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绣-江苏无锡地区刺绣的简称,无锡临近苏州,无锡地处锦绣江南、太湖之滨,风光秀丽、人文荟萃,自古就是鱼米水乡,是江苏刺绣的重要产地之一。锡绣早在明朝中叶就作为贡品上奉朝廷,清末民初时则有“不唯国人知之,薄海内外,靡不知之焉”一说。曾一度名比苏绣,当时曾有人指出:锡绣"实比汀绣,苏绣为优"。
关于锡绣的起源,传说苗族先民来到清水江两岸居住后,由于当地盛产木材,且水路运输非常便利,大家就从山上把木材砍伐下来,编成木排,沿清水江而下,到湖南洪江一带,用木材换取其他商品。当时有人发现锡与银子的颜色相似,并且不易被氧化,于是就有人把锡用于苗族的刺绣上,因锡绣制品的光泽度好,质感强,深受当地苗族人民的喜爱,锡逐渐成为这一地区苗族刺绣的一种重要材料。
苗族锡绣迄今仅分布在剑河县境内南包至南加段清水江沿岸的部分高山苗族村寨,它是在土布上以金属锡进行绣制最终来完成的刺绣品,此举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当属绝无仅有,其视觉效果是粗犷的深色面料上缀以银白色的小锡节,故质感强烈、古朴而生动,特别是在阳光下与银饰相辉映,更是熠熠生辉;在纹饰上它所采用的图案均为高度抽象的几何纹;在色彩上,锡绣主体以金属“锡”的自然色为主色调,虽在其间亦辅以黑、红、蓝、绿等彩色暗花,色彩高贵典雅,不染俗燥。[1]
苗族锡绣的基本特征是以藏青色棉织布为载体,先用棉纺线在布上按传统图案穿线挑花,然后用金属锡丝条绣缀于图案中,再用黑、红、蓝、绿四色蚕丝线在图案空隙中绣成彩色的花朵。
锡绣在材料上使用金属“锡”最终来完成一件刺绣品,正因为用料上的特殊性,使其与其它用蝉丝线作为刺绣的材料相比具有特殊性,改变了人们传统刺绣的用料观念,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刺绣。因此,苗族锡秀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挑花刺绣工艺用料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工艺价值。
在剑河,最独特的苗族服饰要数南寨锡绣,其堪称苗族服饰中的一绝,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种刺绣方法。这一刺绣方法仅存于剑河县南寨乡的绕号、柳富、白斗等少数苗族村寨,他们从种棉花、纺纱、织布、上染料到成品的制作过程,全部沿袭古老的传统工艺。现代文明不断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也提高了生活水平,但他们浓郁的乡土文化、传统的民风民俗和民居建筑,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遗风,经年不衰。
从近年来在苗族锡绣核心区之一的南寨乡绕号村挖掘的古墓考证,锡绣已流传了五六百年。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上,专家这样评价:剑河苗族锡绣使用材料特殊,它不用传统的丝线材料和刺绣技法,而用金属材料绣制图案,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和精巧,属罕见的刺绣技艺,在贵州乃至全国丰富多彩的刺绣工艺中独树一帜。[2]
1.以藏青色棉布为载体,先用棉纺线在布上按传统图案穿线挑花;
2.把细锡丝条拉直,一头打成小勾,另一头打成针头状,同时把已准备好的布垫铺在已绣有图案的棉布上,防止污染;
3.用针将图案的一根棉线挑出后,再用针头状的锡丝条穿过已穿出的棉线,剪下丝条,将另一端返扣在棉线上;
4.按棉布上的图案和细纹将这个过程周而复始;
5.衣边以黑、红、蓝、绿四色丝线挑纱织成3公分见方的边续方形图案;
6.衣颈至胸边,剪成3公分宽的锡片嵌贴于衣边四色连续锡绣衣方形图案上;
7.挑纱织扣成连续方形锡绣图案,再剪成3公分宽的锡片分段面包扎衣边留着3.6公分长的若干纱丝;
8.衣领背达片一幅长为21公分、宽为15公分,用黑色丝线组成格式图案布,再用红、黑、兰、绿四色丝线扣纱织成4公分见方的连续四瓣花样图案;
9.将剪成3公分宽的锡片,按照织绣成的底层图案纹样逐针扣纱组成16公分连续几何棱形锡绣图案。[2]
锡绣和苏绣是一脉相承的两种刺绣
无锡是苏绣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旧时苏绣指的是江苏刺绣,所以从历史渊源来看,锡绣与当今苏绣是一脉相承的两种刺绣。据汉代刘向《说苑》记载,无锡早在2500多年前吴国设都梅里时,就已有刺绣服饰。在清朝时期,锡绣的名声远远大于苏绣,1897年,全国第一个民间刺绣教学传授组织“锡山绣工会”也是在无锡创立。但盛极一时的锡绣到了今天,其名声和境况却与苏绣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其由抗日战争后,锡绣和苏绣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苏绣走向了一条日常实用性道路,而锡绣则慢慢衍变成了欣赏装饰品。对锡绣历史研究十分深入的赵红育说:“无锡工商业飞速发展致使诸如锡绣这样的纯手工业淘汰非常迅速,而苏州至今还保留着大片刺绣的农村土壤。”今天的锡绣已经和绘画一样,是代表一种历史传承的技艺,保护它就是保存一种人类历史的印记。
