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大学

国际科技大学

现任校长 Dr.GregoryO'Brien
中文名称 国际科技大学
外文名称 InternationalTechnologicalUniversity
创办时间 1994年
办学性质 私立
知名校友 爱德华·泰勒李远哲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历史概览

国际科技大学创建于1994年,由美国圣塔克拉拉大学的陈树柏教授(Shu-Park Chan)创立,目的是为了将教育与产业中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相结合,以教育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进而带动教育发展。这种新型教育理念类似于斯坦福大学的弗雷德·特曼教授(Frederick Emmons Terman )在50年代所提出的“金三角”设想,该三角关系由大学、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形成。以大学为核心,政府部门进行指导,工业界企业协同发展。

上个世纪70年代,陈树柏教授建议当时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能在中国创建一所科技类大学,但是由于当时的环境和各种条件,最终未能达到建校要求。

80年代,经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批准,尝试在深圳建立一所中国实验大学,但因历史条件限制,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最终,在90年代,在美国的硅谷地区创办了国际科技大学,这是华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陈树柏教授因此被誉为“华人之光”。

中国实验大学

在台湾创办一所科技大学的设想

在圣塔克拉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执教时,陈树柏萌生了一个日益强烈的愿望:创办一所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技大学,让学生学以致用。他从此开始了艰辛的创校历程。1973年,陈树柏在台湾任客座教授时,曾向蒋经国建议,参照美国硅谷经验,在台湾新竹创办一所科技大学。蒋经国一开始没有接受建议,后来又派秘书长与他商谈。因秘书长不幸车祸逝世,陈树柏在台办学计划因此夭折,最后不了了之。

与邓小平同志探讨中西文化教育

由于在网络和系统理论研究以及教学上的杰出成就,1979年,陈树柏获美国“总统特别奖”。国内有关部门两次邀请他回国访问。陈树柏考虑到父亲曾与共产党为敌,心有顾虑,试探着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回信说,邓小平收到他的信,欢迎他回国讲学,希望他解除顾虑,早日启程。1980年9月9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陈树柏夫妇。邓小平说,“令尊治粤八年,建树很多,至今老一辈的广东人都非常怀念他。”陈树柏建议,中国内地推行四个现代化,在科技教育上要计划周详,要下功夫培育人才。邓小平为陈树柏亲笔题赠了鲁迅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表达了期待两岸统一的愿望。陈树柏在第一次回国的三个月里,对国内二十多所大学进行了考察。返回美国后,他写下一份建议书,计划在国内创办一所新型大学,充分吸取美国大学的经验,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科技人才。

1982年8月10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第二次接见陈树柏。陈树柏向邓小平赠送了寓意春临大地的《紫藤双雀图》。在交谈中,陈树柏恳切谈到了自己对中西教育的看法。“我和邓小平先生交谈的时候,我就说,您问我问题,我就回答您,如果有冒犯您、或者冒犯祖国的地方,您不会见怪吧?他说,没有问题,我问你,就是请教你,你尽管讲,讲心里话,绝对不会怪你。所以我就说,第一,我在中国,一直念到中学毕业,又进黄埔军校学习,才到美国去的。我说,中国的教育,学生非常勤奋,但是没有一个学生上课敢向老师提问的。他说,尊敬老师有什么不妥当的吗?我说,老师希望你提问,是提高你的创造能力,所以我希望以后在创造一所新学校的时候,加强这一点。另外,在美国,老师鼓励学生当义工,而当时中国没有义工这个概念,那时我们在美国做了一个研究,发现中华民族在美国少数民族裔中,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弱的。我说,这一点,值得我们反省。他说,好建议。”陈树柏向邓小平建议,在国内创办一所“中国实验大学”(China Experimental University),把电子工业赶上去,将那里开发成中国的硅谷。邓小平表示将认真考虑。之后,陈树柏的建议获得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和教育部长何东昌的复信,表示感谢。从1982年秋到1984年春,这件事一直没有新消息,陈树柏以为已石沉大海。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第一次视察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梁湘汇报到人才缺乏问题时,邓小平说:深圳要办一所大学,这所

