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遗址

琉璃河遗址

中文名 琉璃河遗址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09:00-16:00(最晚入园15:45)周一不开放;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编号 III—201
门票价格 免费
所处时代 西周
所属国家 中国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约公元前1045年,西周燕国初都建于琉璃河遗址地区。

20世纪40年代,琉璃河遗址被吴良才发现 。

1958年,北京市文物普查,对琉璃河遗址进行登记 。

196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对琉璃河遗址进一步调查并试掘,发现灰坑和西周陶片。

1963年,黄土坡村村民施友在琉璃河遗址挖菜窖时,发现两件青铜礼器,铜鼎和铜爵。

197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及北京市的文物工作者对琉璃河遗址开始发掘,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陶器及建筑物上的板瓦。

1973年—1977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房山区文教局共同组成琉璃河考古队,对琉璃河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共发掘61座墓葬,5座车马坑,还对城墙进行了解剖 。

1981年—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成琉璃河考古队,对琉璃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214座墓葬,21座车马坑,解剖了两处城址。其中1193号大墓出土了“克盉”、“克罍”和西周初年的漆器。

1995年—2002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联合对琉璃河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的重点在城址,同时清理了22座西周墓葬。

2021年12月19日,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今年最新发掘的一座西周墓葬中出土了青铜卣。青铜卣上的铭文出现“太保”“墉燕”“燕侯宫”等内容。有关专家认为,铭文中的“墉”字,是筑城之意,证实周王重臣召公亲自来过琉璃河遗址,并在此筑都。这篇铭文以文字资料实证了三千余年的北京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6]

遗址特点

遗址规模

古城址坐落在遗址中部的董家林村,地下尚保留了北城墙和东西二面城墙北半部的大部分墙基。北城墙全长800余米,东、西二面城墙保留的北段长300余米,南城墙及东、西二面城墙的南段,由于破坏严重,长度不明。城墙分为主墙和内、外护坡三部分,用黄土分段夯筑,宽约10米左右,残高1米多,夯层坚实,厚5厘米,面布细密夯窝。在东、西、北三面城墙外,发现有宽深各2 米多的护城壕沟。城墙内侧的“护坡”,被周初的墓葬以及属于西周时期的灰坑、房址所打破,说明该城的修建年代,不应晚于西周初期。
琉璃河遗址琉璃河遗址

遗址分布

城东南部为墓葬区,城内及西部为居住区。墓葬最集中的地区,是在城东南部的黄土坡村,已发掘墓葬200余座,车马坑近30余座。墓葬可分为大、中、小 3种类型。中、小型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四周一般有熟土二层台,坑底置棺椁;大型墓墓室部分亦为长方形土坑竖穴,一般带有2条墓道,个别的有4条墓道,坑底木椁保存较好。葬式多为仰身直肢,棺底大多有殉狗腰坑。此外还发现 7座墓有殉人。

文物遗存

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多放在二层台上及头前的棺椁间,小型墓以陶器为主,中型墓以青铜器为主,大型墓因被盗严重,青铜器不多见。伯矩鬲通体饰满浮雕,造型别致,铸造精细。其他有玉石器、玛瑙器、骨角器以及原始青瓷器、漆器、蚌器、货贝等。附葬的车马坑,最少的为2匹马、1辆车,最多为42匹马、10余辆车。有的是将马杀死后与整辆车埋入坑内,有的是将车拆散后埋入坑内。坑内出有众多的铜质车马器。国宝青铜器堇鼎通耳高62厘米,重41.5公斤,其器形、风格、铭文、字形与黄河流域商周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完全相同。

城内及西部居住区发现有房屋、窖穴、灰坑、水井等遗迹。出土的遗物主要有石、陶、铜、玉、骨、蚌等制作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装饰品和卜骨等。

出土文物

2002年8月14日-9月30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房山区琉璃河遗址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该地点属于琉璃河遗址墓葬区中Ⅰ区(按20世纪70年代对遗址的分区)的一部分,1995和1999年曾先后在其东部发掘了十余座西周时期墓葬。

