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内战

尼日利亚内战

目录导航

简介

       1967年7月至1970年1月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发生的内战。

   尼日利亚难民尼日利亚独立后由于历史上地区间和各族间的矛盾很深,北部地区的豪萨人在中央政府和军队中占统治地位;东区(伊博人占人口60%以上)因发现石油,成为全国最富的地区,因此中央与地方在权力分配问题产生矛盾。1966年 1月,伊博人青年军官发动政变,杀死联邦政府和北区、西区的总理以及大部分少校以上军官;陆军总司令J.T.U.阿吉伊-伊龙西掌握了政权,成为军政府首脑。7月,豪萨人军官发动政变,杀死阿吉伊-伊龙西和大批伊博人军官,陆军参谋长雅库布·戈翁中校(北方人,安加人)接管了政权。东区军事长官楚克沃梅卡·奥杜梅古·奥朱古对戈翁的领导地位持有异议,更反对当时戈翁要将全国划分为许多州的主张,担心伊博人地位受到损害。9月,北方各地发生大规模屠杀伊博人的事件。1967年 5月27日,戈翁宣布全国划分为12个州,原东区分为 3个州,伊博人占优势的中东州既无石油资源又无出海口。5月30日奥朱古宣布东区退出联邦,成立比夫拉共和国。以戈翁为首的联邦军政府于7月6日向比夫拉发动军事进攻,内战爆发。1970年 1月11日比夫拉战败,次日投降,尼日利亚恢复了统一。

起因

       尼日利亚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自1960年从英国获得独立以来,北方的穆斯林和南方的基督教徒就不断地为取得国家控制权而相互斗争。双方之间的矛盾由于在南方基督教徒聚居区伊博地区附近经济价值巨大的石油矿藏的发现而愈加尖锐。

战争过程

         1967年5月底,尼日利亚中央政府通过了新的行政区划改革方案,将全国划分为12省,油田却被故意划出了伊博地区。由于这次石油事件以及在北方对于伊博人的迫害,使得比亚夫拉地区在1967年5月30日在Chukwuemeka Odumegwu Ojukwu的领导下宣布独立,成立比亚夫拉共和国。战争从7月6日开始,首先尼日利亚联邦部队以两路纵队攻入比亚夫。尼日利亚右路部队首先在14日拿下南部重镇恩苏卡,但遭到比亚夫拉军的抵抗,战争陷入僵局状态。虽然比亚夫拉军作战勇猛,但是战争还是呈一边倒状态。中央政府受到了英国以及最主要苏联的军事支持,法国,葡萄牙和南非则支持比亚夫拉共和国,然而他们都并没有发表官方的承认。面对尼日利亚政府军由苏联提供的Il-28轰炸机的狂轰滥炸,比亚夫拉军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

结果

       在差不多整整3年的流血战争之后,由于战争引起的饥荒,比亚夫拉共和国政府不得不于1970年1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比亚夫拉地区重新加入尼日利亚。全国第一大种族伊博族在此后数十年时间内,无一人能够在尼日利亚军队或政府中担任要职。

在这场战争中,约二百万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中许多都是死于饥饿的儿童。比亚夫拉的经济被彻底摧毁,预计需要许多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独立领导人Odumegwu在战后逃往科特迪瓦,在1982年尼日利亚大赦后,才回到国内。他参加了2003年的总统大选,然而惨败而归。

2005年10月28日,再次公开鼓吹比亚夫拉独立的分离派领导人拉尔夫被政府逮捕。

影响

       1969年,尼日利亚境内,从比夫拉脱离联邦以来持续了长达18个月的内战终于进入最后阶段。这个国家曾被约 25万的尼日利亚联邦军队包围,但它保有的领土上还居住着约800万人,其中1/3是难民。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不少人在肮脏、污秽的帐篷里悲惨地饿死,到了该年年中,每天大约有几千人死于饥饿。

援救

      不过,大规模的国际救援行动每天向这个国家运送40架次的救援物资。1月11日,在美国纽约,成千上万的市民为饥饿的比亚法拉人捐赠了食品。装满豆、大米和罐头肉的纸箱及包裹堆积在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台阶上。有5000人冒着严寒参加了这次捐赠仪式,其中包括尼克松夫人。

