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长臂猿

白眉长臂猿

拉丁学名 Hylobatesmoloch
动物界
别称 长臂猿、呼猴、黑猴
英文名 Silverygibbon,Javangibbon
中文学名 白眉长臂猿
哺乳纲
亚纲 兽亚纲
白眉长臂猿属
目录导航

白眉长臂猿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白眉长臂猿                   

【拉丁学名】:Hylobates hoolock

【俗名】:长臂猿,呼猴,黑猴

【英文名】:Hoolock(White-browed) Gibbon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热带森林

【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种群隔离,种内生物学特点

【保护措施】:限制捕猎

白眉长臂猿白眉长臂猿【国内分布】:云南(西部)

分类位置】: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长臂猿科 (Hylobatidae)

属: 长臂猿属 (Bunopithecus)

濒危等级生效年代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年

IUCN濒危等级: 资料不足 生效年代: 1996年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年

 

外形特征:

       无尾。前肢明显长于后肢。雌雄异色,雄性褐黑色或暗褐色,具白色眼眉,头顶的毛较长而披向后方,故头顶扁平,无直立向上的簇状冠毛。雌性大部灰白或灰黄色,眼眉更为浅淡,颜面宽阔而被以灰白短稀毛,面周更趋浅淡,白色。白眉长臂猿计有两亚种,我国的亚种(H. h. leucogenys)左右两条眼眉不相连接,体毛较长,为70-100mm,雄性阴毛白色。

 

分布范围:

         白眉长臂猿为东洋界缅甸--中国亚区的特有种,国内仅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以西的保山、腾冲、盈江等。国外见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和缅甸北部。

 

生活习性:

白眉长臂猿白眉长臂猿        白眉长臂猿主要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西部,多栖于海拔2000-2500m之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冬季常向下作垂直迁移。严格树栖,以多种野果、鲜枝嫩叶、花芽等为主要食物,亦食昆虫和小型鸟类。白眉长臂猿群体较小,一般一群3-5只,为单雄单雌配偶系。春末夏初产仔,每年1胎,每胎1仔。7-9年性可熟。

 

种群现状:

        50-60年代,白眉长臂猿在云南西部有较广泛的分布和较多数量,仅腾冲县就有数百群,总数不少于500只。80年代末,数量已大大下降,估计仅有100-150群,250-400只(马世来、王应祥,1988)。1994年,兰道英等重新复查时认为有50-100群,200余只,其中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腾冲和保山)20-50群,100-150只;腾冲尖高山(古永和苏典)一带30-50群,陇川(户撒)4-8群。西永,苏典和户撒的长臂猿多在中缅边境两侧分布。

 

致危因素:

         1、本种致危的主要因素在于栖息地被破坏,特别是中缅边境一带,森林砍伐的规模越来越大,且尚未有效地制止。当地民族的刀耕火种也威胁着大片的白眉长臂猿栖息地;

       2、狩猎是次要的致危因素;

        3、种群分布零碎,群与群之间相隔较远。近交衰退严重,造成后代生存能力减弱、繁殖性能降低;

        4、性成熟脱离群体的青年猿,因找不到配偶而失去繁衍后代的机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