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哲学史讲演录
作 者:(德)黑格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1978
ISBN: 9787100018746
开本: 32
定价: 16.00 元
该书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的弟子在其身后根据他的大学讲义编纂而成,是黑格尔关于哲学史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原著共三卷,中译本分四卷出版。本书介绍了第一个时期的哲学—希腊哲学,认为哲学存在于希腊人的(异教徒的)宗教之内,人在精神上是畅适自足的;在第二个哲学时期—中世纪哲学时期,哲学是存在于基督教世界的,进一步更确定地使人们意识到神性和人性的统一;从宗教改革起哲学进入到第三个时期—近代哲学时期,自我思维出现了,并开始了抽象思维,其问题是各种对立。
该书贯穿着精湛的辩证法和历史观,是黑格尔第一次用辩证发展观点的来研究哲学史。
作者:(德国) 黑格尔
译者:贺麟
姓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出生: 1770年8月27日(德国斯图加特)
去世: 1831年11月14日(德国柏林)
学派/流派: 黑格尔主义
主要领域: 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
受影响于: 亚里士多德、安瑟伦(Anselm)、笛卡尔、斯宾诺莎、歌德、伯麦(Jacob Boehme)、卢梭、康德、费希特、谢林 等。
施影响于: 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鲍威尔(Bruno Bauer)、施蒂纳、托洛茨基、布拉德雷(F.H.Bradley)、汉斯·昆(Hans Küng)、海德格尔、萨特、巴特、哈贝马斯、伽达默尔。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家庭教师,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创立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
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亦称“思有同一说”),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他的哲学是对三个阶段的描述,因而相应地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逻辑学是“研究观念(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当做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在概念的辩证法中,他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自然哲学是“研究观念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学”,他以幻想代替事实,发表了一些错误理论,但他也提出了合理的思想。精神哲学是“研究观念由他在回复到自身的科学”,他提出了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并试图找出贯穿在历史各方面的发展线索。在美学上,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黑格尔与史诗诗人荷尔德林和客观唯心论者谢林同一时期就读于图宾根神学院。在深入观察了法国大革命的整个演进过程后,三人合作致力于对康德及其后继者费希特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精神现象学》。在世时出版的作品还有《哲学全书》、《逻辑学》和《法哲学原理》。其他有关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和哲学史的著作则是在他去世后,根据他当年演讲时学生所做的笔记汇编而成。
黑格尔的著作以其覆盖面之深广而享有盛誉。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来理解哲学的历史和我们身处的世界本身——在黑格尔,这个世界通常被看成是“一个历史的行进,其中每一个相续的运动都是为解决前一运动中的矛盾而出现的。”例如,他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西方社会中引入真正的自由。 但正因为是绝对的初次,它也是绝对的激进的:在革命消灭了它的对立面后,革命所唤起的暴力高潮无法自我平抑,结局是无路可去的革命最终自食其果——得之不易的自由自毁于残暴的恐怖统治。然而,历史总是在对过失的自我学习中前行的:正是这种经验,也只能在有了这样的经验之后,一个由自由公民组成的既能行使理性政府的职责,又能实现自由、平等的革命理想的宪政政府才有可能得以出现。
在《历史哲学》的前言中,黑格尔阐述:“哲学表明,意识是存在于它无限多个概念之上的,也就是说,意识是存在于自由的、无限多的形态之中,而对立的抽象内省的形态只是它的一种反映。意识是自由的、独立存在的、有个性的,仅仅属于精神。”
所以作为单独概念的“意识”,由两部分组成,两者都各有无限多个“形态”,一部分是原则性的,另一部分是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反映,所以他又说:“通常意义上的意识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事物总体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对事物具体反应的抽象概念。” 他同时说:“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不同,对事物的反应也不同,和原则性的意识有所偏移,但是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这种偏移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取决于他的正常状态,取决于他对上帝的尊敬程度。要了解这种概念的程度,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
