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灵台

东汉灵台

中文名称 东汉灵台
东西宽 约31米
目录导航

简介

我国最早的天文台遗址之一。

创建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原为一方形高台建筑,现存台址,东西宽约31米,南北长约41米,高8米。灵台分上下两层平台:下层平台为环筑回廊式建筑;上层平台为观测天象的场所,其四周各有五间建筑物,为观测人员整理天象时的衙署。东汉天文学家 张衡曾主持与组织灵台的天文工作。至曹魏、西晋时,灵台仍继续使用,作为国家天文台达二百五十年之久。

布局构造

灵台是东汉的国家天文观测台,也是当时最大的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属机构。它始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一直沿用到西晋,毁于西晋末年的战乱。

关于灵台的高度,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灵台高三丈,十二门”;另一种说“汉光武筑,高六丈,方二十步”。东汉三丈约合今7.08米,六丈 则为14.16米,如今灵台残高尚且有8米多,“三丈”说显然有误。《洛阳伽蓝记》说:“东有灵台一所,基址虽颓,犹高五丈余。即是汉光武所立者。”北魏 五丈约合今14米,也与“六丈”之说大体吻合。

发掘之时,考古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台基西面上层平台另有蹊跷:在五间建筑的后面,又加辟五间进深两米的内室,分隔为南北两室,南三间北两间。内室有土墙与前室间隔,形成密闭型格局,令人联想起《晋书·天文志》“做浑天仪于密室中”的所谓“密室”。

上层平台之上,即是台基顶部,已塌陷成椭圆形,原来顶部状况已难以考证。不过按照史书记载,顶部倒是可知大概:“灵台制度奈何?师说之,积 土崇增,其高九仞,上平无屋。高九仞者,极阳之数;上平无屋,望气显著。”灵台的主要功能是观天象的,因此顶部没必要建房,顶多四周有矮墙或栏杆,上面应 该放置诸多天文观测仪器,而下面平台上的建筑,则应该是观测人员记录数据、进行研究工作的“办公室”。

灵台遗址,面积达44000平方米。其中心为一方形夯土高台,其基址南北长约41米,东西宽约31米,高约8米。夯土台四周各有上下两层平台。下层平台筑有回廊,其北面正中有坡道上通二层平台。上层平台四方,原各有五间建筑,每间面阔5.5米。遗留下来的西面建筑的墙壁涂以白粉,东面涂以青粉;南面建筑的铺地砖上有朱红色粉的痕迹。这种依方位的施粉方法,与崇拜四灵(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习俗有关。其顶部原来置放仪器,是观测 天象的露天观测台。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张衡,二次任职太史令,亲自参与主持领导过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他发明的地动仪就放在了灵台上。

灵台遗址是我国东汉魏晋时期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的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中期城址,发现距今约4100多年的观象台遗。在半圆形夯土台基上,呈圆弧状排列的夯土柱构成十多道狭窄的观测缝,人们站在观测点,在冬至和夏至日,可从狭缝中看到冬至太阳从崇山(塔儿山)升起,其他观测缝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时节。它的功能包括观测日出方位确定季节,以制订历法,即所谓“观象授时”。这一考古发现立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称陶寺观象台的建造是中国天文学史的真正开端。

文物保护

2012年,洛阳市文物局提交的《关于报批汉魏洛阳故城东汉灵台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和《关于报批丝绸之路申遗遗产点汉魏洛阳故城太学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立项的请示》已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正式批复。这预示着,汉魏洛阳故城礼制建筑区遗址保护展示详细性规划项目正式立项,灵台、太学等东汉礼制区内的一系列著名遗址点将启动新一轮的保护和展示工程。

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文件中特别强调:灵台、明堂、辟雍和太学是汉魏洛阳故城的重要礼制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做好汉魏洛阳故城礼制建筑区域遗址的保护展示工作对汉魏洛阳故城的整体保护和展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文物部门已经聘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有关人员对该考古遗址公园作整体规划,初步打算以仿古风格的面貌呈现,而具体的设计方案要等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后,才可具体实施。