大学要由华侨和外国实业家,用西方科学与管理的办法来办,教员请外国学者来当,请外籍华人来当校长。陪同视察的杨尚昆插话说:这是管理问题。广东省原省长刘田夫也插话说:这里办了一所深圳大学。邓小平接着说:那所大学比这所大学大得多。深圳之行,给邓小平留下兴旺发达的深刻印象。2月24日,邓小平回到北京后,邀胡耀邦等中央领导人谈话时说,“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又提到:在深圳那里现在至少有两件事情可以搞,一个是建核电站,一个是华侨投资办所大学。华侨在那里办大学,教授的水平高,很多人是学者,教学设备也是人家出钱从国外买来。这件事要认真地搞,我们花不了几个钱,可以给我们培养一批人才。这个情况说明特区起了作用。按照邓小平的意见,中央决定开放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城市,由此推动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浪潮。邓小平点将在深圳举办中国实验大学,欲得其所。正如同美国《商业周刊》评论所说,经济特区初创,当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是欧美大投资商不敢贸然行事的原因之一。

筹建中国实验大学

梁湘梁湘中央有关部门把陈树柏办学一事转广东省和深圳市考虑。1984年3月,陈树柏接到广东省副省长王屏山及深圳市长梁湘的邀请信,约他在6月间赴广州就创办中国实验大学的事签署协议书。5月14日,陈树柏在纽约接受著名记者陆铿采访时,介绍了创办“中国实验大学”的若干情况,流露出对邓小平的高度敬佩之情,“说明邓小平是一心求治的。只要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益的建议,他都会嘉纳的。”台湾驻旧金山办事机构得到消息后,曾提出要陈树柏到台湾办学,可以提供一些便利。陈树柏兄弟姊妹十八人,只有在香港的一个弟弟支持他回来办学。许多人在观望,不相信他能办成这件事。

6月24日,梁湘、王屏山同陈树柏在深圳新园宾馆开始商谈。陈树柏起草的“中国实验大学”创办协议书要点如下:

  1. 政府授权陈树柏教授主持创立一所综合性大学,定名为“中国实验大学”。
  2. 中国实验大学之办学宗旨是借鉴先进工业国家教育之长处,探索一套先进而适合中国国情之教育制度,培养新一代具有先进科学知识之建设者。
  3. 校址定于广东省深圳特区,政府将为学校征得一块大小及位置合适,交通方便之土地作为校址。
  4. 办学经费由政府拨款及陈树柏教授募捐解决,先进仪器设备将主要由募捐解决。
  5. 建立校董事会,由政府领导人和国内外之社会著名人士组成,校董事会决定学校之预算及其他最重要之事项。
  6. 校长是学校之最高负责人,全权负责学校一切工作。校长由校董事会提名,报政府任命。政府同意任命陈树柏教授为第一、二任校长,每期六年,共十二年。
  7. 校务委员会由校长任命,报政府备案,该委员会协助校长,负责全权教学及行政工作。学校实行党政分离原则。
  8. 政府授权学校在本人自愿之条件下,从全国各部门调入教职员工,对不称职人员,有权退回人事部门重新分配工作。学校有权确定教职员工之编制及职称。
  9. 校务委员会全权负责按照校董事会批准之预算支配全校经费,包括设备与工资经费,并有权调整工资及学杂费之水准。
  10. 学校参加全国招生,毕业生不参加国家统一分配,而由学校根据学生品学情况和本人志愿,负责向用人单位推荐。政府承诺提供人事及户口方面之支持。

陈树柏介绍说,他的办学构想类似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特曼教授在50年代提出的“金三角”设想,这个三角关系由大学、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形成。以实验大学为核心,推动实业界在学校周围投资办厂,发展先进的电子工业,使之变成中国的“硅谷”。再以此为样板,推广到其他经济特区或经济开发区,有助于中国现代化事业。显然,这已超出单纯教育的范畴,涉及到科委、经委等部门。梁湘和王屏山表示赞同,认为中国实验大学要办,要迅速办。