所以,虽然黑格尔的语言很难懂,但他阐述了形而上学必须要研究每一个事件中的命题和反命题如何联系的机制,因此必须要比较每一个历史事件中的例子和它们的原型,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的地方。 黑格尔对人类社会抱有一种有组织性和目的论的观念,他的著作语言丰富而难懂,对于现代读者来说非常令人迷惑。不仅如此,他的观念和现代知识界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个人权利的观念也正相反。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运动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对黑格尔思想的其他介绍参见“思想传承”“ 学术争鸣”版块。)
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历史学家将黑格尔学派分为两个阵营,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柏林汉博德大学的追随者,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伦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黑格尔左派,有时也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在宗教方面主张无神论,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费尔巴哈和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这些年轻的黑格尔信徒经常在柏林希贝尔酒吧聚会、争论,这里的氛围造就了对以后150年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们,形成了无神论、人文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基本观念。
但是几乎没有一位黑格尔左派宣称自己是黑格尔的追随者,有几位还公开批评黑格尔的哲学,但是这种历史上的区分法仍然在现代学院哲学中使用,黑格尔左派对黑格尔的批评导致一个全新的领域—关于黑格尔和黑格尔理论的文学作品。
当代对在校学生来说,为了方便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分为三个阶段,“正题”(例如在法国历史上的大革命)、“反题”(大革命随后的恐怖阶段)和“合题”(自由公民的宪法保障状态)。这种分法并不是黑格尔自己提出的,最早见于费希尔的对个人和全体之间联系的一个模拟描述。黑格尔学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三段论法会掩盖黑格尔理论的真实论点,虽然黑格尔曾经说过:“要考虑到两个基本元素:第一,自由的意志是绝对的和最终的目的;第二,实现的方法,也就是说知识和意识的主观方面,包括生命、运动和活动。”(正题和反题),但他没有使用“合题”这个术语,而是用“整体”。“这样我们就了解了整体道德和实现自由的状态,以及其后这两种元素的主观整合。”
黑格尔运用这种辩证法体系解释哲学、科学、艺术、政治和宗教的历史,但是现代评论家指出黑格尔经常修饰历史的真实以适应他的辩证法模式。卡尔·波普在他的《开放型社会和它的敌人》中指出,黑格尔体系文饰了威廉三世的统治,他认为1830年代的普鲁士是理想的社会。赫伯特·马尔库斯在他的《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崛起》中批判了黑格尔作为一个国家权力的辩护士,为20世纪极权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实际上黑格尔并没有为这些权力形式辩护,只是认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为这些权力存在,所以也是合理的。亚瑟·施潘豪尔藐视黑格尔对历史的解释,认为他的著作是蒙昧主义的,是“伪哲学”,许多英国学派的哲学家也遵从这种看法。
20世纪黑格尔的哲学开始复兴,主要是因为几个原因,一是发现黑格尔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还因为黑格尔的历史观开始复活,再有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同,将黑格尔的理论重新带到马克思经典中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乔治·卢卡斯的《历史和经典概念》,掀起一股重新了解评价黑格尔的著作热,黑格尔的复兴也引起对黑格尔早期著作的兴趣。现代美国的哲学家也明显受到黑格尔的影响。
“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das ist vernünftig.)」。此句出自《权利的哲学纲要》一书(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
“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Abstraktionen in der Wirklichkeit geltend machen, heißt Wirklichkeit zerstören.)
