《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5.4.波普和他的《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和《比较语法》5.5.雅各布·格里姆和他的《德语语法》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5.6.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的意义5.7.波特和他的《印度·日耳曼系语言领域内的词源研究》5.8.古尔替乌斯和他的贡献5.9.施莱赫尔,他的贡献和缺点5.10.费克和他的《民族分裂前印度·日耳曼基础语词典》5.11.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的新时期5.12.阿斯戈里和他的贡献5.13.维尔纳和“维尔纳定律”5.14.勃鲁格曼和“新语法学派”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上的贡献5.15.索绪尔和他的贡献5.16.梅耶关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著作第六章各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一、绪论6.1.概说二、印欧语系6.2.概说(一)印度·伊朗语族6.3.分类6.4.印度语支6.5.伊朗语支(二)希腊语族6.6.希腊语和希腊语方言(三)意大利·克勒特语族6.7.分类6.8.意大利语支6.9.克勒特语支(四)日耳曼语族6.10.分类6.11.峨特语支6.12.北部日耳曼语支6.13.西部日耳曼语支6.14.日耳曼族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五)波罗的·斯拉夫语族6.15.分类6.16.波罗的语支6.17.斯拉夫语支…6.18.斯拉夫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6.19.波罗的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六)阿尔巴尼亚语族6.20.阿尔巴尼亚语的情况6.21.关于阿尔巴尼亚语的研究(七)阿美尼亚语族6.22.阿美尼亚语的情况6.23.关于阿美尼亚语的研究(八)吐火罗语族6.24.吐火罗语的情况6.25.关于吐火罗语的研究三、汉藏语系6.26.概说(一)汉语族6.27.汉语的情况6.28.关于汉语的研究(二)泰语族6.29.泰语族的情况6.30.关于泰语族的研究(三)藏缅语族6.31.藏缅语族的情况6.32.关于藏缅族语言的研究(四)苗瑶语族6.33.苗瑶语族的情况6.34.关于苗瑶族语言的研究 | (五)越南语和叶尼塞·奥斯提亚克语6.35.概说6.36.越南语及其特点6.37.叶尼塞·奥斯提亚克语及其特点6.38.关于汉藏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四、含·闪语系6.39.概说(一)含语族6.40.含语族的情况6.41.关于含族语言的研究(二)闪语族6.42.闪语族的情况6.43.关于闪族语言和含·闪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五、芬兰·乌戈尔语系6.44.芬兰·乌戈尔语系的一般情况6.45.关于芬兰·乌戈尔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六、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6.46.概说(一)笑厥语族6.47.突厥语族的情况6.48.突厥语族语言的研究(二)蒙古语族6.49.蒙古语族的情况6.50.关于蒙古族语言的研究(三)通古斯语族6.51.通古斯语族的情况6.52.关于通古斯族语言的研究6.53.突厥·蒙古通古斯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七、伊伯利·高加索语系6.54.概说6.55.南部高加索语言6.56.北部高加索语言6.57.关于伊伯利·高加索系语言的研究八、南亚语系6.58.概说(一)扪达语族6.59.扪达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二)孟·高棉语族6.60.孟·高棉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九、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6.61.概说(一)印度尼西亚语族6.62.印度尼西亚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二)美拉尼西亚语族6.63.美拉尼西亚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三)密克罗尼西亚语族6.64.密克罗尼西亚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四)玻里尼西亚语族6.65.玻里尼西亚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6.66.马来亚·玻里尼西亚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十、达罗吡茶语系6.67.概说6.68.泰米尔语6.69.喀拿拉语6.70.铁鲁古语6.71.贡德语、科拉姆语、比尔语、库伊语、库鲁克语和马尔托语6.72.婆罗呼语6.73.达罗毗茶系语言的特点6.74.达罗毗茶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6.75.概说(一)班图语系6.76.班图系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普通语言学史第七章普通语言学的建立一、绪论7.1.