本次发掘共发现墓葬14座,包括中型墓3座,小型墓11座,发掘了其中的12座。琉璃河遗址琉璃河遗址

从发掘情况看,本次发掘的十余座墓葬均属西周时期的土坑竖穴墓,方向均为北向略偏东。最大的2号墓长3.8、宽2.4米;最小的11号墓长2.4、宽1.2米。最深的2号墓深5.8米,最浅的11号墓深不足1米。墓壁均为直壁,填土均经过夯打,尤其是2、5、13号墓的夯窝十分明显。

各个墓葬的棺椁不等,一般为单棺。2、5号墓为一棺一椁,11号墓未见棺痕迹。棺椁均保存不好,仅存少量板灰,长宽可辨,高度难以确定。棺椁的盖板均为横置。

12座墓中,3、4、6、10、11、13号墓墓主人的骨架保存较好,7、8、9号墓残存少量骨骸,2、5、14号墓已不可辨认。从保存较好的墓主人看,均为仰身直肢葬,双手大部分置于腹部或骨盆上。

殉人

琉璃河遗址琉璃河遗址(5)殉人见于2、5号墓。2号墓殉3人,其中一人在南部二层台上,东西放置,侧身直肢,头向西,面向北,身上残留有席子的痕迹。另两人在椁内东侧,南北放置,均为仰身直肢葬,面向西,身上覆盖大量青铜车马器,北部一人的面部覆盖着大量扇贝,南部一人的头部放在北部一人的两腿之间。5号墓殉2人,其中一人在南部二层台上,东西放置,仰身直肢,头向西,面向上,身上残留有席子的痕迹。另一人放置在椁内东侧,侧身直肢,面向西,身上覆盖大量青铜车马器。

殉狗的现象较为普遍,一般放置在填土和腰坑中,部分狗骨架残缺不全,狗头的方向一般与墓主人的头向相反,部分狗骨架显示出活埋的迹象,如2号墓填土中的狗骨架。只有13号墓的殉狗较为特殊,该墓除在填土和腰坑内各放置一条狗之外,还在西部二层台上放置了一条狗,且狗的前肢反绑,显然为活埋。

随葬品

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玉石器、蚌器、漆器以及海贝、扇贝等。

陶器均放置在墓主人头端或棺椁之间。多者一墓(如5、13号墓)出土陶器十三、四件,少者一墓(如4号墓)仅出土陶器一件。器型一般有鬲、簋、罐、豆、尊、鼎等。

琉璃河遗址琉璃河遗址青铜器主要出土于2、5、13号墓等墓,2号墓主要出土青铜礼器、兵器以及车马器;5号墓主要出土青铜车马器;13号墓主要出土有青铜礼器、兵器和工具等。青铜礼器主要有鼎、簋、甗、尊、觯、卣、爵等,兵器主要有戈、短剑、矛、镞,工具有镢、锥等,车马器主要有当卢、缨络、节约、衔、镳、轭、辖等。另外,还出土了青铜面具、盾饰如铜泡等器物,部分铜泡上有“?#93;侯舞易”的铭文。

玉石器较为少见,2、5号墓各出土了一件玉鱼,13号墓出土一件玉璜。另外,在2号墓还出土了一件玉戈,13号墓出土了一件玛瑙管。

蚌器主要出于5号墓,有蚌泡和蚌鱼,但均已残破。

漆器出土鱼5号墓,残破过甚,器型不明。

海贝一般出土于墓主人的头部,部分也放置于随葬器物上。扇贝只在2、5号墓中有大量发现,主要放置在殉人身上[7]

本次发掘的12座墓葬,时代均属于西周时期,从初步整理的结果看,7、8号墓的年代最早,属于西周早期;2、3、5、6、9、10、13、14号墓的年代次之,属于西周中期,其中又有偏早和偏晚之分;4、11号墓的年代最晚,属于西周晚期。琉璃河遗址琉璃河遗址

本次发掘,是琉璃河遗址近年来收获较大的一次考古发掘,尤其是7、8号墓出土的陶器,显示出这两个墓葬可能是目前琉璃河遗址发现的西周最早时期的墓葬。而2、5号墓出土的大量车马器,也是自80年代以来出土最多的一次,尤其是两墓中出土的青铜组合面具、双鸟头马具、兽头形当卢等都是琉璃河遗址首次发现,丰富了琉璃河西周燕文化的内涵。

