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乡

马铃乡

人口 4421人
中文名 马铃乡
邮政区码 550025
目录导航

社会事业

1999年,贵阳市、花溪区投资140余万元,接通了马铃乡至团茶7.5公里断头公路,使花溪区至长顺的路程缩短20公里,实现了全乡村村通公路的目标;2000年贵阳市、花溪区共投资898万元修建的青马公路黑色化工程2000年9月动工,2001年年底竣工。1996年在贵阳市、花溪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铺通全乡3个村共7公里的通讯光缆工程;2000年区移动通讯局投资200余万元,新建移动通讯机站,投入使用。2000年全乡8个行政村已实现电视“村村通”工程。

1994年,贵阳市委特殊党课在马铃乡召开,在贵阳市花溪区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彻底解决了部分村民点煤油灯的历史,8个行政村全部用上照明电。随着电力事业的民展,2000年完成了马铃、革约、谷增、牛皮箐4个村的低压电网改造。

气候资源

马铃布依族苗族乡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并且有明显的高原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光、热、雨同季,年平均气温15.1℃,日照时数为1222——1248小时,全乡地貌特征为东低西高,海拔在999——1500米之间,平均海拔1200米,地域内山间盆地、洼地、谷地呈串珠状分布,常见地表断头河与地下河贯通,生态植被保护完好。因此,具有适宜生活居住、休闲度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等特点。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煤、镁、硅、大理石、铁矿、水晶石和高岭土,主要分布在平山、凯坝、中寨、马铃等村,煤质主要有烟煤、半无烟煤,矿产规模厚度为1.6—3.7米,经化验,发热量为5580—7450大卡/公斤,截至2007年探明储量为3666万吨;镁矿含矿集带10余平方公里;大理石品种繁多,有马铃花、瑞雪、墨玉,储量27800立方米;水晶石初步探明矿化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熔炼水晶为主,原生矿可洞采;牛皮箐村硅矿沿途均可露天开采,品位极高,含量均在98.8%,属免检产品。

旅游资源

马铃布依族苗族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山青水秀,具有原生态优势和淳朴的民族风情,主要旅游景点有马铃河峡谷,位于马铃布依族苗族乡境内,全长约7公里,具有较高旅游开发价值;盐井龙滩,位于青岩——林卡公路旁的盐井村民组,龙滩与地下暗河贯通,可驱船入内,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龙耳朵龙滩,位于革约村,该滩与白云山紫金滩朝晖相映,民间传说建文皇帝“上管紫金滩,下管龙耳朵”就是此处。风洞,位于青(岩)——林(卡)公路中寨段北侧,全长1.5公里,洞内钟乳石林立,千姿百态,颇为壮观是喀斯特地貌与自然界的完美融合,是旅游、科考、探险的好去处;古堡,位于马(铃)——团(茶)公路东侧的仲元山上,古堡城墙保护完好,地势险要,具有较好的考古价值;长顺白云山:位于乡域南部边境上,距马铃集镇7.5公里,属贵州明清时期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民众朝拜圣地。

经济发展

马铃乡境内有荒山草坡1万多亩,加上马铃乡气候温和,无任何工业污染,特别适宜建规模养殖场、无公害蔬菜基地及种养加为一体的经济实体,有马铃西瓜及凯伦豆腐等特产。

2002年底工业增加值550万元,增长23.2%农业总产值1398.5万元,增长6%,财政收入7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140万元,增长23.9%,乡镇企业营业收入5145万元,增长23%。

民族文化

马铃布依族苗族乡人口居住呈星点状分布较为分散,在辖区八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保持着原有的民族风格特性:犹如马铃村水车坝卢姓布依族家族,保持着从江西迁徙过来时居住在山青水绿之地,家庭管理还存在族老、寨老当家的习俗,寨上的大事小事,都须经过他们的同意,才能在寨中得到更充分的落实。

境内相当盛行唢呐、芦笙等民间乐器,大多是苗族男子演奏,唢呐演奏多用于丧葬,芦笙演奏多数是外出参加苗族节日庆典

山歌是境内布依族、苗族反映劳动、时政、爱情、婚姻、生活等诸多内容的特有形式。山歌多传唱流行于七、八十年代,特别是在“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传统节日里更为流行。

文物古迹

境内现今遗留下来的古迹,历史久远的只有水车坝与盐井两座石拱桥,盐井石拱桥无从考证,水车坝石拱桥旁立有碑刻文,该桥建于乾隆二十六年,由群众集资修建。据史书考证,明朝着名旅行家徐霞客于戊寅年四月十五日,以今青岩镇进入马铃寨,西行至水车坝,过木桥(今石拱桥处)向南进入白云山(传说为建文帝避身之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