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文俊

丛文俊

中文名 丛文俊
姓名 丛文俊
民族
出生日期 1949年1月22日
毕业院校 吉林大学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个人履历

丛文俊丛文俊  丛文俊、男、汉族、1949年1月22日生于 吉林市,祖籍 山东文登。198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 南京大学汉语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所考古学专业(古文字学研究方向),获博士学位。现为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书法院研究 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以来,他坚持学术、艺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民族化道路,本着创意、建树的原则,甘于寂寞,勇于探索,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产生很大影响。 

个人作品

  长于多学科的综合考证与研究,颇具创意和开拓精神。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全面的成就和广泛影响,

  多次担任全国各类大展评委。出版有《商周金文》、《春秋战国金文》、《先秦书法史》(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中国书法简史》(光盘版)、《书法史鉴》、《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30万字)、《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81万字)、《丛文俊书法作品精选》、《篆隶书基础教程》《丛文俊还岁书法集》 等。迄今为止,已发表学术文章一百三十余篇,其中有三十多篇被海外专业刊物全文转载,据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统计,其论文总被引排序全国“艺术学”前十名。

  2006年10月文轩画廊推荐书法家丛文俊教授在鲁迅美术学院举办书法碑帖题跋展,由当年就读中国画系的青年画家芦熙霖先生为画展做全程摄像并记录了丛文俊先生辉煌的艺术成就。

职业生涯

文轩画廊推荐书法家丛文俊书法艺术赏析文轩画廊推荐书法家丛文俊书法艺术赏析       丛文俊,目前已发表书法研究文章150余篇,出版《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等学术专著9部以及《丰草堂题跋书法》等书法作品集3部。先后获国家图书奖、中国书法兰亭奖、长白山文艺奖等,被评为“中国当下最具收藏价值的十位书家”。   

  记者刘畅报道吴然摄丛文俊是当代中国书坛极负盛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诸体兼擅,篆、隶、草、楷、行样样精通;他在研究领域颇有造诣,除书法理论外,还深入古代书法史、上古历史文献,著书立说。其翰墨生涯至今已跨越三十多个春秋,从青年时代的痴迷,到今日之成就,一帧帧书法佳作与供后人捧读的著作便是最好的注脚。  

  如今,刚过花甲之年的丛文俊,将首次在家乡长春举办书法展,意在“还岁”。4月16日9时30分,“丛文俊还岁书法展”暨《丛文俊还岁书法集》首发式将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对于这一高水平、高规格的个展,省内书坛同仁以及书法爱好者期待已久。丛文俊日前接受记者采访,也谈起了办展初衷。  

  办个展贵在精而非多  

  丛文俊耕耘书坛三十余载,但其个展却不多见,这三五年来,不过是应东莞博物馆和他担任客座教授的鲁迅美术学院之邀,举办题跋书法展。如此“吝啬”于办个展,他自己解释说,“一直以来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书法理论研究、学术研究上,而做学问就是要摒弃琐事,集中精力。”此番在家乡举办个展,有点破天荒的意味,丛文俊笑言,“六十岁了,一来有点事做,二来总该向家乡人汇报一下。”丛文俊为展览取名“还岁书法展”,包括140余件作品,既有真草隶篆行各种书体、各种风格的书法作品,又有蕴含文化信息和高学术含量的碑拓造像及书法题作品。丛文俊自2008年冬天着手创作,原打算在去年展出,“创作过程中,想法太多,加上身体还闹了点毛病,这就拖到了今年。”  

丛文俊作品丛文俊作品  像演员一样投入角色  

  丛文俊口中的“想法多”,说的是他对这次个展有更高的期许,“如果不能超越上一次展览,那还办它干吗?”听说丛文俊为个展挥毫泼墨,有新作问世,不少书界同仁先睹为快,他们也在作品中体察到其作品风格变化的脉络。谈及变化,丛文俊如此解读,“首先考虑到怎样让作品更具感染力,多向传统学习,避免当下书坛浮躁的风气;再者就是有了新的想法,风格变化了,艺术水平也有提高。”他还在创作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投入,“书法要达到一种境界,人书合一。我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心和作品的风格相呼应,成功率很高。像我这次创作,多是一气呵成,中间没有停顿,甚至都不蘸墨。”丛文俊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就好像演员要进入角色一样,开始书法创作前,我们也要进入一种状态。” 

  没有理论就是“字匠”  

  “对于搞书法创作的人来说,灵感就像一颗颗珍珠,常遇到,但很多人却缺少一根线,无法将这些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而这根线就是深厚扎实的理论素养。”丛文俊形象地比喻说,一个搞书法的人只有有了这条项链才能称得上是书法大家,这是他多年来从事书法理论研究的心得,也是他一直醉心书法教育的原因。纵观当下书坛,丛文俊认为,喜欢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也不乏能写漂亮字的人,但在他看来,其中有很多人只能称之为“字匠”,“因为他们的字里没有自己的影子,没有真正的内涵。”丛文俊说,一个人真正称之为书法大家,就一定有深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做基础,“这样不仅能促进自己不断进步,获取更多的创作灵感,更能有效地传承书法、发扬国学。” 

成就荣誉

篆书(澹泊明志 虚静无为)篆书(澹泊明志 虚静无为)  他以书法研究、创作上的卓著成就,先后三次获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获首届“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中青年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中国书协首届兰亭奖理论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一等奖;当选2009年“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当下最具市场潜力的十大书家,多次应邀到韩国、日本、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讲学活动,为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学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之一。

外界评价

       在自我完善并进行学术理论建树的同时,丛文俊先生还倾心于书法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书法艺术的布道者,教鞭远及欧美、东南亚,近到港台及国内外二十多所大学,培养了书法硕士、博士近百人,被称为中国书法教育和学术界的大师级人物。 

  丛文俊学识渊博,被业内誉为书界大儒、学者型书家。他深谙于文字学,能对各种书体做追根溯源的研究,上至商周甲骨、金文、小篆、战国铭文、简牍、帛书、秦汉砖瓦、汉魏碑碣、墓志无不涉猎;下至晋唐宋明各代名家墨迹潜心研摩,并能使之贯通,是中国当代书坛少有的诸体兼擅的全能型书家。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认为,“丛文俊非常难得的集书法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和书法艺术教育于一体,同步对当今书坛产生巨大影响,他也以实际行动,为书法界树立了标杆。” 丛文俊对书艺孜孜以求,在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艺术实践。

笔名如也,斋号两可斋、丰草堂、适有余斋,吉林市人,1949年1月生,汉族。198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获博士学位。著有《中国书法全集·商周金文卷》、《中国书法全集·春秋战国金文卷》、《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等书,发表书法史学及古代书法理论研究论文四十余篇。书法创作上,对三代秦汉隋唐文字遗迹普遍感兴趣,有较长时间的临习,各种书体均有心得,能做到入古出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导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