“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现,只不过第一次是正史,第二次是闹剧。
“一个民族只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 。”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精神现象学》(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逻辑学》 (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 (last edition of the first part 1831)
《哲学全书》 (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分三个主要部分: 小逻辑、 自然哲学、 精神哲学)
《法哲学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也还是参考了原书米希勒第二版的霍尔丹的英译本。个别地方还参考了俄文译本,俄译本也是依据第二版的。我们曾根据英文译本及俄文译本做了一些校订和补充的工夫,这散见于《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中译者的小注和按语里。
书摘
段把那業已過去了的東西重新經歷一遍罷了。像這樣的模仿並複習那對於精神很生疏的原則的作風,只能作為一個陣瞬即逝的階段出現在歷史上,而且也只是藉一種死文字作出來,這種模仿複習的成果只是些譯品,而非原本;而精神只能於认识它自己的原始性裹得到滿足。
如果我們在近代,同樣地想耍提倡回復到古代哲學的觀點,(特別是像我們竭力推崇柏拉圖的哲學那樣,)為了想要寻得一個工具,以拯救我們逃出這時代中的一切麻煩和困難,则这種回復也已經不像初次那樣天真純樸的景象了。這個謙遜的勸告,其來源頗有點像文明社會中人要求到北美洲森林裹去回復那些野人的風俗習惯和相應的觀念形態一樣,也有點像費希特。有一次推荐麥雨其塞德克的宗教,認之鴆最純潔最簡單顺為我們所必將達到的境界。一方面,無可否認,在這種回復裹所追求的乃是在獲得一原始開端和堅定的出發點,但這只能在思想理念本身內去尋求,而不能從外在的權威裹去尋求。另一方面,那已经发展了豐富了的精神耍想回復到純樸的境界一一亦即回復到一種弧寂的,抽象的境界或思想,也只能被認作無可奈何的逃避;這表示着精神神的無能,——無能去享受那擺在面前的高度發展了的豐富的材料(這材料要求我們的思想去克服它,並深入掌握它),因而對它(即材料——譯者)採取逃避的方式而逃避到荒漠之野。
從上面所說,即可明白,何以有許多人,或者受了這種浪漫想法的特殊引誘,或者一般地受了柏拉圃和古代的哲學的名聲的吸引,去鑽研古典哲學,為了從源頭上去為創立自己的哲學找基礎,而結果他們对於這種研究昔不感到滿意,反而很不應該地索性就把它丢掉了。我們在古典哲學裹只能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我們必須知道我們要在古代哲學或每一特定時期的哲學中所耍尋求的東西,或者至少必須知遺,每一種哲學都代表一特定的發展階段,在它裹面只有在它那一階段範圍內的精神的形式和需要才被祸示出來。在近代精神裹,沉睡着更深的理念,為促使這些理念得到明晰的意識,需要在古代的抽象的不明晰的晦暗的思想以外,去另覓一種環境和現狀.例如,在柏拉圖那裹。關於自由的性質、罪惡的起源、神的意旨等問題均找不到哲學的解答。腑於這些悶題,我們當然一部分可以採納通常的虔誠信仰的人的看法,或者一部分採取哲學的觀點,决心把這些通俗的看法完全抛在一邊,或者把罪惡、自由都僅認作一種消極的東西。但當這些悶題,一旦成為精神研究的對象時;當自我意識的對立達到了一種强度,有了深入去解答這些問題的興趣時,精神對於兩種辦法都不會感到滿意。同樣,關於知識限度,關於主體與客體對立的間題,在柏拉圖時期也還沒有提出。自我本身的獨立性或自為性,對於柏拉圃也是生疎的。人佝沒有回復到他自己,伤沒有建立他自己為一獨立自主的人。主體誠然被認作一自由的個體,但他意識到自己的自由只在於與他的本質的合一裹。雅典人知道他是自由的,正如一個羅馬公民,一個出身貴胄的人也是自由的。至於說到一個人本身就是自由的,依照他的本質,作為一個人生來就是自由的,——這點柏拉圃不知道,亞里士多德也不知遺,西塞羅不知道,羅馬的立法者也不知道,雖說惟有自由這一概念才是法律的泉源。