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出生于印尼。父母做畜牧和食品小生意。父亲希望他能接受中文教育,不忘华人之本。余德耀
1966年,印尼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纷纷掀起排华浪潮。数百所中文学校被关闭,还在上小学的余德耀辗转于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之间,艰难求学,他有3年时间是在云南的华侨农场度过的。[5]
13岁,开始学中文。
20世纪70年代末,余德耀进入新加坡公教中学就读,并在学校参加了合唱团,开始接触中国民歌。这段经历对他如今的收藏生涯,有着重要影响。[5]他先后辗转香港和新加坡追求学业。
1978年,回到印尼。
1980年,赴美求学。大学时,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攻读农业经济学。
毕业后,回到印尼,在母亲担任股东的一间小公司工作3年。
1984年后,回到印尼的余德耀迎来了一个创业的机会:父母参股的一家农业公司因为股东意见不统一,经营不善,连年亏损。余德耀便从父母和其他股东手中买下公司的全部股权,独自经营。[5]余德耀把一家仅有25名员工的小公司,打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员工超过2万、2009年销售额预计超过40亿元人民币的印尼第三大农业集团。
1993年,公司规模逐渐扩大,首次上市。
1996年,公司再次上市。
亚洲金融风暴和印尼暴动又先后来临。余德耀生意陷入低谷,资金链也出现了问题,最多时欠银行3.8亿美元,债主有48个之多。他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收拾公司的烂摊子。公司用将近10年的时间来恢复元气。余德耀把危机后的10年称作自己“失去的10年”。[5]
2009年,公司成为销售额预计超过40亿元人民币的印尼第三大农业集团,产业链涵盖饲养业、大宗饲料买卖、冷冻食品加工、屠宰场、肉类便利店、农产品贸易、动物保健品等领域。
2022年3月18日,印尼爱国华侨、企业家、艺术慈善家和收藏家余德耀,因胰腺癌晚期医治无效病逝香港,享年65岁。[4]
余德耀做慈善,起初是为了支持太太。他们多次捐出自己的藏品,为邓飞发起的“大病医保”和“免费午餐”公益基金筹集善款。余德耀
在余德耀美术馆的展厅里,有一幅画家刘野为余德耀女儿所做的画像。余德耀曾希望自己的家庭能成为类似欧洲的文化贵族家庭,女儿能够继承他的收藏事业。
时间 | 荣誉 | 备注 |
---|---|---|
2014年 | 全球Top200收藏家入榜的中国藏家中位列第8名[2] | |
2014年 | 英文杂志《艺术与拍卖》“艺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排行榜第八名[6][7] | |
2012年 | 登上世界最权威艺术榜单Art Review Power 100[8] | |
2011年 | "当今艺术界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名列第八位 |
时间 | 荣誉 | 备注 |
---|---|---|
2014年 | 全球Top200收藏家入榜的中国藏家中位列第8名[2] | |
2014年 | 英文杂志《艺术与拍卖》“艺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排行榜第八名[6][7] | |
2012年 | 登上世界最权威艺术榜单Art Review Power 100[8] | |
2011年 | "当今艺术界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名列第八位 |
时间 | 荣誉 | 备注 |
---|---|---|
2017年 | 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军官勋章[9] |
时间 | 荣誉 | 备注 |
---|---|---|
2017年 | 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军官勋章[9] |
收藏中国艺术品
2004年前后,他开始集中收藏中国艺术品,建立起精彩的收藏,不仅收藏了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和张晓刚等“天王级”艺术家的作品,还收藏了孙原+彭禹这种可算新秀,渐成“中坚”,且存在争议的艺术家的作品。[2]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2005年,随着自己集团的经营状况日益好转,他开始注意中国的艺术品。[5]
2007年,以200万美元购入岳敏君创作于1997年的《公主》;同年,创立余德耀基金会。[1]
2008年12月15日,在雅加达,余德耀美术馆开馆展,展览请到印尼的重量级人物——前总统梅加瓦蒂女士前来捧场。[5]
2009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余德耀斥巨资购买了已故著名旅法艺术家陈箴的作品——一个4米高的球(名为《回归丰富,面对虚无》,“Back to Fullness, Face to Emptiness”)。
2010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拍卖会上从多位藏家竞标中胜出,以5218万港元(669万美元)的纪录价格买下张晓刚1992年的杰作《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的那位买家,这件作品将安置在据报道余德耀正在上海筹建的一家私人博物馆中。[10]同年,他以669万美元竞得张晓刚1992年创作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成为余德耀在当代艺术收藏界异军突起的标志。
除了装置艺术,余德耀另一个收藏重点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当代艺术作品。在他看来,这段时间的作品是中国第一代当代艺术最宝贵的创作。他的藏品中不乏曾梵志、王广义、刘炜、丁乙、张恩利等知名艺术家的作品。
2013年,余德耀在故乡雅加达创立了一家私人博物馆——余德耀美术馆(YuzArtMuseum),并宣称计划在全亚洲建立同类博物馆网络。在接受网刊ChinaArtNewsMagazine采访时,余德耀称买下张晓刚作品出于“爱国”:“我是中国人,我希望这件作品留在中国。”[2]
2014年1月7日,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于在上海徐汇滨江的“西岸文化走廊”正式落成,由原龙华机场机库改建而成,总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日本知名建筑师藤本壮介担纲设计[1];5月18日,一场名为“天人之际”的展览在余德耀美术馆开幕,集中展示了余德耀近十年来的当代艺术藏品,这也是这所美术馆的首场展览。
2016年,余德耀作为资深老藏家的代表回归拍场,以1840万元拍下了方力钧创作于1990-1991年的《系列一之五》,给予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以信心;同年,余德耀美术馆策划了轰动全球的且规模最大的“贾科梅蒂回顾展”,单日观展最高人次超过3000,此外,亦举办了“安迪·沃霍尔:影子”等重量级的国际性展览,为上海的大型国际展览建立了标杆。[3]
曾任英国泰特美术馆亚太地区委员、收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