概说二、音通语言学的奠基者洪堡特7.2.洪堡特和他的学说三、石坦达尔对于洪堡特语言学观念的解释和他所建立的心理主义理论7.3.石坦达尔和他的心理主义观念第八章语言学中的自然主义学派一、绪论8.1.概说二、施莱赫尔的自然主义观点8.2.施莱赫尔的生平和著作8.3.施莱赫尔的自然主义观点三、缪勒的自然主义观点8.4.缪勒对于语言和语言学的看8.5.缪勒学说的反应…第九章语言学中的新语法学派一、绪论9.1.概说二、新语法学派的基本理论9.2.《形态学研究》发刊词9.3.语言变化中的两个原则三、保罗的个人心理主义9.4.保罗和话言研究中的历史主义观点9.5.保罗对类推作用的解释四、新语法学派的新发展9.6.德尔勃吕克标志着新语法学派的新发展第十章语言学中的心理社会学学派一、绪论10.1.概说二、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10.2.索绪尔和他的著作10.3.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三、梅耶和房德里耶斯的心理社会学观点10.4.梅耶和他的著作10.5.梅耶的语言学理论10.6.房德里耶斯和他的语言学理论四、总结10.7.心理社会学学派的理论基础及其来由第十一章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及其主要派别一、绪论11.1.概说11.2.结构语言学及其主要派别的历史二、结构语言学的基本原理11.3.结构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索绪尔的语言学三、结构语言学的方法论原则11.4.结构语言学方法论的三个原则四、结构语言学三个主要派别的差异11.5.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学派间的差异及其意义五、总结11.6.结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评论第十二章语言学中的“词与物”学派、唯美主义学派和新语言学一、绪论12.1.概说二、“词与物”学派12.2.舒哈尔德和“词与物”学派12.3.“词与物”学派的基本理论评议三、唯美主义学派12.4.浮士勒和唯美主义学派12.5.浮士勒语言学观念的三个基础12.6.唯美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12.7.浮士勒理论的评价四、新语言学12.8.新语言学的倡导者12.9.新语言学的一般理论评价第十三章现代美国语言学中的心理主义和机械主义一、绪论13.1.概说二、萨丕尔的心理主义13.2.萨丕尔的生平和著作13.3.萨丕尔的心理主义13.4.萨丕尔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美国的民族语言学三、布龙菲尔德的机械主义13.5.布龙非尔德的生平和著作…13.6.布龙菲尔德学说的继承人及其影响第十四章英国的语言学研究一、英国古代有关语言研究的特点14.1.英国十八世纪关于词典的编纂和文字拼写改革的讨论二、语音学问题的研究14.2.亨利·斯威特和但尼尔·琼斯的语音学研究三、英国语言学中的“伦敦学派14.3.弗斯和他所领导的“伦敦学派”四、韩礼德的系统·功能主义14.4.韩礼德的生平和著作第十五章苏联语言学一、绪论15.1.概说二、十月革命前俄国的语言学15.2.十月革命前俄国语言学的状况三、苏联的语言学15.3.十月革命后苏联语言学的状况15.4.马尔和他的“语言学新学说”15.5.斯大林关于语言学的著作及其影响第十六章中国语言学一、我国传统的语文研究16.1.中国传统的语文研究及其特点二、鹨片战争后我国语文研究的转变16.2.鸦片战争后我国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16.3.汉语语法的建立16.4.汉字改革的倡议三、五四运动后的语言文字研究16.5.关于我国语言文字改革和研究的状况四、解放后我国语言文字研究的大改革16.6.解放后中国语文研究一、概述参考文献 |
《语言学史概要》是作者根据其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授语言学史所编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内容和材料安排的次序是参照苏联各高等学校语言学教师在《语言学问题》杂志上发表的意见加上作者的一些意见决定下来的。
作者认为,语言学史的对象是语言学(一般的和本国的)发展的历史,其中包括:语言研究一般情况和方法论原则的发展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各语系语言研究的历史,普通语言学的历史及其主要派别。其任务就是了解历史,明辨是非。指出今后发展的正确方向。
作者把语言学史分成三个方面来论述:古代语言学史、历史比较语言学史以及普通语言学史。作者对语言学史的分期倾向于苏联契科巴瓦教授的观点,即科学前的时期(自古代到十九世纪)和科学时期(自十九世纪起)。科学前的时期即古代语言学史论述的时期,它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科学的时期没有截然的分期,而是历史比较研究和普通语言学齐头并进,因此分开叙述。
