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

中文名 慕尼黑安全会议
地点 德国慕尼黑
标语 通过对话谋求和平
目录导航

会议简介

2017年第53届慕尼黑安全会议2017年第53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原名世界防务大会,由德国人埃瓦尔德-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舒曼森在1963年创办。

是由非官方机构承办的高规格安全政策论坛,与会者多为各国国防官员以及安全领域的专家,故有“防务领域的达沃斯论坛”之称。该会议是欧洲讨论有关欧美关系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带有浓厚的“大西洋色彩”,成为观察欧美关系走向的“风向标”。最初研讨的重点仅限于跨大西洋关系和欧洲安全。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2002年以来逐渐演变为全球性质的安全政策研讨会。[1]

会议发展

创办初期,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是西方政治、军事界的一个自由论坛。论坛主办方邀请一些国家的部长、议员、武装部队高级代表和媒体代表参加,重点讨论欧洲与美国关系中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这一论坛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各方的支持,影响力逐步扩大,级别也逐步提高。除1991年和1997年外,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每年在德国城市慕尼黑举行一次。

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关注的重点不再仅仅局限于跨大西洋关系,而是更多地关注全球安全问题,其中包括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维护地区稳定等。1995年,第32届慕尼黑安全政策大会首次邀请俄罗斯代表与会,并首次提出北约东扩原则。1999年,第35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扩大了与会人员的范围,首次向中东欧国家和商界代表开放。在这次会议上,亚太地区的发展与和平成为重要议题之一。中国首次派代表参加会议。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受朱镕基总理的委托在会上发言,阐述了中国在国际安全政策方面的立场。

普京在第43届会议上猛烈抨击美国普京在第43届会议上猛烈抨击美国In recent years,随着会议议题的不断扩展,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已成为全球高规格的安全政策论坛,是各国高级防务问题官员及专家就国际重大安全问题阐述立场、交换意见的重要平台,不同主张和观点在这里激烈交锋。在2007年2月举行的第43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俄罗斯总统普京猛烈抨击了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在全球各地滥用武力的行为,并措辞严厉地指责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及北约的扩张政策。普京的讲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政坛上引起强烈振动。[2]在2009年2月举行的第45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美国副总统拜登描述了新上台的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基调,包括称美将“重启”美俄关系。

历届介绍

第46届

介绍

2010年2月5日-7日,第46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在德国慕尼黑举办。包括中国外长杨洁篪、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和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在内的数百名各国政要及安全领域专家出席会议。这是中国外长首次出现在这一有着40多年历史的全球高规格的安全政策论坛上,表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力量日益凸显。[3]

杨洁篪在第46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发言杨洁篪在第46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发言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来自全球大约50个国家的300多位政府首脑、外交和防务高官就资源安全和全球力量转移、军控与核不扩散、中东问题、伊朗核问题、北约新战略和阿富汗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在会议闭幕当天举行的“北约的未来:战略与任务”论坛中,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说,北约要捍卫成员国安全,必须有所转变,成为一个北约成员国与全球伙伴国家共同磋商国际安全事务的中心。他强调,北约应与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发展更加紧密的关系。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首次出席这一全球高规格的安全政策论坛,并在5日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的讲话,就当前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阐述了中方立场和主张。

议题重点

第46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于当地时间7号下午在德国慕尼黑闭幕,多国就欧洲和全球安全构架,能源安全,核裁军和核不扩散问题,阿富汗问题以及北约未来规划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大约300名来自5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国防部长、外交部长以及高级安全官员在德国南部第一大城慕尼黑出席了本次会议,其中包括中国外长杨洁篪、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在内的各国政要及国际原子能机构新任总干事天野之弥等安全领域专家。

中国外长杨洁篪是第一名参加这一会议的中国外交部长。杨外长在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演讲,阐述不但发展中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呼吁国际社会在多极化、全球化进程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中国合作共谋对策。

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尼黑安全会议伊朗核问题成为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之一,据报道,这也是国际会议关于对伊朗核问题的讨论首次被放到网上播放。伊朗外长穆塔基在会上发言表示,伊朗生产高浓缩铀绝非为了制造核武器,而是出于非军事化的民用目的。在6号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举行会谈后,穆塔基再次表态称与国际社会就核燃料交换问题达成共识感到“乐观”。