1991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接见陈树柏教授1991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接见陈树柏教授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分管对外开放和特区工作,他受国务院总理委托,于7月6日召集会议研究中国实验大学有关事宜。据此,国家教委同陈树柏商谈,表示同意办学计划。胡耀邦也很支持。7月22日,他在北戴河接见陈树柏时说,“我这次和你会面,不是代表邓小平主任,也不是代表我自己,而是代表党中央,向你表示筹办‘中国实验大学’的建议,已获批准。”他说,“你向中央要求两亿元,我们决定给你二亿三千万。为什么呢?因为深圳一平方公里‘七通一平’(指通路、供水、供电、通电话、供煤气、排污、排水和平整土地基建)工程已需费一亿,二亿元刚够平整两平方公里的土地。那么,平整土地后没有钱怎么办?所以我们决定再给你三千万作首期基建费用。当然,按照你的计划,要办七院一中心,这笔费用是绝对不够的,所以我同意先从办研究院开始,从小到大,一步步巩固。筹办期间,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希望你不要碰到困难就泄气,不要性急,即使办得不成功,国家一样感谢你。”

8月15日,在深圳市香江酒楼举行筹办中国实验大学协议书签字仪式。深圳特区代表梁湘,广东省政府代表王屏山和陈树柏在协议书上签字。此前四天,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给梁湘来电说,经费问题,除陈树柏募捐筹款外,国务院总理同意两平方公里土地和基础工程由深圳市负责,地面建筑和学校正常经费由中央拨款。梁湘希望国务院尽快下达正式批文。根据协议书,双方决定迅速成立中国实验大学筹备委员会,下设美国旧金山、香港、深圳三个办事处,具体负责筹款、募捐教学仪器、物色师资、基建等工作。各项协议将呈报国务院批准后生效。

陈树柏奔走于美国和日本等地广为宣传,把创办实验大学视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典范,在海外引起很大反响。美国《时代论坛报》、台湾《时代报》、香港《文汇报》、《快报》等几十家媒体报道了这一消息。美国王安电脑公司等一些企业承诺,愿意捐助仪器及款项。一些教授、专家表示愿意到实验大学任教。美国亚美厂商协会表示愿意为实验大学毕业生提供赴美实习的机会和经费。9月间,陈树柏在美国旧金山和平统一促进会第十三次座谈会上说:“我个人已抱定破釜沉舟的决心,不计成败利钝,务要为此作出贡献。”10月,陈树柏赴深圳与梁湘落实校址等事宜。陈树柏准备请邓小平为“中国实验大学”题写校名。筹备委员会香港工作小组成立了中国实验大学人选委员会,由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学院等知名教授、学者二十人组成。凡海内外应聘教师,一律经人选委员会考核审定。

11月26日,国务院总理视察深圳时,询问了中国实验大学筹办情况,表示同意先拨五千万,还提醒一开始摊子不要铺太大。

深圳方面,在地形测量工作完成后,来自美国、香港和深圳的建筑设计师已经开始校舍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深圳市政府预定1985年4月破土动工,并请国务院尽快下达拨款批文。1985年2月6日,陈树柏在深圳对新闻媒体表示,中国实验大学将于1986年2月招生,1986年9月正式开学。首期招收二百五十余名硕士研究生,分属五个工业系科(电机工程、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将招收的研究生,内地占70%,香港占20%,其余10%在世界各地招收。中国实验大学将从开学以后第三年起,招收本科大学生和博士研究生,并着手筹备文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力争在他六年任期内达到上述设想规模,在校学生达到一万二千人左右。

筹建中国实验大学遇阻

《筹办中国实验大学协议书》上报国务院后,一直没有得到正式批复。

有关部门有不同看法。根据教育部指示,1985年初,深圳市政府邀请一批专家对办学情况进行论证,结论是可行。市政府认为:中国实验大学办学方法,符合我国培养高级人才的急需,可以摸索先进而又适合国情的办学途径;陈树柏教授能为学校捐赠基本需要的仪器设备,聘请一定数量的美国优秀教授,安排该校学生在美国实习,通过教学科研引进一些先进工业项目。这中间,“引进一些先进工业项目”的可能性,符合深圳发展的迫切需要。早在1983年10月,国务院总理提出,特区要“引进一些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企业,作为世界先进生产技术、现金管理办法的窗口。”深圳从此开始强调把引进“双密集型”工业项目作为引进工作突破口,但困难一直很大,效果甚微。

教育部认为,可行性论证不够,比如,陈树柏曾允诺募集资金八百万美元,到1985年初,仅只筹集到十分之一的资金。1985年3月22日,邓小平就陈树柏为建立中国实验大学筹办教学器材和聘请外国教师一事,作出批示:“请何东昌同志婉劝陈树柏教授:办校筹资不易,他的盛情和辛劳,我们很感谢,但希望不要勉强搞。”何东昌向陈树柏转达了这一意见,建议暂缓兴办中国实验大学,推迟两年再议。

