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八角鼓(青州八角鼓)

山东八角鼓(青州八角鼓)

项目名称 山东八角鼓(青州八角鼓)
起源时间 清乾隆年间
项目分类 曲艺
认证批次 第一批
目录导航

简介

清代中叶,旗兵们征战沙场,浴血奋战,为鼓舞士气而高唱岔曲。他们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种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说唱形式竟然会打动清朝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继而轰动京师,然后又机缘巧合地流传至青州,并历经200多年,保存至今。这种说唱形式就是满族八角鼓。

清朝中叶八角鼓这一曲种沿运河南下传入山东。由于青州八旗原由驻京八旗抽调而来,八角鼓便最早传入青州北城,成为八旗民兵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一直久演不衰。青州满族八角鼓艺术最为繁荣的时候,青州满族居民几乎人人会唱,而且带动了整个山东满族的说唱表演。它承载着青州满族特有的艺术理念,也是青州满族人民重要的思想寄托。青州北城会唱八角鼓的有男有女,有兵有民,均为自我娱乐的“票友”。每逢出师凯旋,新官上任,喜庆节日,北城便有演唱活动。

历史渊源

关于八角鼓的历史渊源,有关学者认为满族的太平鼓(也叫单鼓)是由萨满教跳神演化而来的;而八角鼓的形成又与太平鼓有关。不过,单鼓向舞蹈方面发展;而八角鼓则由演唱民歌衍化成为说唱艺术。

另外一个传说:清乾隆年间,藏族少数部落中的首领叛乱,阿桂将军领兵平定大、小金川。这次征战时间拖得很长,八旗兵远离家乡,思念故土,在军营中常演唱一些家乡小调自娱自乐。有的人把军中生活和打仗的事编成新词,打着八角鼓演唱,得到阿桂将军的奖赏。其中有个军士名字叫宝恒,号小岔,唱得最好,因而八旗鼓也取名叫“岔曲儿”。阿桂将军班师还朝时,八旗兵高唱岔曲儿,轰动京城,当时人们称之谓“鞭敲金蹬响,人唱凯歌还”。后来每逢节假日或喜庆宴会,兵丁们便常聚在一起,演唱八角鼓自娱自乐。因为清廷曾明令禁止士兵登台演戏,于是有的大臣奏本说阿桂的士兵有伤风化。乾隆帝召见阿桂将军询问,阿桂说士兵唱的是得胜曲,歌颂的是“康乾盛世”。乾隆让宝恒等人入宫演唱,听后不但没怪罪,反而对它大加赞赏,当即下令内廷礼仪官制造八角鼓,让宫内太监也学习演唱;同时,还给宝恒等人签发了“龙票”。官兵们如获至宝,把它悬挂在排练场所,后来这种场所便叫“票房”,凡在票房活动的人都叫“票友”。从此后,八角鼓作为说唱艺术,便在八旗兵民中和北京城内兴盛起来。

基本内容

“八角鼓”是满族的传统说唱艺术,它是由伴奏乐器有八只角而得名的。

“八角鼓”又名“八旗鼓”。鼓框系木制,鼓面蒙蟒皮,八角象征满族的八旗,每个角与角之间嵌2片小钹,象征八旗16佐。鼓外一端系杏黄色丝绳双结纽,下垂两股穗子,表示谷生双穗,喜庆丰收。由于演唱者所属各旗旗色不同,穗子的颜色也随之而异。演奏时,最早是演员打着八角鼓独唱,左手持鼓,右手弹击,鼓的演奏技法分为:搓、拍、摇、簸、弹、挑等。弹击鼓面与摇震鼓身相结合,发出的声响制造气氛,配合演唱,使之声情并茂,独具特色。

基本特征

八角鼓最兴盛时,除独唱、群唱外,还有长篇书和扮演成角色,近似小戏的拆唱。曲牌有:罗江怨、太平年、尖尖花、反荡调、寄生草、军乐歌等三十几种,多由民歌衍化而来,但又京腔京韵与民歌完全不同,它好听、上口、易学、有说有唱,深受满族群众喜爱。不过有些牌子曲后来失传了。长篇书有《秦琼救驾》《狸猫换太子》等几十部,多数为其他曲种的移植作品。中短段有些为八旗知识分子创作,内容多为风花雪月,写景抒情,或花名药名,有的作品人物故事兼有。其中,《醉归》和《隐士词》,较有八旗兵民的生活特色。

相关制品及应用

据北城老人们回忆和文字资料记载,青州满族八角鼓曲目:

中短段:《掐葡萄》、《逛清明》、《农家乐》、《山景无边》、《踏雪寻梅》、《百花名》、《百药名》《秋、冬、花、月》、《十二月》、《大姑娘要婆家》、《青州四大景》、《醉归》、《吴月霞上坟》、《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焚稿》、《隐士词》、《风雨归舟》、《打渔杀家》、《醉打山门》、《单刀赴会》、《尼姑思凡》、《马前泼水》等。

长篇书:《四郎探母》、《林冲发配》、《武松传》、《白蛇传》、《野猪林》、《秦琼救驾》、《狸猫换太子》、《高怀德卖女》(包括入府、投军、拷童、荣归)、《十八国临潼斗宝》、《辕门斩子》、《瓦岗寨》、《红梅阁》、《杜十娘》等。随着老人的逐渐离世,长篇书已经失传,现在只保留部分短段。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