北约未来规划及安全问题也是会议关注的重点。7号,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在会上说,希望北约能成为全球安全合作与协商的中心,但当下阿富汗问题无疑是北约的首要重任。

拉斯穆森说,阿富汗问题充满了艰难挑战。目前有16个非北约成员国军队加入驻阿富汗的国际部队,但要在阿富汗成功,现在最需要的是合作伙伴。

由此,拉斯穆森希望北约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加强联系,因为同这些国家建立密切关系对北约不会带来损害,所以应该让它们更活跃的、更系统化的参与对付全球安全威胁的商讨。

不过,拉斯穆森强调说,想使北约成为全球安全合作与协商中心的意愿,并不意味着北约是在和美国竞争。

此外,据报道,德国当局派遣了约3700名士兵,维护会议期间的治安秩序。

第47届

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当地时间2011年2月4号至5号在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面临新挑战的国际安全政策:从金融危机到虚拟战争”。

会议最初研讨的重点仅限于跨大西洋关系和欧洲安全,所以可以看作是一个区域性的会议。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2002年来逐渐演变为全球具有广泛影响的、独立的安全政策论坛。本次会议由来自全球大约350名安全、外交领域的决策者以及经济界人士参加,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英国首相卡梅伦、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等一系列重要人物,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会议的重要性。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时间里,与会者就未来欧洲-大西洋安全结构、虚拟空间安全、金融危机对全球稳定和安全的影响、核不扩散、裁军和军备控制、阿富汗问题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在4号的开幕式上发言说,他对欧洲减少国防投入感到担心,2002年之前美国在北约防务开支所占比例不到50%,如今这一比例上升到接近75%,跨大西洋国防能力之间差距在加大。他呼吁欧洲重振其作为美国主要安全伙伴的角色,适应新的全球安全环境。拉斯穆森还阐述了北约如何帮助欧洲各国用较少资金建设更强大的防务的“灵巧防卫”,即在资金短缺情况下,在开发军事技术和能力上通过北约汇集和分享欧洲各国的能力和资源,并且把资金用在优先急需之处,更好地利用北约的顾问和中介作用,确保各国在削减防务预算上取得某种协调。

那么除了北约事务外,由于Recently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局势动荡,这一话题也成为了这次会议的焦点内容,与会各方希望为阿拉伯世界找到一个解决当下动乱的合理方式。那么美国国务卿克林顿提出,希望埃及可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选举。

而与此同时,数千名反战者这两天以来都聚集在会场的外面举行示威游行,他们希望通过这一举动,促使与会各方为实现世界和平做出真正贡献,而不是把各自利益放在首位。

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期间,有关各方有一些其他值得关注的活动。最为引人注目的可能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5号在出席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的间隙,正式交换了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签署文本。这标志着美俄新的核裁军条约正式生效。拉夫罗夫说,条约生效将“有助于国际稳定”。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上午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对这一条约生效表示欢迎,他说,这一条约是通往无核世界目标的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将为建立中东无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以及2012年核安全峰会等重大事件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另外,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期间,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5号也在慕尼黑举行会谈,就中东问题及埃及等中东地区国家Recently局势进行了磋商。潘基文、希拉里·克林顿、拉夫罗夫参加了此次会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会后对媒体说,有关四方紧急敦促各方在促使以巴恢复和谈上取得进展。会后发表的声明重申,支持2012年9月完成巴以谈判,并同意3月中旬再次举行有关四方会谈。声明还说,有关四方注意到Recently在埃及和该地区其它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考虑到这些事件对阿拉伯和以色列和平的含义,同意在下一步会谈中作为首要关注事务进一步加以讨论。[4]

第48届

第48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2012年2月3日在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开幕。大约350名全球安全、外交决策者及经济界人士将在3天内就欧洲-大西洋安全架构、美国战略重心转移、金融危机对防卫政策的影响等话题展开对话。[5]

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会议2012年2月5日闭幕。此次会议是在美国外交和安全战略出现调整、欧洲和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中东局势持续动荡的全球大背景下召开的。因此,与会各界人士在继续讨论欧洲安全形势、与俄罗斯关系等传统议题的同时,还把目光扩展到全球。

观察人士指出,此次慕尼黑安全会议反映出,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全球安全格局正酝酿新的变化和调整。但与此同时,在伊朗核问题、欧洲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叙利亚局势等一系列国际安全热点问题上,相关各方的分歧与矛盾依然难以弥合,这无疑将给未来全球安全增加风险。

