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渡乡

赵渡乡

中文名 赵渡乡
农业经济 棉花等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古镇滩头紫气开,地灵人杰众英台。 蛇行三水流东去,云出二华飘北来。 --《赵渡镇怀古》

大荔赵渡,居黄河之滨、晋陕要冲,这里眺山绕水,景秀物丰,历史悠久。现在是乡(赵渡乡)、以前是镇(赵渡镇)、更早是县(华丰县)、最远是国(芮伯国)的治所,3000年沧桑承载着万代辉煌。  赵渡得名于渡口,兴旺发达于渡口。宋高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他路遇遭难的山西蒲州(今永济)弱女子赵京娘,仗义地伸出援手,跨山渡河千里迢迢相送,侠肝义胆终成就帝王霸业。当年英雄与美人一路走来留下一路美名,"京娘洞"、"京娘湖"……宋太祖感念几次三番渡河情谊,即赐"赵渡"之名于此。其实,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初年,姬姓诸侯国--芮伯国即定都在赵渡,宫阁林苑、烽火楼台林立,1929年在此地出土的芮公鼎真实记载了当时赵渡的繁华。  五代末年,赵渡在黄、洛、渭河上设立的渡口便有四五处,其中大多是官渡。东濒黄河,西傍洛河,南拒渭河,"三河口"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赵渡必然与水缘深。1927年前黄河紧靠赵渡,无休止西侵的黄河水吞没了镇上的一片又一片建筑,这一情景被后人喻为"黄河崩赵渡,得住这一湾",借以讽喻贪得无厌的人和事。好在奇迹的出现挽救了赵渡,一夜之间黄河水东去数十里,平地里滩出沃野千亩,从此赵渡人就不再头枕黄河而眠了。  赵渡临近"三河"(黄河、渭河、洛河),东南距潼关近在咫尺,古来一直是行人过往的水陆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的中心集镇。赵渡人"八商二农",手工业、商业、集市贸易兴隆,至清朝初期发展到鼎盛,有"小北京"的美誉。  赵渡"美",美在庙楼众多。古镇城池可谓"城内城"、"城套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笔直宽阔,巷道胡同四通八达。街巷之中有很多精美壮观的庙宇祠堂和楼台建筑,数得上、算得准的就有城隍庙、观音庙、娘娘庙、禹王庙、三官庙、三义庙、关帝庙、华王庙、虫王庙、药王庙、洞庭庙、河事庙、岳庙及姑姑庵、同家祠、谢家祠、刘家祠、徐家祠、赵家祠、李家祠、闫公祠等30多座庙宇祠堂,亦有魁星楼、中山堂、祖师台、晒药台及镇水塔、三通碑等20多座楼台建筑。镇中央巍然耸立一座高10余米的城门楼子,其上面北刻"赵渡镇"、面南刻"浩穰之区",笔力浑厚苍劲,突显文史底蕴深厚。赵渡的庙宇楼阁多为砖木结构,四角飞檐凌空,饰以飞禽走兽,檐角垂挂的铜铃随风丁当作响,平添几分古朴精巧之气。  赵渡"美",美在庭院精美。赵渡富贵人家居多,他们喜欢在一两米以上的台基上盖高大建筑,院院门前有石狮、拴马桩、上马石、下马石,门内立着一面写着大大"福"字的照壁,院内走廊、楼阁井井有条,书房、客厅、寝室布局合理,房顶脊翘檐飞、饰以禽兽。其中最为阔绰的首推清末大学士阎敬铭的府第"南安院",房院鳞次栉比,厅堂错落有致,园林讲究气派,据说是按"一品当朝"四字建造而成。建国初期,阎府分给50多户人家居住尚且有余,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一般老百姓,大多住的是一砖到顶的四合院厦子房,只有少数人住在草房或祠堂里。  赵渡"美",美在街市兴隆。耕地时常被河水吞没的环境养成了赵渡人经商发财的理念,外出武汉、郑州、西安、兰州、包头、四川的大有人在,无力外出的便在镇内办小作坊、做小买卖,内外联结促成了赵渡街市的持久兴隆。以城门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商铺林立,各行各业齐备。每逢集日、庙会,方圆10公里的百姓云集,从早上开市直到黄昏闭市,人流如织,处处喧哗,家家红火,一派繁华景象。 赵渡"美",美在风光旖旎。赵渡处在三面环水的"金三角"之中,放眼东眺中条山,南望华山,西观沙苑,北看紫阳山,说它是绝美之地一点也不为过。其实古来赵渡就有"八景"传世:一曰中条晚照,展示夕阳西下时中条山红黄青绿辉映交融,万千景象美不胜收的壮丽场景;二曰潼望五香,展示于20公里外的潼关塬上北望城隍庙前五棵参天白杨,遥知赵渡尽在眼底的叹为观止;三曰双庙并立,展示一街建四庙,两两相依这一古庙建筑史上罕见的举世奇观;四曰北台晒药,展示登临晒药台寄情怀古,追思先辈功业的民众风潮;五曰西门大井,展示西城门外旷世大井高深莫测,令人浮想联翩的万千感受;六曰青雾罩顶,展示整个村镇绿荫掩盖,青雾笼罩盘旋缭绕的兴旺气脉;七曰端阳游船,展示端阳节千船披绿挂红,帆张桨舞船飞浪涌的欢快景象;八曰夜闻号铃,展示黄河行舟红灯点点,铜铃阵阵入梦乡的别样景致。  赵渡"美",美在物阜粮丰。黄河滩地绵松肥沃宜耕作,种啥长啥。夏收季节万亩金色麦浪涌动,秋收季节棉花吐白、豆角鼓圆、谷穗点头,"三白"西瓜、"王凯"甜瓜、"玫瑰香"葡萄、"利胡"甜桃、"蒸馍"蟠桃、鸡蛋枣、酸石榴、香蕉梨成了大家的最爱和市场的宠儿。一年四季,赵渡处处繁华艳艳、硕果累累,香飘百里,名扬八方,远近之人无不赞美称羡。  赵渡古镇美丽富饶,千百年来孕育出无数英才人杰,既有曾任台湾道台的清代御史刘重麟,又有倡修"丰图义仓"的清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更有徐少南、程善初、王宴亭、李树仁、马智敏等一大批近现代仁人志士,他们身上体现着赵渡人坚强勇敢、勤劳睿智、诚实守信、重情敬义的秉性和传统。  赵渡因河而兴也因河而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作出修建"三门峡水库"的决定后,古镇便面临着消失的命运。乡情至深的赵渡人虽故土难离,但知事明理的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牺牲小我,顾全大我",按照政府的安排含泪移民去了异地他乡。人走了,房拆了,古镇面貌自此荡然无存。不幸中的万幸,变成废墟的赵渡却没有等来黄河水的浸泡,于是古镇涅槃重生,30年后一个全新的赵渡在黄河之滨矗立起来,依然光彩照人。 