1984年第四季度,国内出现宏观经济波动。1985年春,全面性的经济紧缩政策出台。从第二季度开始,深圳特区很快从建设高潮跌入极其困顿的局面,直到第二年下半年才逐渐有所改观。这是深圳特区史上最艰难的时候。深圳多项工作面临来自党内外的质疑,海内外还掀起一场关于深圳特区成败问题的大论战,在1985年夏达到高潮。

1985年6月5日,邓小平在听取谷牧汇报特区工作时,就中国实验大学一事再次表态,允诺过的事不要先退,可从小到大,视困难大小再定。随后的一个多月,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三度强调,“深圳是一个试验”。与他有关谈话相比,这是一个有保留的提法。

按陈树柏对协议书的理解,中国实验大学是一所排除政治因素的独立大学。有关部门认为这种宣传不妥。何东昌与陈树柏商谈时指出,“这所学校受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监督,必须遵守我国宪法、法律和法令,党、团组织要在学校进行活动。”

6月24日,胡耀邦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教育部党组关于举办“中国实验大学”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要明确中国实验大学不是一所独立大学;办学经费先由深圳地方财政和陈树柏募捐负责,逐步解决;可以先办一、二个系,从培养研究生开始,由小到大;校名建议用“深圳实验大学”,受广东省、深圳市领导。中央书记处原则通过报告,还指出,“办学方针不能变,即是培养工程和管理人才,要能到工厂实习,不是出去念博士学位。”并请广东省和深圳市进一步研究解决。

国家教委会、广东省和深圳市多次就办学经费问题进行磋商。6、7月间,深圳市政府向上级表示可以先垫支一千万人民币进行土建工程,中央一直没有批文。8月,中央同意拨五千万基建经费,相应的“七通一平”由深圳负责。到10月间,深圳市资金已到非常紧缺地步,要垫支已不可能。深圳市领导人一再向上级申述,鉴于特区缺乏资金和经验,中国实验大学最好由中央来办,不赞成更名为“深圳实验大学”。

10月初,“中国实验大学北美基金会”王肖梅女士致信深圳市领导说,“如果国内领导们对中国实验大学办校有具体的困难,或对一些办校的过程、步骤、处理、方法等有意见,请坦率地提出,我相信无论哪一方面,都愿从小到大,稳步进行的,但不能放弃办学这个初愿,这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深圳市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也认为,“办这所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将起借鉴和促进作用,对为经济特区培养各种高级技术人才将有好处,对引进外资和改善特区的投资环境、加强文化科学教育的对外交流活动将起到重要作用。”报告请示中央尽快下决心筹办中国实验大学,“如果中央感到目前经济有困难,建议先批准筹办‘中国实验大学’的协议书,经费问题明年才作决断,千方百计都要将这所大学办成。”这是深圳市就此事向中央的最后一次专门请示。

1985年底至1986年初,全国经济特区工作会议召开,深圳经济工作尤其是基建方面受到严厉批评。国务院要求深圳严格压缩基建规模,把工作重点放到建立以出口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上。创办中国实验大学的计划就此夭折。深圳工作因经济形势大变而受影响的,不止这一例。像特区货币发行、特区行政首长做“总督”、特区综合配套改革等事项,也或不了了之,或被推迟。有关方面的低调处理,被一些舆论所误读。比如,1986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某副校长在美国北大留学生座谈会上说,“深圳实验大学已被取消,原因就在于它不设党委。”

在美筹建国际科技大学

陈树柏教授没有气馁,回到美国之后他重整旗鼓,1994年,终于在美国硅谷创办现今的国际科技大学,这是第一所由华人创办的高等院校。古稀之年的他,曾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仍盼望在有生之年能把科技大学这个模式办到祖国大陆去,实现他二十多年前的教育梦,彰显了可贵的赤子情怀。

学校人物

创始人

陈树柏教授出生于中国广东茂名,是有“南天王”之称的中国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陈济棠之子,陈树柏是一名优秀的华裔美籍学者和教育家,1948年毕业于成都中央军校第二十二期,之后赴美留学,获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圣塔克拉拉大学工程学院担任教授和院长30余年。1994年,他在美国硅谷创立国际科技大学,并担任第一任校长。