欧洲安全有变化:

在本次会议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国防部长帕内塔是最受媒体关注的一对搭档。他们共同现身慕尼黑的主要政治意图就在于安抚欧洲,以消除美国因宣布战略重心转向亚太而在欧洲引发的猜测和疑虑。

他们重申了美国对跨大西洋安全关系的承诺,表示将继续发挥北约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需要重新审视美国和欧洲现有的跨大西洋安全关系,并要求欧洲国家在军事和外交上做出调整,以适应美国全球战略转变的需要。在军事上,避免军费削减,通过北约这一平台整合防务资源,从而在欧洲防务上承担更多责任,减少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在外交上,包括重大问题和战略调整上,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

正如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主席伊申格尔所言,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任务未来将在全球范围内,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欧洲-大西洋地区。

会议期间,希拉里·克林顿和帕内塔的主张得到部分与会者的响应。波兰总统科莫罗夫斯基说,当下,欧洲应认真考虑承担起欧洲防务。德国国防部长德迈齐埃说,对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欧洲不应该害怕,欧洲应为自身及周边地区安全承担责任。但也有不少与会者认为,受制于当前经济危机和多种现实障碍,欧洲国家在防务建设上难有突破性进展,跨大西洋安全关系调整将面临障碍。

第49届

介绍

2013年2月1日,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将拉开帷幕。2013年会议的议题重点涉及跨大西洋安全格局、正在崛起中的国家与全球治理、欧债危机和欧盟的未来、马里和叙利亚局势、伊朗核问题等。[6]

美国态度

在为期3天的会议上,将有400多名来自全球的安全和政策领域人士出席,美国副总统拜登是其中重量级人物,他将继续对美跨大西洋关系阐明立场。

热点问题

将国际安全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作为讨论重点,是近些年来慕尼黑安全会议的一大特色。在2013年会议上,叙利亚和马里局势、伊朗核问题等成为讨论重点,并设有专门的讨论会。

新的话题

此次会议还组织了专门的讨论会,关注国际安全领域中出现的新话题,包括美国页岩油开发对地缘政治的影响,网络安全,崛起中的国家与全球治理等。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实力增强,传统西方国家的内政和外交政策面临重大调整,世界安全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In recent years,中国受到的关注度持续上升,预计在本次会议上,外界将更加注目中国在地区和全球治理中的新观点。[6]

第52届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13日在第52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中国与国际秩序”论坛发表演讲,呼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世界秩序。

傅莹说,中美关于秩序的讨论很热,但双方谈的也许不是同一个秩序。美国人讲的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有三个支柱:一是美式价值观,也称作西方价值观;二是军事同盟体系,这是美国发挥领导作用的基石;三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机构。这个秩序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日益碎片化的今天,越来越难以有效应对层出不穷的挑战。比如,西方价值观在许多国家遭遇水土不服。美国军事同盟体系把盟友的安全利益凌驾于非盟友之上,给地区热点问题增添复杂因素。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经济治理的缺陷。

傅莹说,中国人讲的“国际秩序”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国际机制、法律体系和原则规范。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创建者之一,也是获益者和贡献者,同时还是改革的参与者。

傅莹说,习近平主席去年访美在西雅图演讲时指出:“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中国针对现行国际秩序有缺失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就是中国提供的新型国际公共产品。

傅莹说,中美在世界事务中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需要彼此支持。然而,中国不能全盘接受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我们反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政治制度的长期排斥和压制。我们主张共同安全,不赞成用排他性的同盟体系再次分割世界。世界需要改变,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彼此,至少应尝试搭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秩序框架,最大限度地容纳各种利益需求和理念,就像搭建一个共同的屋顶。

傅莹说,中美领导人都公开表示有决心让两国关系取得成功,避免走新老大国争霸与冲突的老路。习近平主席提议中美共建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虽然这个过程不容易,但应能为构建全球新秩序提供路径。[7]

第55届

2019年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德国出席第55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并发表题为《倡导国际合作,维护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杨洁篪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加速深刻演变,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凸显。习近平主席指出,多边主义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世界比以往更加需要多边主义。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支持和践行多边主义,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8]

第58届

2022年2月18日至20日,第58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在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恢复线下举行。据慕安会官网介绍,有3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00位部长级官员和多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参会。会议定调为“摆脱无助感”。[9]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