无锡刺绣经过几千年的沉淀,锡绣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单面绣、切马鬃绣、堆纱绣、戳纱绣、发绣、盘金绣、双面精微绣等10种绣法,其中切马鬃绣是无锡刺绣特有的传统绣法,而双面精微绣是锡绣另种特色针法,更使失传千年的中华绝技再次重放异彩。锡绣的针法更有多达30多种,正抢、反抢、平套、散套、桂花、刻鳞、乱针……让人不得不惊叹锡绣技艺的丰富多彩。
因为得到书画界协助,锡绣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了“阳春白雪”,也形成了“无画不能绣”的特点。无锡刺绣和书画艺术紧密结合,锡绣从书画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展自身表现题材和艺术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画无画不能入绣的“盛景”。锡绣的绣稿来源于书画,但它又不同于书画,多样的绣法和多变的针法让锡绣又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7年6月8日,无锡市赵红育锡绣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08年无锡精微绣作为苏绣的扩展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红育成为这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在锡绣艺术发展的鼎盛期,涌现出许多卓越的刺绣艺术家有:华璂、缪艺、陈华贞、薛文华、李佩黻、李韵和、张应秀、王琬香、赵禄增、郭景英、赵毓芸、陈少云、奚念臣、秦素瑾、吴毓芬等人。其中影响和成就最大的,首推华璂。她与李佩黻带领的锡山绣工会成为锡绣的两大流派。
● 李佩黻(1861年—1910年),女,字芸清,生于清咸丰十一年,无锡人。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祖父李福培,在清朝任过广东从化县知县,父亲李镇衡,任过湖北一县的知县。他性格文静,爱好刺绣,作品以淡雅、生动著称。光绪九年(1883年),与同邑华文川结为夫妇。其夫工书善画、多才多艺,人称“艺三先生”他从丈夫那里学到了比较系统的绘画知识。平时刺绣,亦多以她丈夫的山水画作绣本,在画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她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花木景物静观默察,认为刺绣亦应师法自然、形神兼备。她的绣品达到了“几莫辨其为绣为绘,其技能之精微盖入于神”的境界。
光绪三十四年,李佩黻等刺绣艺人获得清政府农工商部一等奖牌、天津实业劝工场银牌奖、第一次南洋劝业会金牌奖,奖励他们“精致绣品”,并能以“新法改良”刺绣工艺。宣统元年(1909年),她们的绣品又获得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和意大利都灵举办的万国博览会金牌奖。
● 华璂(1869—1939),字图珊,号迦陵馆主。无锡荡口镇人。出身世族之家。其父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山水画家,伯父华蘅芳是我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华璂自小就生活在书香门第,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有机会接触传进来的大量西方文化艺术。她自小就聪颖过人,喜爱书画及刺绣。成年后嫁与安徽籍金石家张守彝,仍住荡口娘家。1906年,华璂与堂妹华玙在荡口鹅湖女学教授刺绣。1910年,她们姊妹俩作品在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获奖。1912年,华璂夫妇在上海开办刺绣传习所。1915年,华璂绣作的《公鸡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
● 华慧贞(1908-1994),荣巷下荣春沂支荣吉庆的夫人,出身城中书香门第,工书画,精刺绣,有“针神”之称。她矢志振兴锡绣事业,1929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于锡山绣工会。毕业后,在家设绣工会分会兼任张氏作新小学刺绣课教师,培养了众多锡绣人才。建国后,她成为中华绣品厂的工艺师,她的作品在美、日等国获得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先后获轻工业部、江苏省荣誉证书。她创造了把一根丝线一分为18根的“劈绒绣”,培养了大批人才,发展了锡绣工艺。
● 赵红育,女,生于1958年4月,汉族,无锡人,刺绣艺术家。1973年15岁时师从无锡著名老艺人华慧贞学习锡绣,1976年进入无锡市中华绣品厂设计室,3年后调入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从事锡绣艺术的创作、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绣传承人,锡绣第四代传人,无锡精微绣创始人之一,无锡精微绣唯一传承人,她以87套针法将锡绣双面精微绣推向了最高峰,所绣《丝绸之路》被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发绣长卷《古运河梁溪风情图》被载入吉尼斯纪录。