只有在基督歉的教義裹,個人的人格和縐神才第一次被認作有無限的絕對的價值,一切的人都能得救是上帝的意旨。基督教裹有這樣的教義,在上帝面前所有的人都是自由的,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耶穌基督解救了世人,使他們得到基督歉的自由。這些原則使人的自由不依賴於出身、地位、和文化程度。這的確已經跨進了一大步,但仍然還沒有達到認自由構成人之所以為人的概念的看法。多少世紀,多少千年以來,這種自由之戚曾經是一個推動的力量,產生了最偉大的革命運動。但是關於人本性上是自由的這個概念或知識,乃是人對於他自身的知識,這却並不古老。
乙、哲學與其他知識部門的關係
講哲學史這門科學,必須依時間次序對個別人物逐一加以陳述,因為哲學史的外表形象是由個別人物構成的。但這種陳述必須排除時間方面的外在歷史,而只須揭示民族和時代的一般性格和一般情况。而事實上哲學生的確陳述了這種一般的性格,並且還陳述了它的最高點。哲畢生和這一般的性格有着最密切的關係,而屬於某一時代的一定的哲學形態,本身只是那個時代一般性格的一個方面、一個環節。由於彊種密切的關係,一方面,我們必須詳細考察一種哲學與它的歷史環境有什麼樣的關係,而另一方面,也是主耍的一方面,我們必須研究哲學史所特有的內容,當我們既已區分開一田與它有密切關係的東西之後,唯有這種特有的內容才是我們應該集中注意力去從事研究的。這種不僅只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聯系,因此就有了兩方面,我們必須予以考察。第一方面是純屬歷史的聯系,第二方面是實質的聯系,如哲學與宗教的聯系。通過對於哲學與宗教的聯系的研究,我們對於哲學同時亦可得到一較深切的概念。
一歷史方面的聯系
人們慣常說,我們必須考察政治局勢和宗教等,因為它們對於哲學有很大的影響,而哲學亦同樣對於政治、宗教有影響。如果我們滿足於像“很大影響”這類的範疇,那麼我們就是把兩者放在一種外在的關係裹面,並且以承認兩者各自獨立為出發點。但這宴我們却必須用另一種範疇來考察,而不可用互相影響或相互作用等說法。主要的範疇乃是所有這些不同的形態之統一,即認為:只有一個精神顯現於或表示在各個不同的環節宴。
(一)支配哲學思想的外在的歷史條件
首先必須指出的,即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必須達到某種階段,一般地才會有哲學。亞里士多德曾說過:“首先耍生活上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人們才開始有哲學思想”。因為哲學既是由的與私人利益無關的工作,所以首先必俟欲求的逼迫消散了,精神的壯鰱、提高和堅定出現了,慾望驅走了,意識也高度地前進了,我們才能思維那些普遍性的對象。因此我們可以把哲學叫做一種奢侈品,如果奢侈品是指那不屬於外在必需品的享受或事業而言。就這點看來無疑地哲學不是必需的。但這又耍看“必需”是什麼意靛。從精神方面說來,我們正可以把哲學當作是最必需的東西。
(二)哲學研究的精神需要在歷史上的起始
哲學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的思維和認識,無論是怎樣先驗的東西,本質上却也是一種產物;思想是一種結果,是被:產生出來的,思想同時是生命力、自身產生其自身的活動力。這種活動力包含有否定性這一主要環節,因為產生也是消。當哲學自身產生出來時,是取自然的階段作為它加以否定的出發點的。哲學是在這樣一個時候出發:即當一個民族的精神已經從原始自然生活的蒙昧渾沌境界中掙扎出來了,並同樣當它超出了慾望私利的觀點,離開了追求個人目的的時候。精神超出了它的自然形態,超出了它的倫理風俗,它的生命飽滿的力量,而過渡到反省和理解.其結果就是它攻擊並搖動了現實的生活方式、倫理風俗和傳統信仰。因而出現了一段破壞的時期。再進一步於是思想又集中向內。我們可以說,當一個民族脫離了它的具體生活,當階級地位發生了分化和區別,而整個民族快耍接近於沒落,內心的要求舆外在的現實發生了裂痕,而舊有的宗教形式已不復令人滿足,精神對它的現貨生活表示漠不關心,或表示厭煩與不滿,共同的偷理生活因而解體時,——哲學思想就會開始出現。精神逃避在思想的空曠領域婁,它建立一個思想的王圃以反抗現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