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挑

单挑

目录导航

概念

拼音:dāntiǎo

单挑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两个人之间一对一彼此挑战;另一个“渊源”是指足球里的罚点球,引意为一对一单挑,只有一个人能赢。也称做PK。

PK这个词虽跳脱出游戏和足球的范畴不久,但很多的时尚事件很是演绎了PK理念一番,如火如荼的“超级女声”,更是把PK之精神注入千万人心中,《超级女声终极PK》专辑热卖就是明证。

特点

PK特点:1、PK把个体的优劣淋漓展现,高下立判;2、PK反对了传统的大牌沙龙,能够“人尽其才”,优秀便突出;3、PK真实、直观、明朗,是外界认识个体的优秀途径,从经济观出发,PK符合新消费观,突出了卖点。

新解

格斗类电玩游戏中,常见的设置按钮中就有P和K,拳打为Punch,脚踢为Kick,于是两人对战就称为PK。

这个解释似乎比PlayerKill、PenaltyKick更接近PK一词“一对一单挑”的原意。

起源

PK这个词从MUD时代就广为流传,玩网游的人不知道PK是什么意思简直是不可思议的。PK是PlayerKilling的缩写,指的是玩家与玩家间的较量,以一方生命(游戏中)的终结为直接目的所进行的对抗。国内外的网游玩家普遍达成共识,中国玩家喜欢PK,可能与中国渊源久远的历史背景有关,在诸侯割据、战火纷飞的年代诞生出的英雄故事,总能流传百世,让后人回味无穷。网络游戏中恰恰能够提供一个相似的群雄崛起的大环境,让那些身在和平年代的玩家们过一把或英雄或枭雄的瘾。

当然,网游中PK者的心态也是多样的。有的玩家把游戏和现实生活区分得很清楚,游戏中就是角色扮演,要么是扮演大侠除恶扬善,手刃败类,要么是遇佛杀佛、遇仙屠仙,扮个不折不扣的大魔头;还有的玩家似乎就没那么洒脱,把游戏和现实中的爱、恨、情、仇搅在一起,为一套好装备PK,为拥有游戏中至高无上的权力而PK,甚至为争风吃醋博得一个女孩ID(ID:帐号)的芳心而大开杀戒,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还有一类玩家说起来要算是无辜了,被杀总要还手吧,因为自卫而砍倒玩家的人,被称之为PPK。不过也有打着PPK的旗号而滥杀无辜的人,这类玩家在网游中被PK和PPK们亲切地称之为败类。

扩展

PK在英文里是PlayerKiller的简称,意思是“玩家杀手”,后引申为动词,playerkill,意为游戏中杀人。也就是说,PK指的是在游戏中杀死其他玩家的玩家,是一个名词。但引入中国后,由于人的误解,通常把它作为一个动词来使用,有攻击和对打的意思。例如:“我和你PK”,“我昨天被PK了”。

现在也有单挑的意思,现在PK一词的含义变得越来越广,有的人甚至连打架斗殴也用PK来形容。

现在网络游戏中PK经常是指PLAYERKILL意思是玩家之间的彼此对打,一般网络游戏都支持玩家PK,而且有的游戏还有群P,就是所谓的打群架(足球里PK是指PERSONALKICK意思是点球)

当然PK之所以家喻户晓,跟前段时间进行的“超级女声”有很大的关系。

补充一个PK的新解:

格斗类电玩游戏中,常见的设置按钮中就有P和K,拳打为Punch,脚踢为Kick,于是两人对战就称为PK。

这个解释似乎比PlayerKill、PenaltyKick更接近PK一词“一对一单挑”的原意。不过现在也有人说VS,其实是与PK同一个意思的。VS的全名是VisualStudio。

相关文化

古战场上,武将为何要单挑?

看古代演义小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武将单挑”。

两军交战之际,士兵排好阵型。双方的将领,乘白马或红马,持长枪或大刀,着银盔或金甲,纵马出列,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尔等鼠辈!谁敢出阵与吾交锋?”

这时,对方的阵营里,既不用乱箭射他,也不用群起殴他,竟然也是一样,闪出一员骁将,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汝是何人?速速报上名来,吾枪下不死无名之辈!”