古镇赵渡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春秋战国时期,赵渡是古芮国的建都之地,  1929 年赵渡曾出土过历史价值极高的“芮国鼎”。特别是清朝时期,赵渡出现了“爱民扶英”御史刘重麟、“救时宰相”阎敬铭等一批历史名人。几千年的历史流传下“虞芮之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黄河崩赵渡—得主这一湾”等典故。

赵渡乡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兴建“三门峡水库”时而废,八十年代移民返库重建。 2002 年元月与原雨林乡合并,目前全乡辖 10 个行政村(新市村、朝阳村、赵西村、赵东村、乐合村、雨林村、富民村、春合村、新安村、新建村)。辖区总面积 107.19 平方公里,其中驻赵单位占地约 9 万余亩,接近辖区总面积的 63%, 涉及雨林生产基地、兰州空军基地、朝邑农场、沙苑农场、县河道管理站等六家单位。辖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素有“浩壤之区”的美誉。全乡总人口 15960 人,人均占有耕地 2 亩。 2005 年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 6200 万元,人均纯收入 610 元。

发展建设

近年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辖区先后建成了万余亩冬枣基地, 2 万余亩苜蓿基地,万亩速生杨基地,千亩以上的芦笋、葡萄、丹参等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光大”、“绿达”、“爽业”、“仙迪”等冬枣公司,超大、大河等草业开发公司、汉中制药厂丹参生产基地也落户赵渡,投资发展现代化农业。

