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

运动解剖学

品牌 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数 416页
书名 运动解剖学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日期 2007
目录导航

简介

运动解剖学是运动形态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重点研究运动器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其具体研究课题有:关节运动幅度与肌肉发力的关系、机械力对骨组织的影响、运动训练时肌肉内血管形态的变化、运动对肌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运动终极形态的变化以及旋转运动和直线加速运动对平衡器官的影响等。起源 戴维斯杯戴维斯杯网球赛始办于1900年,是世界男子团体赛中的重要比赛,也是除奥林匹克网球比赛外历史最长的网球比赛。 运动解剖学是从解剖学和力学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在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艺术家、学者L.达·芬奇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研究人体肌肉结构,运用力学原理叙述了人体重心、平衡与阻力中心之间的关系,叙述了人体站立、步行以及肢体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等,发展了停顿千年的解剖学,成为人体运动学的创始人。伽利略的学生、意大利著名力学家G.A.博雷利,把数学公式应用于肌肉运动,探索了各种肌肉发力的数量,确定了人体总重心的位置,分析了人与动物的各种主要动作等。

历史

公元前3-2世纪,古希腊的格罗菲尔(前344一前280年) 、爱拉西斯特拉特(生卒不详) 、盖伦(131—201年)就已经开始解剖学的研究。格罗菲尔进行人体解剖的创举为人体解剖学研究首开先河,被后人公认为是解剖学的奠基人。

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卓越的科学家达·芬奇(1452—1519年)从机构性能角度对人体结构作了分析,提出了人体运动服从力学定律的现点。同时他还对肌肉的附着点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绘制了许多解剖学简略图谱。由于达·芬奇最先描述了人步行时肢体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以及站立、起立和跳跃时的力学原理,而成人体运动学说的创始人。

1543年,人类史上最杰出的解剖学家、人体构造机能的开拓者——比利时的A· 维萨里(1514—1564年)出版了《人体之构造》(7册)传世巨著。书中纠正了希波克拉第(前460一前377年)和盖伦的许多错误曲解剖学见解,并系统地描述了人体结构。维萨里的杰出贡献,成为现代解剖学的创立人。

运动解剖学的创建始于17世纪。意大利解剖学家G.A鲍列里(1608—1679年)运用力学原理和数学方法研究骨骼在运动过程中的杠杆作用,肌肉运动,以及人体总重心的位置。在1680年左右.他发表了“论动物之运动”论文,文中阐述了各种肌肉发力的大小以及结构和空气、水的阻力等内容。他被誉为“现代动力学的真正创始人”、“运动系统理代生物力学之父”。

17世纪下半叶,丹麦解剖学家尼尔斯·斯登森(1648—1686年)出版了关于肌肉功能的创时代巨著《肌肉学原理》对肌肉的大体结构和收缩现象作了精辟的阐述,被公认为肌肉力学奠基人。

1 8、19世纪中.还有许多杰出的解剖举家对运动解剖学观点、理论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贡献。德国解剖学家韦伯三兄弟最早研究肌肉收缩过程中单块肌肉长度缩短问题;德国布朗(1831—1892年)和菲舍尔(186I一1917年)创建了测量人体重心位置的方法,英国查理·比佛(1854—1908)对肌肉工作性质进行了分类,德国沃尔夫(1836—1902年)提出了著名的沃尔夫定律等等。19世纪末,由俄国三位伟大的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皮罗诺夫(1810一1881年)、谢切诺夫(1839—1905年)、列斯加夫特(1837—1909年)总结和完善了运动解剖学理论,使运动解剖学学科创立于世。其中.列斯加夫特也是“理论解剖学”的创立者,他对运动解剖学的形成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进入19世纪后,由于显微镜技术的提高和摄影的发明,解剖学的研究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由静止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体育运动的发展对建立和充实运动解剖学理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美国人E.马布里奇著有《动物运动》、《人体外形运动》等书。俄国人П.Ф.列斯加夫特曾发表过许多著作,叙述了有关人体比例及人体姿势和运动方面的材料。他还有关于解剖学基础、解剖学与体育的关系、学校中体育课的基本任务以及人体运动理论等方面的著述。这些学者都为运动解剖学的正式建立做出了贡献。

