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城旅游区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坟乡境内,占地1000余亩,紧靠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与著名的钢铁基地—包钢隔河相望。昭君城旅游区是国家AA级景区。
昭君城旅游区中除昭君坟外,河阴古城、蠕蠕刘城、落雁崖、白粉坡、秦直道、金津古渡等景点距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总之,自秦汉以来的历史变迁都可以通过昭君城旅游区展现出来。
昭君城,原名“达旗昭君坟旅游接待站。”公元前33年,由王昭君远嫁匈奴胡汉和亲时,途经此地并建有行宫而得名。 昭君城的主体是一座高70米,直径210米的自然山丘,山上绿草青青,怪石突兀,一石一声,一石一景,“金蟾望月”、“遥望长安”、“金猴戏狮”等景观惟妙惟肖。无毒的菜花蛇缠饶山上,山顶有古汗墓一座。相传王昭君出塞北上匈奴单于庭,渡河时把绣鞋掉进了河里,被船工收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昭君为民族团结做出的历史贡献,把她的鞋子埋在山中,形成了这座久负盛名的昭君坟。 走进昭君城,一座白色的大理石昭君塑像映入眼帘,美丽端庄。左侧就是怪石林立的山。延石阶而上,看见一块石碑立于路侧,上写昭君坟遗址。这时,有人惊呼:“蛇!”我们停住脚步。才看见,还有一块木牌:山上有蛇,请保护蛇。没想到,这座小小的山上,蛇竟然敢和行人争路,而且还悠哉游哉。登上山顶,看见一片碧水芊苇,这就是琵琶湖,湖心有两个小岛,一群鸭和鹅在水面闲游嬉戏。
顺着山后的缓坡而下,就来到琵琶湖边,湿润的岸边,风吹水面层层涟漪,芊芊芦苇在风中微附着身。可能是我们的到来扰乱了这里的宁静,惊飞了苇从中一只大鸟,振翅飞向湖心的围坝上,停那里看着我们。好大的鸟,站在那里竟有一人之高。围着湖岸行走,看着蓝天、湖水、苇丛和悠闲的鸭、鹅,给昭君城带来一份神秘的幽静。
这座美丽的 古城,如今马上要成为国家AAA 级别旅游胜地~结合古城与山水,新修建了很多现代度假类型的项目,如垂钓,划船,真人CS野战等等~
慕名来到这旅游,度假的人越来越多,热情淳朴的乡民之间还有很多关于昭君城的传奇故事也慢慢流传出去,给这原本神秘的昭君城又添加了一份传奇色彩!
这美丽神秘的传说之地随时欢迎大家的光临~!
昭君城旅游区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坟乡境内,占地1000余亩,紧靠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与著名的钢铁基地—包钢隔河相望。昭君城旅游区是国家AA级景区。
昭君城的主体是一座高70米,直径210米的自然山丘,山上绿草青青,怪石突兀,一石一声,一石一景,“金蟾望月”、“遥望长安”、“金猴戏狮”等景观惟妙惟肖。无毒的菜花蛇缠绕山上,山顶有古汉墓一座。相传王昭君出塞北上匈奴单于庭,渡河时把绣鞋掉进了河里,被船工收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昭君为民族团结做出的重大贡献,把她的鞋子埋在山中,形成了这座久负盛名的昭君坟。
昭君城旅游区中除昭君坟外,河阴古城、蠕蠕刘城、落雁崖、白粉坡、秦直道、金津古渡等景点距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总之,自秦汉以来的历史变迁都可以通过昭君城旅游区展现出来。
黄土高原以北,内蒙古草原腹地,鄂尔多斯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不要以为她的地下只有煤炭,这里也风景秀丽,她的美几乎要让你将整个世界遗忘。
如果提起响沙湾和成吉思汗陵,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提起他们的所在地,很多人会像梦中惊醒一样,它们在鄂尔多斯,原来鄂尔多斯的沙漠也那么漂亮,成吉思汗陵,除了雄浑,还有历史的厚重。
不知不觉间,鄂尔多斯旅游已经悄悄成了热点。近几年,相关部门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鄂尔多斯旅游全年接待旅游者506.3万人次,同比增长13.82%,其中入境旅游者31500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5.02亿元,同比增长24.86%。全面取得“十二五”开门红。
鄂尔多斯旅游局也早已定下目标:到2015年,力争接待旅游者突破8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45家以上,其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3—4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达到10—12家;全市星级饭店数量达到50家,旅行社达到120家;评定和命名全市“农(牧)家乐”旅游典型示范户30家。
昭君城旅游区(6)找准定位,加强资源整合
细数起来,鄂尔多斯处处是景,但这些旅游景点要能真正为鄂尔多斯旅游经济发展效力,则需要下大力气整合。
当地要按照“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三大类旅游产品类型定位,进一步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全力提升打造东胜-康巴什新区-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库布齐沙漠旅游区、西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旅游区、毛乌素沙漠旅游区和准格尔工业观光及黄河峡谷旅游区五个旅游功能区,加快以康巴什新区和东胜城区为中心的休闲名城建设。
紧紧依托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充分发挥东胜区、康巴什新区相对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加大对乡土文化的开发力度,不断完善两地旅游集散地的服务功能,将东胜-康巴什新区-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建设成为集中展示鄂尔多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产业文化的核心区。
