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斯特·克勒

霍斯特·克勒

中文名 霍斯特·克勒
出生地 斯凯尔别舒夫
出生日期 1943年2月22日
国籍 德国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霍斯特·克勒霍斯特·克勒1945年1月,为躲避苏联红军而随家人逃难至德国,先停留于莱比锡。

1953年,由西柏林逃往西德,于路德维希堡(Ludwigsburg)定居。

1965年,进入蒂宾根大学攻读经济学与政治学。

1968年,在德国西南部的蒂宾根应用经济研究所担任报告起草人。

1969年,在德国南部的蒂宾根大学毕业,获得经济和政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在当地的应用经济研究所担任经济学助理研究员,由此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工作经历

霍斯特·克勒霍斯特·克勒1976年,离开研究所进入联邦德国经济部。

1981年,加入德国基民盟。

1982年10月,来自基民盟的科尔出任西德总理后,克勒在财政部任职,并成为科尔最倚重的经济顾问之一。

1990年至1993年,任德国财政部副部长。

1993年至1998年,任德国储蓄银行协会主席。

1998年9月,担任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行长。在这段时期,他代表德国参加了关于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谈判,他曾负责与俄罗斯就有关前苏联驻军撤离德国东部的补偿问题进行谈判,并且多次作为科尔总理的私人代表参加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的筹备工作。

2000年5月起,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八任总裁兼执行董事会主席的职务。

人物履历

2004年5月23日,当选为二战后德国第九届联邦总统。

2009年3月4日,克勒在接受对他的总统候选人提名后,辞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职务。

2009年5月23日,在第13次联邦大会的首轮投票表决中,克勒再一次战胜同一个挑战者施万女士,成功连任联邦总统。

2010年5月31日,因发表不当言论突然辞职[2]

对华关系

霍斯特·克勒在上海世博会讲演霍斯特·克勒在上海世博会讲演在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期间,曾于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4次访华。

2007年5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8年9月,克勒出席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 。 

2010年5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德国总统克勒访华[3]

家庭情况

霍斯特·克勒和妻子(左一)霍斯特·克勒和妻子(左一)1943年2月22日,出生于波兰的斯凯尔别舒夫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

1943年,他随家人逃离了故乡,来到了德国东部。10年后,克勒一家从当时的民主德国(东德)又迁移到了联邦德国(西德)。

已婚,妻子是埃娃·露易斯·克勒[4]

人物争议

辞职事件

霍斯特·克勒霍斯特·克勒2010年5月21日,突访阿富汗,视察德国驻阿部队。德新社报道,克勒结束访问阿富汗的一番讲话,暗示德国在阿军事行动是为维护德国经济利益,招致批评。

2010年5月22日,接受德国一家广播电台采访时说,德国依赖出口,“有必要”展开海外军事行动,“以维护我们的利益,例如保卫自由贸易通道”,类似阿富汗那样的地区安全形势不稳定,“肯定会在贸易、就业和收入上给我们造成负面影响”[1]

2010年5月31日,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在柏林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他说,辞职的原因是他此前关于德国派兵参加阿富汗军事行动的言论受到误解[2]

事件背景

霍斯特·克勒霍斯特·克勒2002年,德国起派兵赴阿富汗作战,现阶段在阿富汗驻有大约4300名军人,已有40多位德国士兵在阿富汗丧生。虽然以北约为首的国际安全救援部队一直在维护当地的安全,但阿富汗的安全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德国民众因此对驻军阿富汗的意义早已产生怀疑。

2010年1月,德国政府仿效美国,推出了“合伙”新政策,以加快阿富汗军队和警察队伍的建设。具体说来,就是德国士兵将对阿富汗士兵进行更多的实地培训,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则直接在战斗中给予培训。这一新政策意味着德国士兵将越来越频繁地离开安全的基地,在自己不熟悉的地区和阿富汗士兵并肩作战,导致伤亡率开始上升。

德国政府这一政策引起多方不满和反对。在野党绿党议会党团主席特里廷批评政府用美好言辞向公众掩盖“合伙”政策的危险性,并认为这一政策在试验期已经失败。德国警察工会主席弗莱贝格认为政府的阿富汗新政策是错误的。他说:“我们不是阿富汗内战而是救援服务的组成部分。”德国媒体也纷纷发表文章,指出新政策将会带来更多德国士兵的死亡。民意调查则早在两三年前就已显示,德国民众绝大多数希望德国快速撤军。而随着阵亡士兵的增加,德国执政党特别是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正在不断损失选民。

在这个关键时刻,克勒不合时宜地发表了上述关于阿富汗问题的讲话,因此受到强烈批评毫不奇怪[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