20世纪40年代以来,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相继发展起来,运动解剖学也从人体解剖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先进技术,如肌电图仪、电子显微镜、动态应变仪、高速电影摄影机以及荧光透视技术、光弹性测力技术等的发展,对人体运动时的力学参数、动作环节的分析、身体深部结构的运动、微细构造的变化和骨的受力情况等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有利条件。这时期的主要成就,如美国A.斯坦德勒著的《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人体运动学》,被认为是医学领域中的经典的人体运动学参考书。苏联М.Ф.伊万尼茨基著有《人体解剖学》,1956年已被译成中文出版。他被认为是苏联运动解剖学的先驱,60年代以后他吸取了人类学与实验生物学的内容,将运动解剖学发展成为运动形态学。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运动解剖学研究又从细胞、亚细胞研究扩展到分子与基因水平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在运动心脏、运动性微损伤、运动性疲劳及过度疲劳的机理研究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在运动状态下,组织病理性改变和生理性改变之间差别的特殊意义。

内容

体育运动和健身锻炼对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影响的基础或/和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骨、关节、骨骼肌、心脏、血管、肝脏、肾脏、肺、大脑、脊髓和内分泌及感觉器官等的形态学基础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超微结构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

运动与骨和软骨形态学及其计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对骨和软骨影响的微细结构的观察;应用组织、细胞的形态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对运动引起的骨和软冒形态结构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骨和软骨超微结构的形态计量学和生化标志物及基因表达等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

运动与关节和骨骼肌形态结构、功能、创伤和修复的形态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的纤维类型、关节和骨骼肌神经支配、疲劳、创伤与修复的基础研究;关节肌工作与发力特征,尤其是六大关节与脊柱肌群工作的力学特征及不同项目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应用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极水平发展的趋势。

运动与心血管重塑的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心脏肥大的生物学机制,运动性心脏与病理性心脏的区别,近年来有趋向于运动心脏的心肌间质成分变化机制、心脏内分泌调节机制、运动与血管重塑的调节、心肌和平滑肌活细胞代谢特征以及心肌和平滑肌细胞基因表达等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

运动与内脏器官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与肝脏、胰脏、肺、肾、睾丸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内脏器官分子研究水平以及向胃、肠形态结构与功能及消化道菌落种群研究的发展趋势。

运动与神经系统各器官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与大脑皮质、海马、小脑皮质、脊髓灰质神经元微细结构与疲劳和学习记忆的影响。近年来有趋向于超微结构以及分子和基因表达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

儿童青少年运动员的形态选材与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体的身高、体重、机体各环节围度、长度与比例,骨龄、皮纹以及其遗传特征与不同项目运动员体型特征和选材指标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优秀运动员“基因解剖学”及DNb多态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

人体结构机械运动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器官的机械运动规律,心脏、血管的弹性结构、力学特征,体位变化与内脏器官状态、胃肠蠕动和血流动力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机械信号与细胞及分子变化机制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

运动伤病的形态学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骨折愈合、膝关节半月板的形态结构、关节软骨和韧节的修补与置换、末端病的形态结构变化、椎间盘的结构与运动损伤的关系等的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干细胞移植与基因导入治愈运动性伤病基础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

运动健身增强机体器官功能和对疾病器官形态与功能逆转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体重要器官如运动与骨的生长发育和骨折愈合;运动与关节的灵活性、稳定性;运动与骨骼肌的伸展性、弹性以及发展力量和柔韧性的手段与方法研究;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逆转的基础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胃、肝、肾、肺等器官功能增强和疾病逆转的基础研宄并向基因水平发展的趋势。

运动与细胞凋亡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与骨、软骨、骨骼肌、心肌、脑、肾、肝等组织的细胞凋亡形态特征、氧化应激的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凋亡的细胞信号转导途经、基因调控以及疾病、凋亡与运动逆转等水平发展的趋势。

2同名图书编辑

基本介绍

ISBN:9787500919391 [十位:7500919395]

作/译者:胡声宇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0年06月

版次:笫1版

印张:7,5

页数:367

约重:0.595Kg

定价:¥32.00

内容提要

本教材的特点是:在各章中参考了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增加了运动训练对器官形态结构影响这部分内容;《运动系统》部分按系统编写,在肌肉各部分后面结合体育运动特点,以关节运动为中心列出各肌肉群体功能归纳表;在保持原有传统插图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插图。本教材作为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也可作为专科、高职、高专作为教材使用,还可供体育工作者、体育爱好者和医务工作者参考。

编辑推荐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本书分人体的基本构成,运动系统,内脏,脉管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等七章,从运动解剖学的角度来介绍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运动解剖学

运动形态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重点研究运动器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其具体研究课题有:关节运动幅度与肌肉发力的关系、机械力对骨组织的影响、运动训练时肌肉内血管形态的变化、运动对肌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运动终极形态的变化以及旋转运动和直线加速运动对平衡器官的影响等。

