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特加(Bujumbura)
布隆迪共和国最大城市。旧名乌松布拉。位于坦噶尼喀湖东端北岸,海拔756米。人口约27万。19 世纪末曾为德国殖民者侵略非洲中部的基地,后又为德国和比利时统治卢安达(今卢旺达)-乌隆迪(今布隆迪)的据点。今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基特加的咖啡、棉花和畜产品等贸易颇盛。湖滨淡水渔业重要。有农产品加工、食品、纺织、水泥、皮革等小型工业,产值占全国大半。为重要水陆联运枢纽,全国进出口门户。公路通卢旺达、扎伊尔、坦桑尼亚和国内主要城镇。经坦噶尼喀湖航线至坦桑尼亚的基戈马港,转铁路出印度洋,是对外联系的要道。有国际航空港。主要文化设施有布隆迪大学和非洲文明博物馆。 1962年该国独立前称为Usumbura。
16世纪时建立了封建王国。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16年被比利时军队占领。1922年成为比利时的委任统治地。1946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将布隆迪交比利时托管。1962年6月27日第16届联大通过关于布隆迪独立的决议,7月1日布宣布独立,实行君主立宪,称布隆迪王国。1966年11月28日,米孔贝罗首相发动政变,废黜恩塔尔五世,宣布成立布隆迪共和国,自任总统兼总理。1976年11月1日,以第一副总参谋长巴加扎上校为首的一批军官推翻了米孔贝罗政权,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国,巴加扎出任最 高革命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1984年8月布举行全民选举,巴当选为总统。1987年9月布约亚少校发动政变,推翻巴加扎政权,组成救国军事委员会,布约亚任军委会主席、共和国总统。宣布中止宪法。1988年8月北部地区发生流血骚乱,致使5000余人丧生,4万多人逃往邻国卢旺达。骚乱平息后,布约亚总统宣布成立“民族团结协商委员会”,并于同年10月19日改组政府,增设总理。1990年5月,政府公布“民族团结宪章草案”,12月,布民族统一进步党召开特别代表大会,通过了“民族团结宪法草案”,组成了由图西和胡图两个部族各占一半的新中央委员会,以取代原最高权力机构—救国军事委员会。1992年3月13日颁布实施布独立以来的第三部宪法。宪法规定,布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总统以单名两轮制普选产生,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总理由总统任命,对总统和议会负责。
布隆迪境内多高原和山地,全国平均海拔1600米,被称为“山丘之国”,而基特加则素有“花园城市” 的美誉。城市倚山面湖,有终年不败之花,四季常熟之果;热带林木苍翠葱茏,奇花异卉争芳斗妍;时时飞鸟啾鸣,处处姹紫嫣红。市内房屋造型各异,风格独具,远眺则犹如绿海中的颗颗宝石。许多院落围以花树篱墙,花团锦簇;远远望去,整个城市宛如一座大花园,真可谓山城无处不飞花!
基特加整个城区东西长约5公里,市中心为行政区和商业区。在独立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独立纪念碑。坦噶尼喀湖畔是沐浴、垂钓的理想去处,驾艇破浪则更有一番诗情画意。湖畔的山麓上建有布隆迪民族英雄鲁瓦加索尔王子的陵墓,由3个尖角拱门组成的白色墓碑高达15米。
这座山城不仅风光旖旎,而且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2℃,堪称旅游胜地。近年来,这里旅游也日趋发展。
布隆迪为内陆国家,境内多高原、山地,只有西部坦噶尼喀湖沿岸有一狭长平原。全国平均海拔1500-2000米,素有“山国”之称。年均气温20-25℃,年均降水量1000-1400毫米。按降雨量的不同全年可分为四季:2-5月为大雨季,9-11月为小雨季,6-8月为大旱季,12-1月为小旱季。一年四季温差不大,气候宜人。没有大的自然灾害。
无铁路。
公路
总长7500公里,其中国道1740公里。基特加为交通枢纽。陆运主要经卢旺达、乌干达抵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出海,全长2025公里。
水运:主要航道为坦噶尼喀湖,航线总长175公里。由坦噶尼喀湖南下经坦桑尼亚基戈马港,转铁路抵达累斯萨拉姆港出海,全长1428公里。主要港口为基特加港,有500米长码头,可同时停靠5艘货轮。近年货运量
基特加海岸
如下:(单位:万吨)
1998 1999 2000
出 港 12.31 14.25 16.94
进 港 2.81 2.82 2.91
货运总量 15.12 17.07 19.85
空运
首都国际机场可起降波音747等大型客机,由布隆迪国家航空管理局(RSA)管理,2000年客流量为5.8万多人次,货运量为3904吨。
由于安全问题,目前没有从欧洲直飞基特加的航班,均需经内罗毕或亚的斯亚贝巴转机。布国家航空公司辟有通往卢、肯、坦的航线。