接着,就是两个人的单挑。

单挑的结果:不一合,或三五合,或数十合,一方将领被挑下马来。而士兵们也不做任何反扑,就立即拱手认输,于是,战争结束。

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只要主将战胜,则全军皆胜;只要主将一输,则全军皆输。整个战争的胜负,竟完全取决于两个主将的武艺高低。士兵们仅仅只起摆设作用,并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细细想来,总有些不可思议。既然是这样,那还要那么些士兵做什么?难道士兵们只是站在一边看热闹么?难道士兵们不会一拥而上,把单枪匹马的敌将捉住么?

于是,就有人说了,在真实的战场上,武将单挑是完全不存在的,因为这根本不符合战争的基本规律。之所以在演义小说中会有武将单挑的情况出现,那完全是小说家的一厢情愿,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写的精彩好看,吸引读者罢了。

其实,也不尽然,在历史上的战斗中,武将单挑的事情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小说中那样戏剧化,出现的次数也要少得多而已。

还有就是,正史上所记载的单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最多也就是“决斗”而已。

那么,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中,究竟有没有出现过以主将单挑来决定整个战争胜负的情况呢?答案还是有的,那就是在古老的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曾经流行过“车战”。

车战,即是武将单挑的原始雏形。

我们知道,在大规模的集团军作战中,主将是不允许亲临第一线杀敌作战的。因此即可反知,凡需要主将亲自上前线杀敌的战争,其战争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

春秋时期,一城即一国,一家族即一国,两国冲突发生战争,其兵力都很有限,“主将”只好身先士卒亲临前线。这种早期的原始战争,比较近似于“群殴”,谁叫来的人更多,谁就更容易在群殴中获胜。

但是有的部落人员并不十分多,在战争中总是落于下风。于是,为了在群殴中获胜,也就发明了“战车”。

战车,由四匹马拉着,车上一般载三个人。主将持长戈居左,副将持长戈(或其他辅助武器)居右,中间是负责驾车的驾驶员。

三个人和四匹马,都要裹上皮革,罩上铠甲,一应护具到位,全副武装,这样才不至于冲进敌阵时轻易受伤,(有时甚至马头还要带剑)。

长戈,有多长呢?一般是人体的3倍,大概至少也是5米开外的超长家伙!敌人根本难于近身。戈头前面那个既像矛又像镰刀的东西,可以刺、可以割、可以勾。

作战的时候,无论对方召聚了多少人也不怕!战车驾驶员熟练的赶着马儿专往对方人群最多、最密集的区域猛烈地冲了进去!

紧接着,战车上的两个身材壮硕臂力过人的将领,一左一右,同时挥舞着超长的长戈,狂刺乱扫,就像在乱茅草堆里割草一样。所有的敌人,都被视为草芥,将会在瞬间内,搠翻在地!

主将冲锋在最前沿,口里大喊着“跟我上!”马上,紧紧跟随着战车的众多士兵们,手持刀枪剑戟,快速地赶上前来,将那些搠翻在地的受伤敌兵们,一个个的就地处决掉!

一辆战车如果只带着一千个士兵进行冲杀,那么,干掉五六千甚至上万个敌人也不在话下。如此强大的威力,完全取决于战车及两个操戈的将领。

而紧跟战车的士兵们,则只能起到配合作用。他们心情紧张的紧紧地跟随着战车,既不敢冲的太前,也不敢落的太后,战车胜,他们就杀敌立功,战车败,他们就鸟兽散。

因此,在古老的车战时代,作战的主力是将,而不是兵。

当双方都有战车的时候,就要比谁的驾驶技术更高,谁的将领武艺更强!而双方的士兵都会自觉的躲在双方的战车之后,谁也不敢轻易冒头。

这样一来,两军决战,士兵在后,主将在前。两边的主将都在高呼:“跟我上!”两边的主将也都冲在了战场的最前沿。

战车,专寻敌人的战车去冲。

将领,专寻敌人的将领去杀。

于是,整个战争就变成了战车与战车的较量,将领与将领的过招。

如果某方的战车翻了,或将领死了。那么,胜败立见,战局立定,士兵们很自然地也就会或逃或降或死。

主将专找主将决斗。主将胜,则整军全胜;主将败,则整军全败。这大概就是武将单挑的雏形吧。

后来,随着时光的推移,当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武器越来越先进的时候,将整个战争的胜负系于主将一人之身的做法,就是非常危险与愚蠢的了。

作战的方法在不断的淘汰与更新,主将也从原先最前沿的危险位置上,逐步后移,一直移到了最后面的安全位置上。那种雄性的号召“跟我上!”也最终演变成了冷酷的命令“给我上!”[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