他在电机工程学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曾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院士、美国“富尔布莱特国际学术交流基金委员会”的评审委员。

陈树柏的办学构想,类似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特曼教授在50年代提出的“金三角”设想,这个三角关系由大学、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形成。以实验大学为核心,推动实业界在学校周围投资办厂,发展先进的电子工业,使之变成中国的“硅谷”。再以此为样板,推广到其他经济特区或经济开发区,有助于中国现代化事业。他的理念和今天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在2011年开办的南方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很类似。

现任校长

格雷格·奥布莱恩博士(Dr. Gregory O’Brien),理海大学学士、波士顿大学社会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获理海大学和西方州立大学法学院的名誉文凭,在服役期间曾获美国海军立功奖。

在加入国际科技大学之前, 格雷格·奥布莱恩博士拥有高达45年的教育管理经验,曾先后担任阿尔格西大学系统19个校区的杰出名誉主席、新奥尔良大学校长、南佛罗里达大学学术事务副院长和教务长、密歇根大学弗林特分校教务长、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社会福利学院院长等。

作为董事会成员,格雷格·奥布莱恩博士曾担任美国高等教育评审委员会副主席、美国大学全国协会理事会主席、美国体育协会联盟委员会主席。[1]

董事会

ITU由董事会管理,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

ITU第一任董事会主席(1994年-2004年)是前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对亚裔美国人及太平洋岛民的咨询委员会主席John B. Tsu。

ITU第二任董事会主席(2004年-2011年)是橡树科技公司和橡子园创业孵化的创始人之一David Tsang博士。

ITU现任董事会主席是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共同创始人Chi Hsieh博士。

院系设置

工商管理系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BA)
  • 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计算机科学系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Bachelo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Science(*)
  • Master of Science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Science
  • Master Science in Information and Cybersecurity

数字艺术系Department of Digital Arts

  • Master of Science in Digital Arts

电子工程系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Engineering
  • Master of Scienc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Master of Science i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ABET)
  •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工程管理系Department ofEngineering Management

  • Master of Science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交叉科学系Department of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国际科技大学设有Kryterion测试中心,是集大量各个专业领域认证考试及练习测试为一体的辅助中心。

国际科技大学现在以下方向设有实验室:人工智能/机器人、绿色能源、生物电子及企业管理解决方案(SAP)。其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是与北京大学联合开设。SAP实验室由工商管理系开设,提供SAP相关培训,ITU也是SAP大学联盟项目成员之一。[1]

热门科系/研究所课程 未来工作岗位 部门目标公司
Master of Science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Science 软体开发、品保工程师、App开发、程式设计师、系统整合工程师、软体架构师 Amazon,eBay,Facebook,Paypal,Salesforce,Samsung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 财务分析师、专案经理、企业顾问、行政人员、行销总监、医疗保健管理员 Deloitte,Discover,JP Morgan,Kaiser Permanente,PricewaterhouseCoopers,Robert Half
Master of Science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企业软体工程师、专案经理、管理顾问、营运专员、企业分析师 Juniper Networks,Wells Fargo,Symantec,Solar City,PwC
Master of Science in Digital Arts 电子游戏设计师、影片制作人、艺术总监、资深设计师、App设计师 Yahoo,Walt Disney,Yelp,Shazam,Intuit,Apple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Engineering 控制系统工程师、生物医学系统工程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机器人工程师、高级应用工程师 DIRECTV,Intel,Nvidia,Ericsson,Broadcom,Cognizant Technology Solutions
Master of Scienc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奈米技术工程师、光电工程师、设计工程师、验证工程师、电机工程师、可靠性 Apple,Tesla,Dell,Applied Materials,Oracle,Linear Technology

