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图里河林业局位于大兴安岭中腹紧靠岭脊,属林区内部划定三 类火险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1°28′-122° 25′,北纬50°32′-50°52′。北与根河林业局接壤,东与克一河林业局接壤,西南与图里河林业局接壤。地貌以中低山为主,起伏不大,海拨700-1 300米。年平均气温-2℃-5℃。境内主要河流是额尔古纳河水系的 伊图里河和嫩江水系的 克一河。
2010年林业局总人口18988人,林业职工3079人,在职职工2782人,离退休职工2833人,固定资源值7,909.3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954.5万元,主要各类机电设备641台套,创工业产值80744万元。人工更新造林年2,001亩,抚育间伐年98,925亩,石材加工年5,000平方米,礼花鞭炮上百个新品种,职工年收入1.8万元。
全局已建9个森林管护站,运材公路(防火公路)580公里。
伊图里河林业局生态功能区面积410549公顷(含温河经济开发区, 其中伊图里河林业局本土面积145612公顷),下设9个森林资源管护站,2个贮木场,9个费用单位,在职职工2354人。 经营总面积144 750公顷,有林地面积119 707公顷,活立木总蓄积8 6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7%。人口2.1万人。
伊图里河林业局,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管辖。主要经济植物200余种,野生动物100余种,其中,国家级Ⅰ级保护动物有细嘴松鸡,Ⅱ级保护动物有马鹿、棕熊、雪兔、猞猁、花尾楱鸡等,主要树种有落叶松、白桦等。林下资源主要有黑木耳、山野菜等。矿产资源有石材、铅锌、钼、煤炭等。
林业局始建于1953年,50年多来,共为国家提供商品材700 万立方米,上缴利税1.4 亿元,为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大力培育后备资源,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
近年来,伊图里河林业局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方面,以非林非木产业为重点,不断加快发展步伐。现在已开发出了山野菜、根雕、干花、礼花鞭炮等优质产品,其中蕨菜、干花、礼花鞭炮已成为全国优质新产品。其中蕨菜、干花在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山野菜以其优良的质量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证书”;礼花鞭炮产品以其品种多,质量好而畅销林 区内外,并被呼伦贝尔市指定为唯一生产厂家,为各大企业节日庆典和居民婚庆增添了节日氛。 花岗岩石材厂加工生产的石板材、石茶几、石碑等系列产品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市场前景看好。利用纯天然、无厉染冲草药研制的“降酶散”治疗甲型肝炎临床治愈率达90 % , “降醋散”治疗高血脂症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与初具规模,形成 以营林、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大型中二档森工企业,并兼有林政资源、防火、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和医疗卫生、公安教育等社会职能。
伊图里河林业局在加大森林管护力度的基础上,注重培育后备资源,以非林非木为重点,不断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建起了礼花鞭炮生产基地,养牛养羊基地, 石材及石材工艺品、花卉培植基地,伊图里河林业局家庭生态林场逢勃发展,在本土已建起6个家庭生态林场,其养殖牛、羊、猪、鹅、鸡等,目前已初具规模,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职工的生活得到改善。
伊图里河林业局在深化改革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注重以人为本,努万提高职工素质,内塑企业精神、外树企业形象;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伊图里河林业局是林区的交通枢纽,伊加铁路由此使出大兴安岭,牙伊公路向北通往满归、莫尔道嘎林业局,向东通往加格达奇与嫩林线接轨,向南通往牙克石与滨州线接轨,S301国道可通往全国各省、市。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伊图里河林业局林产资源十分丰富,有野生植物两千种,野生动物一百多种,是天然的公园。
