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尔-10是中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双座强击机,1955年10月之前称为冲击机。曾用代号“8号机”。
苏联伊留申设计局于1939年研制了伊尔-2活塞式双座强击机,在二战期间共生产了36163架,是苏军装备使用最多的作战飞机。该机装有坚固的装甲和火力强大的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敌坦克和地面部队。1943年,伊留申设计局在伊尔-2基础上改型研制了双座强击机伊尔-10,1944年4月18日首飞,8月投入批生产。伊尔-10仍保持了伊尔-2的气动外形和几何尺寸,但改为全金属结构,加强了装甲,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 提高了飞行速度。伊尔-10累计生产了4966架,其中1200架是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称为B -33(一说苏联生产4540架)。
1950年,中国开始从苏联进口伊尔-10飞机。1950年10月13日,驻上海帮助中国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的冲击第13团移交了25架。1951年10月1日,36架伊尔-10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到1952年共进口274架。1954年9月~1955年1月间参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作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1972年7月31日,空军司令部、空军后勤部向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提出报告,建议将空军现有128架伊尔-10、乌伊尔-10飞机油封保存或报废处理。12月4日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批准最后103架伊尔-10从空28师和第1、第13航空学校退役[3]。
乘员:2人
机长:11.12米
翼展:13.4米
机高:4.14米
空重:4,680千克
发动机:一台MikulinAM-42活塞发动机
最大起飞重量:6,335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飞行速度:550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800千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