● 吴鸣文,工艺美术师,8岁起师从姑妈吴爱珠学习刺绣,1973年进中华绣品厂技术创作设计组专职从事刺绣工作。1979年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工艺大师华慧贞的指导下,从事双面精微绣研究,不但对作品的构图布局,色彩应用,线条的明快流畅,针法活泼多样。代表作有:《击鞠图》、《韩熙载夜宴图》、《丝绸之路》
● 张铭,工艺师。1979年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老艺人华慧贞的“关门徒弟”。双面精微绣《饮中八仙》1983年获轻工部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作品二等奖;双面精微绣《丝绸之路》作者之一;小型双面绣《清江南景》2002年获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银奖。
● 曾友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绘画系,工艺师。1980年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双面精微绣《太真倦春图》获1990年全国旅游品天马银奖。后从事绘画,著有《中国画技法示范——仙鹤、白鹭、鱼鹰(白描·工笔·写意)》。
● 李军,1980年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双面精微绣《阿房宫》获1988年全国旅游品内销品优秀产品奖;双面精微绣《天下第二泉》获无锡中国人寿杯工艺美术世纪精品奖银奖。
● 陆金仙,老艺人华慧贞的大徒弟。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精微绣科研攻关组成员。
◇ 1908年,锡山绣工会获天津实业劝工场银牌奖
◇ 1909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一等金牌奖,获意大利都阆万国博览会金牌奖
◇ 1910年,农工商部在南京举办我国“第一次南洋劝业会”,无锡绣品获奖牌数居全国之首
◇ 1915年2月20日至12月4日,在举世闻名的国际大赛“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中,无锡全邑得奖五十种,得奖之多几与省会相抗衡
◇ 1921年10月10日至30日,南京举办“江苏省第二次地方物品展览会”,美术品得奖共153名,江苏各地绣品得奖共37名,无锡绣品获奖达11名,列全省刺绣第一
(自1908年至1921年这十三年中,无锡刺绣艺术品在国内外各级赛会中荣获奖牌的数量,在全国荣踞榜首)
锡绣精微绣自1980年问世以来,在全国各级评比展览中多次获奖:
◇ 1982年,由金家翔设计绣稿,赵红育创作绣制成功的第一幅双面精微绣《百寿图》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优秀作品奖”。
◇ 1983年,由顾青蛟设计绣稿,张铭主绣,陆金仙、赵红育协助绣制的双面精微绣《饮中八仙》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江苏省四新产品“一等奖”。并编入《苏绣精萃》一书中。
◇ 1984年,由赵红育创作绣制的双面精微绣《金明池争标图》作品获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大会表扬。
◇ 1986年,由顾青蛟设计绣稿,赵红育创作绣制的双面精微绣《百寿图》作品获第二十届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展销会优秀旅游纪念品奖“一等奖”。并编入《苏绣精萃》一书中。
◇ 1987年,由顾青蛟设计绣稿,赵红育主绣,吴鸣文、张铭协助绣制的双面精微绣《丝绸之路》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工艺美术展览,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并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同时编入《中国工艺美术馆馆藏珍品》一书中。1989年获无锡市科技进步最高奖——“腾飞奖”。
◇ 1988年,金家翔设计绣稿,李军创作绣制的双面精微绣《阿房宫》作品获第二十二届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优秀旅游产品奖。
◇ 1989年,金家翔设计绣稿,赵红育创作绣制的《锡绣香袋》作品入选江苏省首届民间美术博览会并获“优秀作品奖”。
◇ 1990年,由金家翔设计绣稿,赵红育创作绣制的双面异色、异图、声光精微绣《百鸟朝凤》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91年获江苏省第七届轻工业“优秀产品奖”,无锡市优秀产品设计“一等奖”。
◇ 1990年,由顾青蛟设计绣稿,曾友华创作绣制的双面精微绣《太真倦春图》作品获中国旅游购物节天马银奖。
◇ 1993年,由金家翔设计绣稿,赵红育主持负责创作指导,采用精微绣技艺与发绣技艺相结合的发绣长卷《古运河梁溪风情图》作品获中国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同年获江苏省第八届轻工业优秀新产品奖“优秀工业设计金奖”。2004年获江苏省首届《大阿福奖》“工艺美术金奖”,该作品现收藏于无锡市博物馆。
◇ 2002年,由顾青蛟设计绣稿,张铭创作绣制的《青丽江南景》作品获全国首届旅游纪念品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