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黄花败酱或其近缘植物的带根全草。
① 白花败酱,又名:胭脂麻。
苦叶菜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茎横卧或斜坐,有特殊的 臭气,如腐败的酱味。茎直立,具 倒生的白色粗毛,上部稍有分枝。叶对生;叶片卵形,长3~10厘米,宽1.5~5厘米,边缘具粗锯齿,或3裂而基部裂片很小,两面均有粗毛,先端尖锐,基部窄狭;下部叶有翼柄,上部叶近于无柄。 聚伞花序多分枝,呈伞房状的圆锥 花丛;花冠5裂,白色,筒部短,无距;雄蕊4; 子房下位,3室,柱头头状。果实倒卵形,长约2毫米,背部有一小苞所成的圆翼,长宽各约5毫米。花期9月。
生长于山坡草地及路旁。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② 黄花败酱,又名: 黄花龙牙、 野黄花、野芹、 山白菜、黄花草、 鸡肠子草。
多年生草本。形与上种相似,惟根生叶卵状披针形,有长柄;茎生叶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羽状全裂,上方的叶片较大,裂片5~11,披针形,先端渐尖、锐尖,边缘具不整齐的大锯齿,两面无毛或被白色刚毛。花黄色。果椭圆形,长2.5~3.5毫米,宽1.7~2.2毫米,不具翼状苞。花期7~9月。
生长于山坡草地。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花枝( 黄屈花)亦供药用。
一般多在夏季采收,将全株拔起,除去泥沙后晒干。
白花败酱的干燥全株,长短不等;根茎有节,上生须状细根。茎圆柱形,外表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纵向纹理,被有粗毛。质脆,易拆断,断面中空,白色。叶多皱缩、破碎,或已脱落。全株有陈腐的 豆酱气,味苦。以干燥、叶多、气浓、无泥沙杂草者为佳。产于四川、江西、福建等地。
据 《本草》记载, 败酱应为上述 败酱科植物,但除四川、江西、安徽、福建等地使用外,大部分地区习惯上以 菊科植物 苣荬菜的带根全草和 十字花科植物 菥蓂的带果全草作败酱使用。前者习用于北方;后者习用于南方。
白花败酱含有挥发油,干燥果枝含黑 芥子甙等。根与根茎中含 莫罗忍冬甙、 番木鳖甙、白花败酱甙等。
黄花败酱根和根茎含 齐墩果酸、 常春藤 皂甙元、 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多种皂甙中已知结构的有败酱皂甙C、D、C1、D1,黄花败酱皂甙A、B、C、D、E、F、G。根中尚含挥发油8%、生物碱。 鞣质、淀粉。
苦,平。
① 《本经》:味苦,平。
② 《别录》:咸,微寒,无毒。
③ 《药性论》:味辛苦,微寒。
④ 《纲目》:"微苦带甘。
入肝、胃、 大肠经
①《 汤液本草》:入足少阴、手厥阴经。
② 《纲目》:手足阳明、厥阴。
清热解毒,排脓破瘀。治肠痈,下痢, 赤白带下,产后瘀滞腹痛, 目赤肿痛,痈肿 疥癣。
① 《本经》:主暴热火疮、 赤气, 疥瘙疽痔,马鞍热气。
② 《别录》: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
③ 《药性论》:治毒风顽痹,主破多年瘀血,能化脓为水。及产后诸病。止腹痛余疹、烦渴。
④ 《日华子本草》:治赤眼,障膜, 胬肉,聤耳,血气 心腹痛,破症结,产前后诸疾,催生、落胞,血运,排脓、补瘘,鼻洪吐血。赤白带下。 疮痍疥癣,丹毒。
⑤ 《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炎下痢。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外用:捣敷。
【宜忌】
《本草汇言》:久病 胃虚牌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①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 腹皮急,按之 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 顿服,小便当下。(《 金匮要略》 薏苡附子败酱散)
②治产后 恶露七、八日不止:败酱、 当归各六分, 续断、 芍药各八分, 芎藭、 竹茹各四分, 生地黄(炒)十二分。水二升,煮取八合,空心服。( 《外台》)
③治 产后腰痛,乃气血流入腰腿,痛不可转者:败酱、当归各八分,芎藭、芍药、 桂心各六分。水二升,煮八合,分二服。忌葱。(《广济方》)
④治 产后腹痛如锥刺者: 败酱草五两,水四升,煮二升,每服二合,日三服。( 《卫生易简方》)
⑤治赤眼、障痛并 胬肉攀睛:败酱一握,荆芥、 草决明、 木贼草各二钱, 白蒺藜一钱五分。水煎服。(《硕虎斋省医语》)
⑥治痈疽肿毒,无论已溃未溃:鲜败酱草四两, 地瓜酒四两。开水适量冲炖服。将渣捣烂, 冬蜜调敷 患处。
⑦治吐血:败酱草煎汤服。
⑧治 赤白痢疾:鲜败酱草二两,冰糖五钱。开水炖服。
⑨治 蛇咬:败酱草半斤,煎 汤顿服。另用鲜败酱草杵细外敷。(⑥方以下出《闽东本草》)
治疗流行性 腮腺炎
取 黄花败酱鲜叶适量,加 生石膏0.5~1两共捣烂,再用1个鸭蛋清调匀,敷于肿痛处,24小时后取下。重者需敷2次。有并发症者加服20~50%黄花败酱草煎剂,每日3~4次,每次20~30毫升;或当茶饮。治疗200余例,90%的病例在局部敷药后24小时内症状消失,重症(包括有 睾丸炎合并症的)患者在第2次敷药后一般症状也能消失。此外,本品对疖、痈、 乳腺炎、 淋巴管炎等也有效果。
① 《纲目》: 败酱,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后人不知用,盖未遇识者耳。
② 《本草正义》:此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得名。能清热泄结, 利水消肿,破瘀排脓。惟宜于实热之体。 《本经》、 《别录》、 《药性论》、 《日华子》诸书所载,无一非实热瘀滞之症。惟产后诸痛,当以瘀露作痛者为宜。而濒湖所引《别录》,竟作产后疾痛;《大明本草》又以产后诸病浑言之,则流弊良多,不可不知所辨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