关于灵台的保护展示方案,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一直在进行修改和论证,而提交到国家文物局的第二次设计方案由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设计研究中心设计,该方案提出,对灵台的保护,计划采取原址覆罩的保护思路,也就是说,在现有的夯筑高台上加盖一个玻璃保护罩,将来参观者可以站在玻璃保护罩上观看灵台遗址。按照该设计方案,将来的灵台遗址保护工程为仿古外观,大约百米见方,二层台价,总高约17米,其内部空间还计划设置数个展厅,用于组建“张衡纪念馆”或“中国古代天文馆”等,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国家文物局在批复文件中指出,灵台遗址原址覆罩的保护思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关信息

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南郊,今偃师市佃庄乡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有一座巨大的夯土台,这便是中外瞩目的东汉灵台遗址。 灵台是当时最大的 国家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属机构。东汉灵台始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它为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先后两次任职太史令,亲自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并将自己发明的地动仪安放在灵台之上,在当时的地震预报方面大显神功,为当时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衡,公元78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他虽然出生于南阳,但一生辉煌的时期却发生在我们洛阳,洛阳可以说是张衡的第二故乡。

张衡虽然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对官宦子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习气却十分反感。他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对天文、哲学、地理都很精通,一心想报效国家,干出一番大业。张衡17岁那年离开了老家南阳,在当时的 东汉都城洛阳住了五、六年时间,游览了洛阳的山川风物、名胜故迹,并多次到当时东汉的最高学府太学中参观,结交了一大批文人学友,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开拓了视野,为以后在科学上的重大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00年,鲍德新任南阳郡太守,知道南阳人张衡很有学识,名望很大,就派人到洛阳邀请张衡回家乡南阳,帮助他办理郡政事务。这时的张衡已经在洛阳居住了多年,经济上也不太宽裕,加上思乡心切,就答应了鲍德的要求,到南阳郡走马上任,担任主簿一职,主要负责处理日常公文,工作也不是太忙,张衡便利用工作之余,写成了著名的(二京赋)。对京城洛阳和长安的繁华景色进行了描写,在当时文人中颇有影响。后来鲍德调往京城洛阳为官,张衡便返归五桥镇家中认真研究天文学、哲学。在研究过程中对 宇宙发展的规律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便专攻天文学知识。在这期间,京城洛阳的一位大将军得知张衡的才能,多次请他到京城为官,张衡均不为所动,潜心钻研天文学知识,这为他以后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11年,张衡被召回京城洛阳,先在尚书府中做了郎中,随后又升为尚书侍郎,过了一段时间,又因他精通天文历法,朝廷又让他做了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朝廷祀典等事务。在任此职期间,张衡写成了自己的天文学理论著作《灵宪》,并绘制了一部星图叫《灵宪图》。当他40岁那年,他又创造了 世界第一架观测天象的仪器浑天仪。

东汉时期,全国各地不时有 地震发生,给当时老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

大破坏。一场地震过后,受灾群众四处流浪,无处安身,也影响了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安宁,这种情况下,张衡便下决心对地震进行研究,探索可否能提前发现地震,做好地震预报,将地震带来的破坏减低到最小。经过张衡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他55岁那年创造了一种能预先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这在当时世界上还是首次,对地震学方面贡献极大。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材料由青铜制成,外形很象一个大酒蹲,直径有8尺。仪器的顶上有盖子,表面刻有文字以及山、龟、鸟兽等花纹,周围镶着八条龙,龙头分别朝着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每个龙嘴里都含有一颗小铜球,下面蹲着一只蛤蟆,都仰着头、张着嘴。如果哪个方向发生地震,那个龙嘴的铜球就会掉下,落下蛤蟆嘴中并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时负责观察仪器的人就会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方向发生了地震。

地动仪发明以后,经上奏皇帝,将地动仪安置在了京城洛阳,并派专人负责观测工作。有一天,地动仪西方龙嘴中的铜球忽然落下,负责观察的人急忙上报了皇帝,但当时的洛阳一点也没有地动的感觉,一切如常。朝廷中很多人于是就怀疑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的准确性,可否有设置的必要,正当大家还在争论不休时,甘肃方面派人来上报朝廷,他们那里发生了地震,这时大家才真正对地动仪信服起来。

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一生勤奋,终成大业,在 洛阳发明了地动仪,这一发明要比欧洲人早1700多年,由此来看,东汉时期的洛阳也可谓世界科技的中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