  尼克松夫人出席仪式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表示”,并不表明当选总统尼克松对尼日利亚——比夫拉争端的态度。虽然全世界范围的人们都同情比夫拉人民所遭受的灾难,但局势很快变得十分明朗——他们的领导人奥都姆维加·欧佳库的军队无法抵挡占有绝对优势的对手。

  比夫拉人在死亡线上挣扎。没有食物、住处,更难以抵御疾病的入侵。这名难民正狼吞虎咽地吃着在街头捡来的腐烂食物饥饿的儿童和母亲,在尼日利亚这个有800万人口的国家,因为内战, 1/3是逃来的难民,他们中的许多人正在肮脏不堪的临时住所里忍饥挨饿尼日利亚的政客们争执不休,内战在拖延下去。这时国际采取了一个全世界范围的救济行动,旨在拯救比夫拉饥饿的人民。

  1970年1月12日,尼日利亚历时31个月的内战结束。比夫拉分裂主义者在其领袖沃杜梅古-奥朱古将军出逃以后宣告投降。内战中有200万人无家可归,其中包括整整一代伊博族的儿童。内战期间, 国际社会曾每晚出动几十架次飞机对比夫拉难民提供食品救援, 但每天仍然有几千人饿死,据红十字会估计, 到内战结束,比夫拉有500万比夫拉难民正在挨饿。

内战中小人物的命运抗争

      “我们一般不会把智慧与新手联系在一起,但这位新秀作家拥有古代讲故事人的天赋……她无所畏惧,否则不会探讨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的尼日利亚内战。阿迪奇埃初出茅庐,却已几近成熟。”

写下这段话的,是尼日利亚及至非洲最著名的作家、被认为是“非洲文学之父” 的阿契贝。英国《独立报》称阿契贝是“非洲最伟大的小说家”,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丁·戈迪默说,“阿契贝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天赋,他是一位充满激情、文笔老辣、挥洒自如的伟大天才”。

      让阿契贝对阿迪奇埃另眼相看的,是一本名为《半轮黄日》的长篇小说,一部书写尼日利亚内战的史诗般的杰作。

     《半轮黄日》讲述了尼日利亚内战中生活轨迹相交的三个人的动人故事。一个来自贫穷乡村在一位大学讲师奥登尼博家里做男童的13岁男孩乌古,一位抛弃了特权生活与大学教授情人奥登尼博生活在一起的奥兰娜,另一位是拜倒在凯内内(奥兰娜的孪生姐姐)石榴裙下的英国人理查德。战争极端残酷,骇人听闻的恐怖席卷着他们,一会儿将他们扯开,一会儿又将他们抛到一起,他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阿迪奇埃以悲天悯人的目光描述了这段历史背景下几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小说中讨论了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即关于人性自由以及为争取自由所付出的代价。小说中的人物都无力摆脱命运的桎梏,只好随着历史大环境的前行,仓皇地随波逐流。“尽管小说主人公的命运由战争的流程控制着,但一定程度上,他们仍然是独立的个体。在无法预知和无法控制的大环境下,阿迪奇埃让他们保有个性的特色,每个人都在为个体的自由不懈地追求,即便结局似乎已经注定,但对未来仍怀着希望,正是这种对自由的无穷向往支撑着他们每一个人和命运不断抗争。”

        阿迪奇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开始了解不为人所熟悉和关注的尼日利亚。在她眼中,《半轮黄日》是比夫拉希望的象征,但小说人物的悲惨和潦倒将一轮正冉冉升起、似乎预示着无限希望的太阳,变成了一轮昏黄的落日,无力地照射着这片浸满鲜血的干旱大地。

外部链接

           Map of Nigerian Civil War

Civil War in Nigeria (Biafra), 1967-1970

The Nigerian Civil War - Marcus Garvey

Wole Soyinka and the Nigerian Civil War

The Nigerian Civil War: Causes, Strategies, And Lessons Learnt

Short history and assessment of the MFI-9B "MiniCOIN" in Biafran air force service

Nicknames, Slogans, Local and Operational Names Associated with the Nigerian Civil War

Quick Kill in Slow Motion: The Nigerian Civil War

A view of blunders in the Nigerian strategy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