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文庙据乾隆版《上杭县志》记载,该庙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后因毁于水或坏于蚁,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在原地重建,原占地8713平方米,以大成殿为中心,分前、中、后三门,殿前建东、西两庑和名宦祠、乡贤祠、戟门、泮池、棂星门、殿后建明伦堂、崇圣殿,左右还有尊经阁、教谕署、紫阳书院、周公书院、入圣第一门及四斋五祠等二十多座美轮美奂,金碧辉煌的门、廊、殿、阁,技艺精湛,宏伟壮观,是我省保存较完整、最具特色的文庙,成为杭邑历代文人雅士尊孔祭孔、弘扬儒学、祈求功名、聚文会友的高雅圣地,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杭文庙,为历代学宫之所,门前挺立着一块二米多高的碑石,碑上勒文曰:奉旨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
一走进文庙的大门,已略有些破损的石柱上那苍劲有力的浮雕就映入你的眼帘。推开文庙第二重那红色的大门,迈过那饱经风雨磨蚀的门槛,置身于泮池,凝眸注视碧池中逍遥自在地游乐的鱼,你眼中或许会晃过千百年来在此孜孜以求功名的莘莘童生吟读的身影。泮池的左边是名宦祠,有史可查的历代清正廉明、政绩卓著的名宦计四十七名。泮池的右边是乡贤祠,"杨州八怪"之一的华、清初诗人刘坊、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民国年间南社巨子丘复等,都忝列其祠,永远受到邑人的崇敬。
孔庙的第三重大门,是一座规模宏大、古色古香的建筑,这就是大成殿。大成殿飞檐翘角,雕龙饰凤,卫以石狮。天花板上那栩栩如生、精妙绝伦的两幅麟麒画像完好如初,两边墙壁上的花鸟、龙凤、玉兔等纹案图像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成殿正中端坐着孔子铜像,一代宗师万世师表的孔子神态俨然地接受世人的膜拜,像前铁制的功德箱汇聚了人们的爱心。大成殿的东侧,放置着始建学宫时烧制的青砖,砖上百花争艳,百鸟呈祥。大成殿门前及门内,安放着宋、明两代的石刻,碑上刻有书生们的心箴,读之,受益匪浅。
据悉,上杭县孔庙建于宋嘉定16年,至今有近800年的历史,据资料考证,上杭县的孔庙为福建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之一。当年建造规模盛大,占地8713平方米,以大成殿为中心,分前、中、后三门,殿前建有东、西两廊和名宦祠、乡贤祠及戟门、泮池、棂星门,殿后建明伦堂、崇圣祠,左右有尊径阁及四斋五祠,厅外另拓地一块为前坪,围以宫墙,并立“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一方。大成殿正厅立雕龙石柱10根,梁悬历代所奉匾额8块,殿前石台阶有龙凤浮雕。整个孔庙端庄宏伟,巍然壮观,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庙宇高阁飞檐,殿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其建筑与雕塑技艺高超。
文庙门前“下马碑”,上面刻着“奉旨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意思是“奉皇帝命令,所有一切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了这里,一律下马(朝拜孔子)”。在封建社会,所有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文庙见到此碑,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以表对孔子的尊崇之意。
由圣门进入庙内,有泮池和棂星门,构成一个前院,它标示着文庙的礼制。上杭文庙以大成殿为主体,分前、中、后三门。 大成殿飞檐翘角,雕龙饰凤,卫以石狮。天花板上那栩栩如生、精妙绝伦的两幅麟麒画像完好如初,两边墙壁上刻有花鸟、龙凤、玉兔等纹案图像。 大成殿“万世师表”匾额,是清康熙年间奉立的,正中供奉的孔子铜像高2.4米,重600余斤。
大成殿的东侧,放置着始建学宫时烧制的青砖,砖上百花争艳,百鸟呈祥。大成殿门前及门内,安放着宋、明两代的石刻,碑上刻有书生们的心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