运动解剖学是从解剖学和力学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在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艺术家、学者L.达·芬奇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研究人体肌肉结构,运用力学原理叙述了人体重心、平衡与阻力中心之间的关系,叙述了人体站立、步行以及肢体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等,发展了停顿千年的解剖学,成为人体运动学的创始人。

伽利略的学生、意大利著名力学家G.A.博雷利,把数学公式应用于肌肉运动,探索了各种肌肉发力的数量,确定了人体总重心的位置,分析了人与动物的各种主要动作等。

进入19世纪后,由于显微镜技术的提高和摄影的发明,解剖学的研究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由静止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体育运动的发展对建立和充实运动解剖学理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美国人E.马布里奇著有《动物运动》、《人体外形运动》等书。俄国人П.Ф.列斯加夫特曾发表过许多著作,叙述了有关人体比例及人体姿势和运动方面的材料。他还有关于解剖学基础、解剖学与体育的关系、学校中体育课的基本任务以及人体运动理论等方面的著述。这些学者都为运动解剖学的正式建立做出了贡献。

20世纪40年代以来,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相继发展起来,运动解剖学也从人体解剖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先进技术,如肌电图仪、电子显微镜、动态应变仪、高速电影摄影机以及荧光透视技术、光弹性测力技术等的发展,对人体运动时的力学参数、动作环节的分析、身体深部结构的运动、微细构造的变化和骨的受力情况等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有利条件。这时期的主要成就,如美国A.斯坦德勒著的《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人体运动学》,被认为是医学领域中的经典的人体运动学参考书。苏联М.Ф.伊万尼茨基著有《人体解剖学》,1956年已被译成中文出版。他被认为是苏联运动解剖学的先驱,60年代以后他吸取了人类学与实验生物学的内容,将运动解剖学发展成为运动形态学。

中国著名解剖学家张鋆教授,在 1960 年明确提出“运动解剖学”的名称时指出:“解剖学亦用于体育运动方面,用以分析研究各种运动所需要的肌肉和关节,叫做运动解剖学。”他还阐明了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1956年,中国曾聘请苏联К.М.贝科夫教授在北京体育学院讲授运动解剖学。目前,中国各体育院系普遍开设了运动解剖学这门课程,并开展了有关科研工作。

脊椎动物各种动作的完成主要是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的收缩作为动力而构成的。所以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及肌肉3个部分。骨、关节和肌肉还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和基本形状。它们占人体重量的大部分:在成年约为人体全部重量的72.45%(肌肉占全身重量的2/5,骨占1/7~1/5)。神经和血管的周围部分行于肌肉与肌肉之间,且与骨骼的安排有一定关系。

运动系统各部分的形态与安排,是和它的机能相统一的。例如,鱼的运动主要是躯干运动,其肌肉主要为躯干肌,关节多存在于躯干部,骨骼是分节性的,肌肉也是依分节性安排的。人的运动主要是四肢,因而四肢肌肉也就特别发达,其重量约占全部肌肉量的80%。下肢负担大于上肢,因而下肢肌肉也比较粗大。四肢骨多为长骨,故关节非常灵活,肌肉分化也较复杂,且多为作用力强大的长肌。

人体在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时,由于新陈代谢加强,骨的血液供给改善,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变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肌肉对骨骼的牵拉和重力作用不仅可使骨骼在形态方面产生变化,而且使骨骼的机械性能也得到相应的提高。骨骼在形态方面明显的变化,是骨表面肌肉附着的突起更加明显,骨外层的密质增厚,骨变粗,而且骨中的松质在配布上也可适应于肌肉拉力和压力的作用。这些变化可提高骨骼抵抗折断、弯曲、压缩、拉长和扭转的机械性能。

进行各项体育锻炼时,各部分骨的负重情况不完全相同。如体操运动员在作悬垂动作时,上肢骨在同一方向上被拉长,而在作支撑动作时上肢骨则在长轴上受到“压缩”。若是经常进行这种锻炼,则可使上肢骨在承担压力和拉力方面力量增强。其他如经常从事下肢活动的运动员,对下肢骨的影响较大,对上肢骨的影响较小,而经常练习举重的运动员,对上下肢骨的影响都较大。游泳运动员的肢体所承担的负荷量比较平均,因此两臂骨骼骨密质增厚情况相同。击剑、投掷运动员一侧上肢承担的负荷量较大,因此这一上肢的变化就明显。当体育锻炼停止后,骨所获得的变化就会慢慢消失,因此体育锻炼应经常化和多样化,专项训练必须与全面训练相结合,这样才能对骨骼发生较全面的作用。