关于古代语言学史,作者简要介绍了初民神话和宗教故事中对语言问题的传说和猜想,重点介绍了古印度人对语言的看法和分析。古代中国人对语言文字的看法和解释。评述了中国秦汉时代语言文字研究的代表成就,如古代字书和《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和古书注释等。指出古代中国人对语言文字的看法是相当进步的,荀子的“名”“实”说明白地指出事物和名称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用什么名称指称什么事物完全由社会自由选择,约定俗成。这道出了语言学里面一个基本原则。希腊的古代哲学家很早也注意到“词”与“物”的关系问题,而且分成了两派意见,他们创造了名词、动词、主语、谓语、格、数等术语,而且一直沿用。古希腊古代语文学家和语文教师更把这些术语从思想领域转移到语言的领域。古罗马的语法和语文研究也曾热闹一时,产生了瓦纳、多纳图斯和柏里斯西安奴士等杰出的语法学家。阿拉伯语法研究是八世纪初在伊拉克开始的,在巴士拉,库法和巴格达先后建立了三个学派。阿拉伯的语法多是就《古兰经》里的古语形式研究出来的,其后犹太人依照它的体系写成了希伯莱语语法,并于中世纪传到欧洲,曾引起极大注意。欧洲人后来懂得用“词根”这个术语来表示一个词的中心部分,还是从阿拉伯语法和希伯莱语语法学来的。中世纪时期拉丁语几乎成了欧洲各地学校教授的唯一语言,直到文艺复兴后,出现了唯理语法和语文学法,该书对这两种语法评价不高。凑巧的是,欧洲和中国在相近的时代都渐渐把语言学研究分成了古代语言和近代语言两部分。中国自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以后,有一系列元明时代北音系统的韵书,自陈第、顾炎武以后,清儒对于古音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家。科学家重视语言的起源问题。但直到十九世纪的头二十五年,语言研究才开始走上科学的轨道,其突破是历史比较法的运用,其前提是十八世纪以更早进行的世界语言标本的搜集,另一个是梵语材料在语言比较中的运用。
作者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向来公认为德国的朴葆,但实际上丹麦人拉斯克更早。他们和德国的格里木写出了历史比较语言早期的三本最重要的著作。在书中,作者还简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后的发展简史,并扼要介绍了十几种世界主要语系、数十种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概貌。作者指出,普通语言学就是把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的结果加以概括化而成的,它之所以区别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在于它是就整个人类的语言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的。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是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政治家和学者洪葆德。他认为,语言的一切是动的,不是静的,语言的形式包含着三种东西:(1)语言的语音形式;(2)语言的语法形式;(3)语言的语源形式。这些都是语言的外部形式,是由每种具体语言的内部形式决定的。他的外部形式主要是指它语法形式来说的。他还创立了当时公认的话言形态分类法,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合体语四种类型。在他之后有多种流派,该书介绍了自然主义流派、新语法学派、心理社会学学派、结构主义及其三个主要派别,“词”与“物”学派、唯美主义学派、新语言学等等。关于结构主义,作者介绍了这一学派的基本原理、方法论三原则,即同类性、一贯性和统一性。并且指出,结构主义的三个派别中,美国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本质土差别不大,只是术语不同,而布拉格学派则与它们对立。其最大的分歧在于前者坚持要确定音位系统单位和语法系统单位,分配分析就是语言学的标准,而布拉格学派却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区别特征的分析而忽视了分配的分析。关于现代美国语言学,作者评述了布龙菲尔德的机构主义、萨丕尔的观念主义和语义学三个学派。作者还专门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学、苏联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书中摘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语言问题的看法,归纳了几个原则。作者回顾了旧俄语言学的两个主要派别——弗尔图那托夫领导的莫斯科学派和库尔德内领导的喀山学派,介绍了十月革命后苏联语言学的状况,特别是斯大林理论对马尔学说的批判。关于中国语言学,作者回顾了历史,指出历代学者虽代有贡献,但始终不能成为完整的、系统的语言学,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才有所突破。
该书是作者影响较大的一部著作,在当时中国资料严重匮乏的条件下,作者在中国语言学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为中国语言学工作者提供了学习参考资料。另外,作者把世界语言学分为四大源头,其中中国部分用相当篇幅介绍了中国古代音韵学、训诂学和文字学的发展史,弥讣了欧洲学者“语言学史”类著作的空白。
书名 | ISBN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语言学史概要》 | —— | 科学出版社 | 1958年 |
《语言学史概要》 | 7-301-00327-7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8年 |
《语言学史概要》 | 978-7-5062-8741-8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2008年[1] |
《语言学史概要》 | 978-7-5100-3896-9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2011年[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