校园环境

热门科系/研究所课程 未来工作岗位 部门目标公司
Master of Science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Science 软体开发、品保工程师、App开发、程式设计师、系统整合工程师、软体架构师 Amazon,eBay,Facebook,Paypal,Salesforce,Samsung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 财务分析师、专案经理、企业顾问、行政人员、行销总监、医疗保健管理员 Deloitte,Discover,JP Morgan,Kaiser Permanente,PricewaterhouseCoopers,Robert Half
Master of Science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企业软体工程师、专案经理、管理顾问、营运专员、企业分析师 Juniper Networks,Wells Fargo,Symantec,Solar City,PwC
Master of Science in Digital Arts 电子游戏设计师、影片制作人、艺术总监、资深设计师、App设计师 Yahoo,Walt Disney,Yelp,Shazam,Intuit,Apple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Engineering 控制系统工程师、生物医学系统工程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机器人工程师、高级应用工程师 DIRECTV,Intel,Nvidia,Ericsson,Broadcom,Cognizant Technology Solutions
Master of Scienc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奈米技术工程师、光电工程师、设计工程师、验证工程师、电机工程师、可靠性 Apple,Tesla,Dell,Applied Materials,Oracle,Linear Technology

地理位置

学校校区

圣何塞市

圣何塞(San José)是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的一个城市。位于旧金山湾区南部、圣克拉拉县和硅谷境内,是在加州的第三大城,仅次于洛杉矶和圣迭戈,并且在2005年超越底特律市成为美国的第十大城;圣何塞也是圣克拉拉县的首府。根据2004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统计,圣何塞市保有全美国人口在50万人以上的主要大城市中最安全城市的纪录。圣何塞在1777年建立时为西班牙属墨西哥新加利福尼亚(后来的上加利福尼亚)的第一个城镇,是一个为了提供附近军事设施食物而设的农业镇。在1850年正式立市时也是加州加入美国联邦后的第一个成立的城市,也是加州的第一个首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安置许多的退伍军人和他们的家庭,以及应付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人口扩张和急速经济成长,在做为一个农业城镇150年后,圣何塞渐渐成为旧金山和后来1970年代硅谷的一个住房社区。

随着高科技公司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创立于或移入圣何塞,圣何塞也逐渐成为硅谷的商业和研发中心,也开始有了硅谷首都(Capital of Silicon Valley)这个别名。世界知名大型高科技公司(Apple、intel、Yahoo、ebay、HP、FireFox、Google等)云集于此;大市区包括圣克拉拉县,面积3429平方公里。

硅谷地区

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是高科技事业云集的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别称。硅谷的主要部分位于旧金山半岛南端的圣塔克拉拉县(Santa Clara County),主要是该县下属的帕罗奥多市到县府圣何塞市一段长约25英里的谷地;而总范围一般还包含西南旧金山湾区圣马特奥县的部分城市(比如门洛帕克)以及东旧金山湾区阿拉米达县的部分城市(比如费利蒙)等地。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硅谷是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尽管美国和世界其他高新技术区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硅谷仍然是高科技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择址

硅谷公司硅谷公司

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一个世纪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果园,但是自从英特尔、苹果公司、谷歌、脸书、雅虎等高科技公司的总部在这里落户之后,这里就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市镇。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硅谷出了无数的科技富翁。

硅谷的主要区位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顶尖大学为依托,主要包括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同时还包括加州大学其他的几所校区和圣塔克拉拉大学等。硅谷以高新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同时拥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尔、苹果公司、思科、英伟达、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校园生活

校区地址[1]

圣何塞新校区地址:2711 N First St,San Jose,California(于2015年5月25日完全迁入)

森尼韦尔旧校区地址:756 San Aleso Ave,Sunnyvale,California

周边交通

校园与圣何塞国际机场相距十分钟车程,航班直达北京。与旧金山国际机场相距40分钟车程,多个航班直达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香港等主要城市。

文化传统

校徽

校训

认证与资质

Global development through Silicon Valley education(透析硅谷教育,放眼全球发展)[1]

合作交流

  • 获得美国西部学校和大学联盟高等学院和大学委员会(The WASC Seni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ommission)的认证
  • 美国加州私立高等教育局(Burear for Private Postsecondary Education)批准成立的大学
  • 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外大学就读推荐名单
  • 美国圣何塞市具有电子工程博士学位颁发资格的大学
  • 美国圣何塞市政府和商会的合作院校

国内院校

国际院校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武汉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4]
同济大学 河海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2] 中国海洋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3] 武汉传媒学院
四川大学 石家庄学院
东南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深圳技术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合作企业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武汉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4]
同济大学 河海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2] 中国海洋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3] 武汉传媒学院
四川大学 石家庄学院
东南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深圳技术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合作组织

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Mt Sierra College(蒙赛罗大学)

知名人物

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Mt Sierra College(蒙赛罗大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