在人体内骨与骨相连结的地方,都形成各种类型的关节,关节的周围都有韧带和肌肉包围。韧带能加固关节,肌肉不仅能加固关节,更主要的是能引起关节运动。

在体育锻炼中,由于跑、跳等练习能增进关节的弹性及灵活性,经常参加跑跳练习的人,关节的活动范围比一般人大得多,关节软骨较厚,关节的牢固性及可承受的压力也比一般人大。如在自由体操表演中,运动员的各个关节活动范围非常之大,如做“背桥”、“大劈叉”等动作,没有经过长期锻炼是很难完成的。再如,在技巧表演中,一个高大的运动员在下方,几个运动员在他的身上做出各种各样的刚劲优美动作,这位高大的运动员关节的牢固性和所承受的压力是相当可观的。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活动起来轻松,利落,有力。

肌组织的肌细胞呈细丝状,称为肌纤维。其特征是能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使肌纤维缩短,产生收缩,以保证机体的各种运动。肌组织,按其形态与功能,可分为平滑肌、骨骼肌与心肌。但通常所说的肌肉是指骨骼肌而言。人体全身的骨骼肌大大小小约有 400多块,它们附着于全身骨骼上,主要分布于四肢和躯干。人体姿势的维持、空间的移动、复杂的动作的完成以及呼吸运动等,都是通过骨骼肌的活动来实现的。

体育运动或体力工作可以使骨骼肌的横断面增大,也就是肌肉的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这种骨骼肌横断面增大的现象,称为“工作性肥大”。相反,如果因运动受到创伤,以石膏绷带固定,长时间不活动,则肌肉就会萎缩,横断面积减少,这种现象称为“废用性萎缩”。一般认为,运动员所以具有发达的肌肉,是由于肌纤维增粗,而其数量并不增多。肌肉纤维增粗,可使肌肉重量增加。正常人的肌肉占体重的35~40%,肌肉发达的运动员肌肉总重量可达体重的50%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囊泡状,从而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量,有利于肌肉持续长时间紧张的活动。此外,体育活动也可使人体其他系统在形态和结构上发生改变,但不如运动系统显著,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第一章 细胞和细胞闻质

第一节 细胞

第二节 细胞间质

第二章 基本组织

第一节 上皮组织

第二节 结缔组织

第三节 肌组织

第四节 神经组织

第二篇 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

第三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

第二节 骨连结和骨骼肌

第三节 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与应用

第三篇 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

第四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消化管

第三节 消化腺

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第五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呼吸道

第三节 肺

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第六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肾

第三节 输尿管道

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第七章 脉管系统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第二节 淋巴系统

第三节 体育运动对脉管系统的影响

第四篇 人体运动的调控结构

第八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第四节 神经传导通路

第五节 体育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视器

第三节 前庭蜗器

第四节 本体感受器

第五节 体育运动对感觉器官的影响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

第三节 体育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第五篇 人体的发生与生长发育

第十一章 生殖系统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

第十二章 人体的发生与生长发育

第一节 人体的发生

第二节 人体的生长发育

第三节 体育运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附录 中英文运动解剖学名词检索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导致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并推动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只有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信息及时反映到新编教材中,才能使再版教材更具有生命力,更受读者和社会的欢迎。

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在原国家规划教材《运动解剖学》(2006年版)的基础上编写和修改而成。本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本次编写着重补充了一些新的科技成果,重新编写了部分章节,严格精简了每章节的教学内容,突出了教材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所选人体结构图片有较强的直观性;以关节运动为中心论述骨骼肌的配布,可以使学生将形态紧紧联系功能,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在教材中适时插入实用的知识窗,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趣味性。

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从2008年底启动,2009年4月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了该教材的编写工作会议,研讨了编写的指导思想、各章的具体要求,明确了编者的编写任务。随后由李世昌、王景贵和田振军统稿,最后由李世昌修改和定稿。

参加本教材编写的成员有(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楚虹(浙江师范大学)、尹小俭(华东师范大学)、王和平(华中师范大学)、王景贵(肇庆学院)、白石(西安体育学院)、田振军(陕西师范大学)、任园春(北京师范大学)、刘晓光(华南师范大学)、余竹生(上海体育学院)、李世昌(华东师范大学)、吴丽君(山西大学)、单大卯(山东大学)、罗冬梅(北京体育大学)、徐国栋(武汉体育学院)、袁琼嘉(成都体育学院)、蒋心萍(广西民族大学)和潘国建(上海师范大学)。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各参编院校领导和专家的关心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