借助神奇的响沙、沙湖和浩瀚的沙漠壮景,开发具有较强震撼力和冲击力的沙漠旅游产品,做足沙的概念,做全沙的文章,进一步组织好国际沙漠论坛、沙雕艺术展、沙漠摄影旅游节等活动。
继续做好与包头、呼和浩特、北京等客源市场的衔接,把库布齐沙漠旅游区建设成为集沙漠探险、沙漠观光、休闲度假、会议和科考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生态旅游区。依托阿尔寨石窟、百眼井以及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恐龙足迹化石的神秘意境,以开发在我国西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的天然温泉为切入点,重点展示草原风光,使西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旅游区成为承担全市衔接银川客源市场与客源组织城市功能的旅游区之一。
根据该市规划,毛乌素沙漠旅游区将充分依托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察罕苏力德游牧生态旅游区、大沟湾水库、巴图湾水库、苏里格气田以及该区浓厚的文化底蕴,主要开展草原和水上观光、休闲度假、工业旅游和文化科考等旅游活动。
准格尔工业观光及黄河峡谷旅游区借助准煤和黄河峡谷开展工业旅游、度假旅游和水上观光旅游,拟将该区建设成为融观光、度假、水上游乐于一体的并承担全市衔接呼和浩特客源及客源组织功能的旅游区。
依托特色,打造微观景区
“十二五”期间,鄂尔多斯市依托沿黄河地区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成熟的各类景区以及零散分布的“农(牧)家乐”,重点打造三盛公水利风景区、恩格贝旅游区、昭君城旅游区、黄河峡谷旅游区等旅游景区,紧跟沿黄河城镇化步伐,加快沿黄“农(牧渔)家乐”的发展,逐步引导培育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品牌的形成,最终形成有主有辅、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景区+‘农(牧渔)家乐’+小城镇集散地”的串珠式沿黄河旅游风光带。
按照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开发建设沿河经济带的战略部署,抓紧落实全市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发展战略规划相关工作,聘请区内外知名旅游规划专家、旅游美学专家或专业旅游规划机构,对全市沿黄河区域的草原、黄河、沙漠、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充分挖掘沿黄河地区旅游文化内涵,科学编制《鄂尔多斯市沿黄河旅游风光带规划纲要》,通过规划发展,力争使该风光带成为全市旅游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又一大引擎。
突显“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名城的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成吉思汗文化、鄂尔多斯民族风情、遗址遗迹、城市风光四个系列文化类旅游产品和草原观光度假系列、沙漠休闲度假系列、水域风光系列生态类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和提升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响沙湾旅游区、恩格贝旅游区、七星湖旅游区、阿尔寨旅游区、九城宫旅游区和黄河峡谷旅游区等16个旅游景区。
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依托浓厚的地方特色,重点培育“农家乐”、“牧家乐”和“渔家乐”三类旅游景点。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工程、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和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等工程的建设力度。
在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原真性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风土、风俗、风貌等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创建市级“农(牧)家乐”旅游典型示范户,在鄂尔多斯市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农村旅游产品体系,初步架构该市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加强合作,开发旅游市场
进一步加强蒙陕宁区域旅游合作,共创中国西部帝王陵旅游知名品牌,全力推进建设中国西部最具魅力的帝王陵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利用蒙、陕、宁旅游区域组合优势和呼包鄂经济圈,实现跨地区的资源产品组合,区域内相互宣传,互惠互利,共同推进,及早实现圈层内客流的循环流动。
加强与国内游客出游率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等重点地区和城市的合作,加强与目标市场的旅游部门及新闻媒体的合作,特别是要加强与目标市场旅行社的合作,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开发旅游市场,实现新的跨越。
