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竞争力报告

全球竞争力报告

目录导航

内容分析

瑞士、新加坡、瑞典分列本年度全球竞争力排名前三位。而美国排名连续第三年下滑,2011年又下降一位,至第5位。今年经济体竞争力排名中,日本下降3位居第9位,中国香港排名第11位,中国台湾排名第13位。马来西亚则跃升5位至第21名,紧随澳大利亚之后。最新排名前十的分别是:瑞士、新加坡、瑞典、芬兰、美国、德国、荷兰、丹麦、日本、英国。瑞士连续第三年被评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

《报告》指出,除了宏观经济越来越脆弱之外,美国制度环境的某些方面继续让一些商界领导者感到担忧,尤其是公众对政治人物的信任度较低和对于政府效率低下的担心。

排名结果表明,发达经济体的竞争力在过去7年间停滞不前,但很多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却有了改善,让它们的增长更加稳健。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和表现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布兰克说:“这反映出经济活力正在从发达经济体转至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正在缩小。”

在欧元区,德国排名尽管下降了一位至第6位,但仍继续位居前列,法国下降三位至第18位,深陷经济泥潭的希腊则继续下降趋势,排名第90位。《报告》指出,提升竞争力的改革将在振兴此地区的增长和应对其关键挑战、财政整顿和顽固的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尽管在前30位中有着强劲表现,亚洲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显著竞争力增长势头趋于放缓,包括印度尼西亚、印度和越南在内的一些国家排名止步不前。《报告》指出,正如人们所担心的,保持它们增长动力所必须的改革和投资迟迟没有到位。

中国排名

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经济论坛7日通过日内瓦-北京连线的方式发布了《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排名第26位,比上一年度上升一名。

中国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排名逐年上升。这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实力的不断提升,说明中国经济的环境在不断改善,创新力在不断增强,把控市场经济的宏观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不存在问题。中国在2009-2010年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得分4.74分,名列第29位,持续上升一位。从2004年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同类报告中表现越来越出色:2004年是第46名,2008年实现质的非要跃,上升到了第30名,首次跻身30强的行列,并领跑“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

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报告》给予中国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截图(4张)的宏观经济环境很高评价,在所有142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0。但客观地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还有提升空间。把控市场经济体制的能力还不够,仍然习惯于采取行政命令和计划经济那套管理经济的手段。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无形之手太少,有形之手挥舞过多。特别是宏观经济中垄断经济有愈演愈烈之势,并且都是强势的垄断国企,这对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同时,市场准入还有有悖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壁垒,政府行政效率还不高等。

其次,《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负债最少的国家之一,拥有很高的储蓄率和温和的财政赤字,这些因素与良好的经济前景一起,使中国的主权债务质量的改善,远远好于其他金砖国家(南非(第50位)巴西(第53位)印度(第56位)和俄罗斯(第66位))。但同时必须看到,中国的高储蓄率也折射出消费不足的突出问题,这正成为美欧指责并要求中国改变的问题。平心而论,中国长期的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不良的反应。高储蓄率影响消费的提升,高额外汇储备,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前行的巨大包袱。这些都是中国正在孜孜以求改变和扭转的方面。

再次,《报告》中,中国的健康与初等教育、商业成熟性和创新等指标也排名靠前。健康与初等教育方面,笔者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但是,商业成熟性和创新两个指标,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中国商业成熟性并不高,中国创新亟待提高。作为创新主力的企业,垄断国企处于养尊处优的垄断地位,根本没有创新动力和压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目前正常经营和生存都步履维艰,根本没有资本和能力创新。

《报告》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至少8%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中国在发展经济和促进经济多元化方面成就斐然,在减少贫困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的进步令人瞩目,中国巨大的GDP使其成为继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全球经济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鉴于中国在全球具有仅次于美国的巨大市场规模,可为在华企业获得规模收益与丰厚利润提供广阔空间。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显示出良好的竞争力。但此《报告》表示,中国仍然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领域,尤其是其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准备和高等教育方面。

《报告》指出,中国面临保持快速增长和价值链升级问题。随着工资成本的上升,生产率必须随之提高。这对中国意味着两点:首先,必须提升竞争力的基础因素,即制度、基础设施、公共健康和初等教育等方面的质量,并继续保持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其次,还需要改善效率推进因素,特别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对信息通讯技术和其他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利用能力,并提高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和金融市场成熟性。

七国集团排名变化

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法国和日本,法国从去年的15位下降3位至18位。而在欧盟国家中,瑞典、芬兰、德国、荷兰、丹麦、英国、比利时的排名都要高于法国,这表明,在欧盟国家的竞争中,法国的竞争力处于弱势。

而日本的排名也下降了3位,从去年的第6位下降至今年的第9位。据该报告分析,日本宏观经济等官方指标排位低下,其中“政府债务余额”指标在所调查的14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最后一位、“财政收支”排第135位、“农业政策”排138位。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日本竞争力的排名。

虽然德国的排名仍旧在欧元区国家的排名中名列前茅,但德国的排名较去年相比还是下降了1位至第6位。

美国排名连续第三年下滑,今年又下降一位至第5名。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称,美国竞争力下滑,主要因该国公共债务担忧与对政府决策者的信心恶化,从而损害了该国经济复苏效能。特别是今年的美国债务危机以及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都影响了美国的竞争力。

加拿大方面,加拿大的排名从去年的第10位下降至今年的第12位。

总体来看,G7国家的排名普遍下降,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在全球的竞争中,G7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排名呈下降趋势,而其他经济体,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力正不断提升。

市场竞争力改善

9月7日,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日内瓦发布《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142个国家的排名中,瑞士连续三年拔得头筹,新加波超过瑞典上升至第二位。紧随其后的前十位排名分别是瑞典、芬兰、美国、德国、荷兰、丹麦、日本和英国,显示发达经济体仍在全球竞争中保持强势。但报告同时显示新兴市场体竞争力有所改善,中国最新排名上升1为至第26位,南非上升4位至第50位,巴西上升5位至第53位,但印度下降5位至第56位,俄罗斯下降3位至第66位。 

《全球竞争力报告》竞争力排名基于撒拉-伊-马丁为世界经济论坛设计的于2004年引入的全球竞争力指数。该指数由12个类别(竞争力支柱)组成,全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状况。这些支柱为: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性和创新。

排名的计算基础是可公开获得的数据和世界经济论坛与其合作伙伴机构网络每年进行的全面调查“高管意见调查”。今年在创纪录的142个经济体中调查了14,000多位商业领导者,力图揽括影响一个国家商业环境的众多因素。

报告包含了一个详尽的数据部分,对调查涵盖的142个经济体中的每一个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综合概述了它们的总体排名;报告中的数据表列出了110多个指标的全球排名情况。

排名意义

世界经济论坛高级总监兼新领军者年会负责人蒋睿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推出对于各国来讲是非常有益的。“它向大家展示了世界各地的现状,并让各国政府意识到他们自己究竟做了什么,因而从中发现他们的缺陷并做出纠正。这将促使各国部长和专家一起来探讨如何加强自己国家的竞争力。这种关注对于国家的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蒋睿杰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