近年来赵渡先后取得一些国家级品牌, 2001 年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列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赵渡光大冬枣生产基地, 2003 年 4 月被陕西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赵渡光大枣业, 2004 年 9 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 A 级产品”。

到 2003 年底,赵渡乡工农业总产值达 5578 万元,人均纯收入 610 元。水、电、路、教育、卫生、电信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赵渡乡地下水矿化度高,不能饮用,政府投资 35 万元建设有人饮水站,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配套齐全,目前全乡有梅花井千余眼,村抽黄抽洛水站 7 个,国家抽黄工程也可覆盖全乡五个村的大部分土地,全乡土地基本达到了“双保”甚至“三保”;赵渡乡经过低压电网改造,目前用电方便,电力供应充足;赵渡乡境内交通十分方便,平雨、官安两条公路贯通全乡,公路里程 52 公里 。国家二期移民开发工程硬化全乡十个村的主巷道,铺设混凝土。目前已完成六个村,到 2005 年将全部完成;全乡上下一直都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全乡建有 2 所中学,村村建有一所小学,且教师队伍整齐,教学设备配套齐全,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民办教育事业也在赵渡乡蓬勃发展起来,民办小学、幼儿园达 7 所之多;全乡有乡中心医院 2 所,每村都有 2 — 3 家诊所,基本达到了群众小病不出门;目前全乡固定电话达到 1700 余门,基本得到了普及,移动通信发展迅速,信号基本无盲区,宽带业务已经 开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可以方便地及时接入用户家中。

农业经济

棉花

赵渡乡是棉花优生区,产量高,质量好,深受客商欢迎,历来都是产棉大乡。赵渡乡的棉花生产也曾在九十年代因棉花病虫害的增多,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导致棉花种植投入大,产出少,棉花种植面积一度锐减,最严重时种植面积甚至只有 2000 余亩。抗虫棉品种的出现,扭转了这种局面,中棉所 41 等优质品种在赵渡乡已试种成功,并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目前全乡棉花面积维持在 2 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 700 吨以上。

西瓜

“同州西瓜甲天下,同州西瓜在赵渡”。赵渡的西瓜一直以其个大瓤甜而享誉省内外。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新红宝、黑美人、金钟冠龙、梅亚等西瓜喜路新特品种也已在赵渡乡普及,同时西瓜于其他农作物(主要是棉花、药材、玉米等)间作的种植模式也得到了推广,西瓜的种植效益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目前年种植面积维持在 2 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 3 万吨左右,六月十五日后陆续上市。

芦笋

芦笋是一种品味兼优,药食兼用的营养保健型名贵蔬菜,畅销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赵渡乡是少有的芦笋优生区之一,幼笋体型笔直,色泽洁白,晶莹透亮,品质极佳,绿笋鲜嫩无比,质量上乘,深受客户和加工企业的欢迎。目前赵渡芦笋种植面积 3000 余亩。

沙苑子

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潼蒺藜)的成熟种子,又名沙苑蒺藜。沙苑子含有丰富的硒以及铜、铁、锌、锰、脂肪油、维生素 A 样物质等成分。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沙苑子身价一路攀升,市场前景十分看好。赵渡乡地处滩区,地势平坦,土壤中度沙化,透水性好,所以产出的沙苑子质量上乘。在建乡之初,就有群众自发种植沙苑子,近年来,随着政府扶持引导力度的加大以及种植效益的不断提高,全乡的沙苑子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了起来,年种植面积维持在 2000 亩左右,经济效益可达 300 多万元。

冬枣

赵渡乡冬枣产业的发展仅有四年时间,便以其高效益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目前种植面积已超过万亩大关,赵渡乡已成为陕西省及至西北地区的冬枣第一乡。

畜牧业

赵渡乡地处滩区,天然饲草资源丰富,群众历来都有养牛、养羊的传统,近年来随着畜产品价格的不断抬升,群众养牛、养羊渐成气候。目前全乡已建立养殖场 17 个,群众种植牧草千余亩。

城镇建设

商贸点工程位于赵渡老街道北端,占地面积 500 亩,总投资 3700 万元,主街道为敬铭路和黄河路,东西支街道共 9 条,主街道两侧的建筑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独特新颖,具有现代气息。目前主街道建筑已成规模,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全面竣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