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图》是中国清代金礼赢的国画作品。该画为立轴,纸本设色,纵111.6厘米,横44.1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菩萨跨坐在狮子身上,对狮子的描绘用笔工细,用色讲究。在佛教典籍当中,狮子是“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大智度论》),一向代表着勇猛与强悍。可在此时,菩萨座下的狮子却是那么的平和温顺,像是被豢养的一头宠物。画家这样的表现手段是有目的的,她弱化了狮子的凶猛威武是为了更加突出菩萨的无边法力与威严,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位女性画家的细腻匠心。
趴伏在菩萨面前的是一个扎着两个发髻的童子,顽皮的小家伙正模仿着大人们朝拜菩萨时的样子给菩萨行礼。其实,熟识佛教经典的人都知道,这童子同样是一位菩萨,他是福城长者五百孩子当中的一位,因为在出生的时候有各种珠宝自然涌出,所以在佛教中称他为善财童子。他侍立在观音左侧,在佛教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他的形象,为人们喜闻乐见。现在,这位菩萨像是难以抑制住孩子的天性,在观音菩萨面前开心的玩耍,看他脸上的娇嗔模样,好象正等待着菩萨的夸奖,用人性化的手段表现释道人物,让这些原本是凛然不可侵犯的神佛形象变得可亲可敬但不可畏,这不仅需要画家具有高超的创作技巧,同时也需要画家具有不同凡俗的心灵境界。
栖息在架子上的鹦鹉也被善财童子有趣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住了,它再也不甘心栖息在它那精美华丽鸟架上了,它正奋力地抖动翅膀,挣扎着想要逃脱羁绊,加入到善财童子的表演当中。它竭力地鸣叫着,这看似寻常的景致安排为整幅作品凭添了许多动感与生机。
画的右上方题写大段的经文,严谨工整,点画间充满敬慕与虔诚。从左侧的款识中得知,此画作于嘉庆八年,是受命为纪念观音成道日而作的。[1]
中国佛画
中国佛画,创始于三国时的曹不兴,他见到康僧会所设佛像,便仪范写之。到东晋时,其弟子卫协,时称画圣,画有七佛图。卫协的弟子顾恺之,在瓦官寺壁画维摩像,时人捐十万钱争取一观。刘宋时有陆探微,梁时有张僧繇。旧时画法多系平面而无阴阳明暗之分,僧繇创为没骨皴法,不先以笔墨钩研而以色渲染。齐时著名佛画家有曹仲达,隋有展子虔,唐初有尉迟乙僧等。到开元中吴道子集诸家之大成,为古代佛画第一人,其弟子以卢楞伽为最。中唐德宗时周昉创作水月观音之体。五代时贯休以画罗汉知名。其他如王资翰等亦为名家。五代以前绘画佛教图画,都能庄严妙好,从形容仪范中体现佛菩萨清净端严,慈悲静穆的道德品质。宋代以后文人画兴,于是佛教画分为两种流派。其一继承隋唐规矩,不失尺度,如宋李公麟、马和之,明丁云鹏、仇英、商喜,清禹之鼎、丁观鹏等;其一则不拘绳墨,以古朴奇谲为高,如宋梁楷,明陈洪绶,清金农、罗聘等是。若就佛法言之,诡谲形态是画佛菩萨像所不应取法的。[2]
金礼赢(1772—1807),清代女画家。字云门,号五云,浙江山阴(绍兴)人,晚居钱塘(今杭州)。嘉兴王云继室。幼娴翰墨,志趣高远。凡人物、仕女、界画楼室、山水、花卉,悉能匠心独运,妙夺古人,尤精画佛,庄严妙丽。传世作品有《观音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