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

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

中文名 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
地理位置 甘肃省敦煌市北境
景点级别
著名景点 玉门关汉长城
占地面积 600多平方米
目录导航

史料记载

Yumen Guan ji Changcheng Fengsui yizhi

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

Beacon Sites at the Yumen Pass and along the Great Wall

敦煌一带的汉代障塞烽燧,一直沿用至魏晋时期。东晋以后,逐渐废弃,鲜为人知。1906~1916年,英人斯坦因(Aurel Stein,1862~1943),两次对敦煌境内汉代烽燧遗址进行考察、编号,获汉代简牍700余枚。1944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调查了南湖、小方盘城遗址及其以东的汉代烽燧遗址。

文物保护

1979年以来,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河西汉代障塞烽燧遗址进行全面调查,并对敦煌西北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进行了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包括大方盘、小方盘):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代。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戈壁滩上。包括三 部分:玉门关遗址,又名小方盘城,是西汉玉门都尉治所遗址,关城周垣尚在,方形,夯土修筑,现存关城城墙南北长26.4米,东西宽24米,高9.7米;河仓城,又名大方盘城,是汉至魏晋时期我国西部防线储备粮秣等给养的军需仓库,呈长方型,夯土修筑,坐北朝南,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墙高6.7米。仓城南100米处筑有一烽燧,名日“河仓燧”;长城烽燧,由砂砾石夹芦苇(或红柳)间层叠压筑成,保存最好的一段长约400米,残高3.25米,基宽3米,上宽1米,外侧有一条宽6?7米的“天田”,是西汉边境的防御设施。玉门关,位于敦煌城西北90公里的戈壁滩上,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交通要塞

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长城烽燧的周围,还有明显房屋遗迹。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车道直通西域。

玉门关遗址实拍玉门关遗址实拍(3)

敦煌汉塞沿疏勒河南岸,由东向西延伸。西汉的塞墙止于疏勒河下游榆树泉盆地东侧的马迷兔,在现敦煌市境内长约 145公里,其间有大、小方盘城和马圈湾等烽燧遗址,一般保存较好。

塞墙构筑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湖滩、沼泽地区,塞墙多先以芦苇束作框架,内填砂砾,再平铺芦苇层,如此层层叠压而上,底宽约 3米,顶宽约1.5米,现存最高者约3.75米。

布局结构

戈壁地区多产红柳,则以红柳枝束为框架,筑法与芦苇作材料者相同。

小方盘城(斯坦因编号T14) 位于敦煌西北80公里,北距西汉塞墙 3公里。为西汉玉门都尉、东汉玉门障尉治所。平面近方形,南北24.40米,东西23.60米。墙夯土版筑,厚 4米,北墙现存最高 10.05米。早期开北门,晚期以土墼封闭,开西门。障北50米处有一土丘,土丘上和土丘西坡地窖中,曾出汉简93枚。障西为东汉时新筑的南北向塞墙。

大方盘城(斯坦因编号T18) 位于小方盘城东北约11公里,北距疏勒河1.2公里,汉代仓储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 134.8米,南北宽18米,有内外两重围墙。残墙最高 7.6米。内有仓库三间,南北墙上下各有一排对称的三角形通风孔。仓库内外及其附近曾出土汉简和西晋泰始十一年 (275)刻石。

马圈湾烽燧(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号D21) 位于小方盘城西11.5公里,马圈湾与盐池湾之间的戈壁走廊上。北距塞墙 3米。烽燧平面长方形,底部长8.35米,宽7.6米,残高1.87米,为三层土墼夹一层芦苇叠砌。东南角砌有登顶台阶。堡早期筑于烽隧东侧,堡门西开,堡内有过道和套房三间,房内均有灶。

火焚毁后废弃,改筑于烽燧南侧,门向南开。堡南 22.3米有东西向的长方形牲畜圈。出土汉代简牍1221枚,记载有关出入玉门关、玉门关侯及其管辖范围和屯兵、屯田活动等。其他遗物 300余件,有粮食、麻纸、毛笔、石砚、丝织残片、毛织残片、丝绵、麻布、麻鞋、竹编织器、漆器、木器、骨器、铁器、铜器、五铢钱等。据分析,此遗址为西汉玉门侯官治所。

地理位置

关于汉代玉门关址的确切位置,长期以来是史学界争论的一个问题。多数人认为玉门关设于小方盘城。有的学者对此提出疑问,认为应在小方盘城之西或西北近年,据马圈湾新获汉简,有人提出西汉玉门关址似在马圈湾西南0.6公里的羊圈湾,王莽末年废弃。东汉初,玉门关东迁至小方盘城西侧的塞墙上。

此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待于今后的调查与发掘。

日常保护

1963年甘肃省公布小方盘城、大方盘城及长城烽燧遗址为省级保护单位,树立了保护标志。1981年重新树立石刻保护标志,并于小方盘城遗址设专人负责保护工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