考古发现

2021年12月7日上午,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琉璃河遗址考古重要成果: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铜簋,与40多年前出土的圉簋纹饰相同,对研究墓葬随葬器用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与40多年前出土圉簋纹饰相同的铜簋与40多年前出土圉簋纹饰相同的铜簋器盖内铭文为“白(伯)鱼作宝尊彝”,器内底铭文则有“王赐圉贝,用作宝尊彝”字样。

同时,M1901号墓葬新出土的青铜面具、兽面形铜饰、成组的铜车马器、镂空有銎铜戈,纹饰精美、细节丰富,均为首次发现。M1903号墓葬出土了多件漆器,包括三角纹簋、豆等。

新发现的M1902号墓发现了北京所知年代最早的墓葬头箱盖板,这在北方地区较为少见。箱内有铜提梁卣、铜尊、铜爵、铜鼎、铜剑、漆器、陶器等,组合丰富。棺椁及人体骨骼均保存良好,椁板上有整只殉葬狗,与狗同出了一件铜铃。

为填补以往田野发掘的空白,研究西周墓葬的棺椁规制,考古人员采用了从椁室之外向内清理的“破壁发掘法”,对重点现象和出土器物进行清理,重点痕迹留取剖面。清理出多处以往未发现的漆器、织物交叠现象,辨识出北京西周青铜箭头的木质箭杆、席纹等,成功提取到北京西周早期带纹饰的丝织品,还原了出土每件器物的空间位置,为还原下葬过程和丧礼制度提供了材料[8]

历史文化

遗址的兴废

约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即封召公于北燕,建立诸侯国燕,其所在地就是琉璃河遗址,也是北京城的源头 [8]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北京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城市,西周时期即是燕国的都城。经考古论证,约公元前1045年,西周燕国即建都于此。

燕都遗址的护城河在西周中晚期之交业已淤塞,城内西周晚期的居址也不再出土高等级物品,墓地再见不到大、中型墓葬,由此推测琉璃河燕都遗址的城市功能,在西周中晚期之交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燕国的都城。这座城市最后彻底废弃于西周末年。遗址废弃的原因,很可能是那时燕人已攻占兼并了比其初都更为理想的都城——蓟城。从昌平白孚、顺义牛栏山出土铸铭铜器分析,上古蓟城可能是商代北方大国的都邑,所以燕人并蓟以后即以其为新都。

研究价值

琉璃河遗址经过发掘发现了城址,还发掘出了燕国贵族墓葬区,并出土了一批带有燕侯铭文的青铜器,从而确定了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时期北方重要的邦国燕国的都城,是北京建城最早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琉璃河遗址出土刻有“成周”文字的甲骨,为确定燕都城址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收获 [1]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琉璃河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2012年,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关于琉璃河西周燕都墓葬及车马坑保护工程立项的复函》(京西馆字[2011]5号)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立项 。

2016年12月,房山区人民政府审议了《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12-2030年)》,琉璃河遗址的规划范围占地19.6平方千米,涉及琉璃河镇中心区和董家林、黄土坡等十一个村庄。规划内容包括优化调整文物保护区划、制定多项文物保护措施、明确村庄搬迁安置工作、设立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等。

2018年,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导下,房山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16年-2035年)》《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规划》[1]

荣誉记录

2021年10月18日,琉璃河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4]

旅游信息

门票

琉璃河遗址琉璃河遗址免费,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距京城40公里,距京石高速公路琉璃河出口2公里。

博物馆建于商周遗址的墓葬区,占地20667平方米,楼阁式建筑,仿唐风格。馆内有展厅、文物库和二处墓葬 处,二处车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铜、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数千件。其中包括北京历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堇鼎和矩鬲、刻有43字铭文,记载燕马公长子克受封燕侯史实的克雷(雷为同音字)及克禾(禾为同音字)等国家级文物。

交通

前门乘922路到良乡转乘917支线直达商周遗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