构建生态屏障安全体系。“十二五”期间,林业局将加大对森林资源管护的资金投入和硬件设施的建设,新建管护站点44个,维修管护站点8个,组建专业化的林政稽查队伍,重新完善6个木材检查站建设,达到一级站标准;提升森林防火装备水平,强化扑火能力建设,增加专业扑火人员编制,实现当日火灾扑灭率达到98%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立3个检疫检查站,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实现森林病虫害成灾率不高于有林地面积的4‰,无公害防治率不低于84%,测报准确率不低于86%,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建立2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加大对温河生态功能区湿地保护力度,建立湿地监测站1处,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站2处,构建湿地保护长效机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对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废弃贮木场、采石场、取土场地,全部恢复造林。
构建转型产业发展体系。“十二五”期间,林业局将利用现有10286亩母树林,加快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使造林基地供种率达到60%,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65%以上,商品林造林全部使用良种。鼓励多元投资,加快苗圃扩能,实现年提供上山苗达到180万株以上;以现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道路两侧为重点,采取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逐年补植等措施,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完成造林2万亩;加快森林抚育,每年争取完成抚育30万亩,规划期末,实现公顷蓄积达到82.75立方米以上;加快发展碳汇经济,提高森林碳汇容量;加快新能源产业项目开发,推进新型能源的利用;加快矿业开发,做好阿都尔称河铅多金属矿的勘探工作,促进经济转型;加快推进赴俄采伐业发展,规划期末力争达到年采伐2万立方米;加快绿色生态旅游开发,发展绿色生态文化产业;加快林下资源的开发,借助林区建设林果、北药、菌类加工基地的有利契机,开发金莲花、五味子、黄芩、黄芪等北药资源,扩大黑木耳、蘑菇等食用菌培植规模。
构建科学管理制度体系。“十二五”期间,林业局将继续巩固财务结算中心统一管理模式,细化管理标准,健全增收节支财务管理的新机制,拓展增收渠道,压缩费用,严格落实各部门、各环节的管理责任;加强森林防扑火机制创新,完善预防和扑救体系,加强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综合防扑火能力;加强营造林管理工作创新,围绕营造林质量、数量、进度等因素制定灵活的评价、奖罚机制,打造全民义务植树氛围;深化体制改革,结合生产任务量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用新体制谋划新产业,对新兴产业合理组建和布局;深化人力资源改革,围绕经济转型的需要,实现一岗多能、一人多职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使管理水平和团队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改善民生状况,构建和谐社会体系(参加职工民生建设部分)。
建立了局长、书记负总责,其他班子成员分片包干的森林防火责任制,并且局长与每位班子成员签订了责任状,工作完成情况直接与领导干部的年薪挂钩。全面落实了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和地块责任。真正做到了“山有人看、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形成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森林防火责任体系。
是加大了防扑火力量和资金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共投入森林防火建设资金1006.4万元,增加了防扑火车辆、机具等基础设备配备,增加了防扑火人员编制,局址及温河成立了第二快速扑火队,防扑火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防火期间温河在林管局的支持下累计进驻森警部队650余人次。期间局址及温河发生的几起雷击火情均实现了当日灭火率100%。成功组织了外援扑火,得到了兄弟局的赞誉和林管局的表扬,锻炼了扑火队伍,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
在每年的防火期内,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在电视台开办《森防专栏》栏目,5年来,播出森林防火专题新闻100余条;组织开展街头宣传,共出动防火宣传车36台次,1500余名职工和学生参加了活动;设计制作防火标语旗800面,张贴标语1100余份,散发宣传单1500余张,设立永久性大型防火标语牌5块;同时,利用防火宣传车将《森林防火条例》和“12119”森林火警电话向职工群众进行了普及和公示。极大地提升了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质量,真正做到了既有声势,又有实效。
防火时期强化通讯状况
在特别时期,通讯畅通对于防火工作十分紧要。整个林场面积广阔, 如果单单依靠个人想战胜森林大火是不可想象的。传统通讯方式已经极为落后的情况下,林业局购置了先进设备,保证护林员在防火关键阶段通讯畅通。每年清明节前,林业局就要求防火工作人员必须把通讯对讲机检修,保证通讯畅通无阻。