以构建中国西部帝王陵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为切入点,通过“西部帝王陵旅游联盟”平台,不断加强与西安、咸阳、延安、榆林、银川等城市的跨区域旅游合作,全力推进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整合,推进区域内的整合营销,及早实现客源和产品的共享,互惠互利,将中国西部帝王陵旅游线打造成为中国精品旅游线路和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带动全市旅游业的深入发展。
“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全面推出和实施“四个一”工程,国家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旅游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抓实“五个一”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申报工作,积极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提升现有A级旅游景区的档次,推动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发展。
同时,继续加强与呼包两地及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继续加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继续加大旅游宣传投入力度和促销力度,积极参加国家和自治区旅游局主办的旅游促销活动,增强鄂尔多斯市与外界的沟通,进一步宣传“成吉思汗长眠地,鄂尔多斯蒙古风”旅游总体形象,推销“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三大类主题旅游产品。
昭君出塞是西汉时期汉与匈奴两个民族之间表示团结友好的一个通婚事件。公元前三十三年,汉元帝以非常隆重的礼仪,把自请出塞的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族的首领呼韩邪单于为妻,以便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和睦共处和友好往来。昭君出塞后与呼韩邪单于生有一子。不久,呼韩邪单于病故,按照匈奴的习俗和礼仪,昭君又忍辱再嫁呼韩邪与前妻所生之子——新即位的单于。他们又生了两个女孩,此后昭君便在大漠毡帐之中抚育子女成人,直至生命结束。由此昭君出塞的故事便流传下来,成为历代诗词、戏曲、小说的一个娓娓动听,凄凄感人的题材。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近代尚小云主演的京剧《汉明妃》,乃至现代曹禺的新编历史剧《王昭君》所描述的都是这件事。总之,昭君出塞的故事,今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但是,对于昭君出塞人们也有一件事至今还困惑不解,这便是她为何自请出塞远嫁异域的问题。因为,在汉代女子看来,出塞原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汉高祖刘邦时,为了争取汉、匈关系的和平,曾打算把自己的女儿长公主鲁元嫁给冒顿单于以和亲。吕后日夜哭泣说:“妾维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汉武帝时,为了联络乌孙共击匈奴,曾把江都王刘健之女细君嫁给了乌孙王,细君过不惯异族生活便作歌悲泣。可见当时女子是把出塞远嫁视为不幸的,除非迫不得己,否则是不会去的。那么王昭君却为何与众不同,自请出塞远嫁异域呢?
最早记载昭君自愿出塞的是《后汉书·南匈奴传》,其文说:汉元帝准备以五名宫女踢给前来朝见的匈奴族首领呼韩邪单于,“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有人根据这段史料,认为“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便是她自愿出塞的动机。因为一个良家女子,迫于封建权威,被选进“掖庭”,听候“见御”,纵使获得百般恩宠,也不过是皇帝手中的一个玩物。何况“入宫数岁,不得见御”,自然不能没有苦闷和愁思。但是昭君不是抱消极态度和用庸俗方法去对待这种苦闷和愁思的,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利用出塞的机会,摆脱这个“黄金的牢笼”。此外,还有线索表明,她出塞的动机,不仅限于狭隘的个人打算,还可能另有比较脱俗的见识。她虽然深居宫中,但对于汉匈两族的关系也不会全无所悉。两族关系的为敌为友,利害得失,在她的思想上不能没有感想和反映。所以当匈奴族首领呼韩邪单于来朝见汉帝,要求联姻时,她便挺身而出,慷慨应召,自愿扮演一个“和平使者”的角色,去肩负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友好关系的重大使命。这种认识也是她出塞动机的一部分。
也有人认为,比《后汉书·南匈奴传》还早三百多年的《汉书·元帝记》和《汉书·匈奴传》就没有记载昭君自请出塞,只记载了汉元帝把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的昭君自愿请行和亲之说,可能是该书作者范晔根据民间传说写入的,其可信程度自然不如《汉书》。王昭君离乡背景被选入深宫,与父母亲朋隔绝已是人生之大不幸了。她难道不会联想到了远在漠北,习俗殊异的匈奴宫廷会是什么样吗?她难道认为去匈奴配异族就摆脱了“牢笼”了吗?因此,恐怕不是她主动请行的。再说昭君的出身和她所处的时代没有滋生为民族团结而献身的思想基础,也就不可能产生为民族团结而献身的民族精神。所以昭君出塞并不是她个人的意志,而是皇帝的旨意。
近来还有人提出了一种新见解,认为王昭君是一位土家族姑娘。她的家乡在秭归香溪,此地历来是“蛮夷”杂居之地,有许多少数民族。而在王昭君身上,从她入宫后不愿巧言佞色,献媚邀宠,自愿和番等行动上,亦处处显出她野性、刚强性格的一面,这在当时受封建束缚较深的汉族女儿来说是不易办到的。此外,从她和番时“靓装”请行,唯恐不被选中这点来说,她是把出嫁匈奴单于作为美事,而非作为降低身份的“下嫁”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