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镇

徐霞客镇

人口 10.725万
中文名 徐霞客镇
方言 吴语
行政区类型 乡镇
著名景点 徐霞客故居、徐霞客博览园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2003年11月由璜塘镇、马镇镇、峭岐镇三镇合并,组建霞客镇。2007年,霞客镇更名为徐霞客镇。马镇镇面积35平方千米。原为宋、元时邮递交接处和往返马匹歇息地,故桥名为马公桥。镇以桥名。1949年为马镇乡。1957年北渚、河北、璜东诸乡并入。后改公社,驻地北渚。1974年迁驻马公桥。1983年复为乡,1991年改置镇。璜塘镇面积34平方千米。原名黄溪,后改名黄塘,明称黄塘市。清康熙后更今名。1949年置璜塘镇。1951年改置璜塘乡,后改公社。1983年复为乡。1988年改置镇。峭歧镇面积44平方千米。因元东路急递铺经此,以入界道路“荻苇萧森,路径崎仄”称萧崎。清改名峭歧。1949年为峭歧镇。1951年析为峭歧等7乡,1955年原析出诸乡又省入峭歧乡,后改公社。1983年复为峭歧乡,1986年改置镇。

经济发展

徐霞客镇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江阴的宏伟目标,突出民生民本,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全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了营造处处好环境,徐霞客镇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全力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态环境。2008年来,徐霞客镇主要围绕“增绿、清河、减排、通畅”八个字做好四篇文章。

全镇产业特色明显,发展布局合理,基本形成了,“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

徐霞客镇已经新增绿化面积9607余亩,其中完成“三路一河”800余亩,生态林5300亩,规模种植1370亩,“四旁”绿化2000亩,到2008年年底,徐霞客镇绿化总面积可超过5.5万亩,绿化覆盖率将达到33.62%。在水环境方面,徐霞客镇上半年清理了总长17公里的12条河道,累计已经清淤河道2230条,总面积8362亩,总投资超过1530万元。在通畅工程方面,由于徐霞客镇南北相距35公里,为了让农民享受到更大便利,徐霞客镇设立镇内公交线路5条,添置公交车辆13辆,日运送乘客达到1600人(次),农村公交成为农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2008年徐霞客镇将铺设污水主管网达16公里,支管网18公里,新建生活污水泵站6座,总投资超800万元。三是加快污水减排工作进程。具体做到五个坚决:污水处理厂坚决达标排放、坚决关停有污染且不落实整改措施以及部分小化工企业、坚决鼓励企业开展中水回用、坚决推行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坚决落实限排措施,对徐霞客镇26家印染企业实施了“做2停1”的做法,即生产2天停产1天。为了突显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徐霞客镇通过发展绿化生态农业,加快生态绿带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挖掘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建设,打造生态大镇、旅游名镇。工业方面紧紧抓住“退城入园”这一战略机遇,积极做好产业规划、项目对接,逐步形成六大新支柱产业,坚决杜绝重污染企业进入;进一步扶持做强九州、马鑫等现代高效农业企业,继续推进地税园生态项目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组建农业相关产业技术中心和基地,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明清风貌街、霞客文化广场、徐霞客碑林和风景区绿化工程,完善“霞客五园”农业生态旅游景观带。

农业

大力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农业,形成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良好氛围。

工业

拥有1000多家企业,形成了光伏、化纤、电子、包装等主导产业。

城镇建设

随着京沪高速铁路徐霞客镇段拆迁工作的结束,徐霞客镇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中安置房面积已达43万平方米。这是徐霞客镇坚持“全域镇区”理念,切实推进“三集中、三置换”工作的又一重大突破。徐霞客镇区划调整4年多来,十分注重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进一步加快工业集中区载体建设,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800万元,引进项目93个,总投资近30亿元,工业集中区建成区面积达6.9平方公里,进区项目累计321个,投资总额51.79亿元,经济总量占徐霞客镇总量的62%,位列无锡市16家重点园区第6位。徐霞客镇金凤村通过“三集中”战略,有效整合了资源,解决了部分企业分布分散、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不断加大村庄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了道路、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徐霞客镇展家村也成为无锡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针对当前多数农民收入主要依赖非农行业、承包农地经营规模小的现实,从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出发,徐霞客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的统筹功能,落实承包土地流转收益与徐霞客镇农业综合效益相协调的机制。,徐霞客镇投资2000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作用。共有21家“三资”企业投入4.5亿元兴办规模农业,100亩以上各类规模农业项目28个,徐霞客镇各类专业户达1175户,规模种植面积达到了3.53万亩,形成了12个特色专业村。南苑村抓住“三集中”契机,把土地流转和农业园区开发有机结合,并引导农民去九州生态园、工业园区打工,有效解决了人地矛盾,提高了周边农民的收入。徐霞客镇还以徐霞客大道、长山大道建设、园区开发为契机,加快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步伐。拆迁自然村48个,安置1959户。徐霞客镇以农村“三集中”为抓手,扎实推进新市镇建设,更加注重将农村特有的优美自然环境、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区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使生态优美的新村庄与现代化的农业基地交融一体。随着“三集中”建设的不断深入,徐霞客镇充分优化土地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共有3个村进行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共有1186亩宅基地被置换成城镇住房,城镇住房面积达到了43万平方米。通过土地流转直接增加群众收入1500万元,进入历次被征地农民保障达24127人,土地承包权置换社会保障就被征地农民保障一项每年就达到了2106万元。

职能建设

徐霞客镇党委、政府积极转变工作重心,提升政府执行力,增强政府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把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到“优发展、快发展”上来,一切围绕优化发展,建立和完善镇、村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发挥政府应尽职能,在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谋求新的突破。其次是把政府的主要精力转到“抓项目、办实事”上来,科学合理地整合资源,调配力量,聚精会神抓好促进发展、关系民生的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第三是把政府的工作职责定位在“促富民、创和谐”上来,强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惠民富民、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幸福成果。

人文荟萃

走进徐霞客镇,这里既有杏花春雨的明丽,又有小桥流水的幽雅,古寺、古宅、古街、古桥处处彰显了徐霞客镇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徐霞客故居和晴山堂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霞客被列为中华世纪坛40位名人之一,其著作《徐霞客游记》也被列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20部巨著之一。应该说,厚积薄发的文化积淀,成就了今日徐霞客镇历史风华和现代文明的交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