抓住重点时期严密监视火情。林业局将清明节、端午节等节假日作为森林防火重点期,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大规模清山活动,安排人员全线巡查,严看死守。在森林防火特别紧要期,还要组织森林防火专项检查组,对各检查站、管护员上岗情况督察巡视,避免了漏岗、离岗现象。“十一五”期间,开展“三清”工作29次,共清除隐患60次,清除闲散人员100余人,极大限度地减少了火险隐患,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
大兴安岭伊图里河林业局位于中国大东北,每年冬季气温下降较 多,冬夏温差较大,针对极寒天气,林业局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林业生产不受影响。当冬季气温降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下,职工食堂不放假,食堂工作人员为生产一线职工包饺子等餐饮服务,保证一线职工生活状况。
为保证职工生活生产正常,林业局召开会议部署防寒工作,供暖管理处提前对锅炉、管道等设备进行检修,加大燃煤储备,确保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与此同时,还对运输车辆进行了检修,保证车内不透风供暖正常;加强驾驶员安全行车教育管理,预防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对特种作业人员发放手套、棉帽子、棉鞋等防寒劳保用品。
最近五年,职工工资增长了233%。
“十五”期末,这个局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为7411 元,到“十一五”期末提高到16395 元。五年时间,增长了233 %。同时,职工福利费逐年增加,实现了翻番增长。
山场一线职工淡季生活补贴增长到900元。
多年来,这个局山场一线职工生产淡季没有工资收入,全年只靠计件生产工资生活,即不利于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又影响了职工生活质量。2008年,这个局新班子上任后,把为一线职工增收当做改善民生大事来抓,为山场一线职工发放了淡季生活补贴,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并且逐年增长,三年内增长到了900元/人月。
两年偿还了历史陈欠2069万元。
2008年,新班子上任后,负重前行,革除了体制积弊,破解了发展难题。通过创新管理,挖潜增效,在两年的时间里,自筹资金2069万元,相继偿还了的职工工资、医药费等历史陈欠,彻底结束了拖欠职工工资16年之久的历史。
改善职工住房128809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是伊局职工住房条件改善力度最大的时期。从2009年开始,企业千方百计挖掘潜力自筹配套资金987万元,努力改善职工住房条件,一、二期棚改工程总建筑面积128809平方米,新建楼房、砖平房1886户,维修砖平房828户,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惠民工程。使职工安居乐业,共享到改革发展成果。
环境建设投入1572万元。
在“树立新形象、建设新林区”活动中,从2009年开始共投入1572万元,对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进行改造,同时对职工生活供暖、饮水、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促进职工生产生活面貌的有效改善。
投入79.2万元帮扶困难职工。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规范、完善了困难职工救助、最低生活保障、 集体职工养老统筹等工作,累计发放送温暖补助及帮扶资金79.2万元,发放家庭经济扶持无息贷款40万元,帮助100余户困难职工职工实现了脱贫。企业所属职工全部纳入到“五险”范畴,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
对于离退休职工生活,林业局也予以重视,近来,伊图里河林业局投入资金,维修了离退休管理处、老干部活动中心,改善了老年群众休闲娱乐活动条件,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林业局处于地广人稀的大兴安岭地区,无论冬夏季节,人烟少见,尤其是寒冷冬季,孤独寂寞是老年离退休职工经 常面临的精神窘境。如果不能把职工经常度过社会生活,对于职工正常心理健康十分不利。为此,林业局投入资金,建设了老年职工活动中心。
“十二五”期间,林业局继续推进民生工程,完成棚户区改造2236户,共计116800平方米,其中新建楼房120户、平房116户,计11800平方米;维修改造旧砖房1000户、计50000平方米,异地建设1000户、计55000平方米,并同步完成小区道路、给排水工程、集中供热、小区绿化等附属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电网改造工程,改建局址电网4公里,温河新建输变电线路105公里;建设温河防火移动通讯系统,新建道路767.5公里,升级公路219公里;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使职工喝上放心水;实现企业效益与职工工资同步增长,十二五期末实现职工年均收入达到41200元,年均增长率20.25%;在完善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保险的基础上,按要求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福利政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